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钓车”一词,《辞源》诠释为“钓具,有轮以缠络钓丝者。”说得通俗一点,即装有绕线轮的钓具,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轮竿”。轮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这在唐以来的不少诗文中都有记载。问题是,究竟是谁最早使用了“钓车”一词。 《辞源》在对“钓车”一词的诠释中,引用的是唐代陆龟蒙的《钓车篇》。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古今对钓鱼线的要求是一致的,尽量求细,尽量求抗拉力强。纤细的渔线投入水中,既不会为鱼眼发觉,复不易为鱼侧线感觉。因线细软弱,鱼头产生的首浪反馈压力也微弱。抗拉力强,上钩的鱼不会“放炮”(跑),劳动有收获。这都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说苑》载:太公钓于硒溪,三天三夜鱼不问津。当地人告诉他,线粗是个疑点。陆龟蒙钓技超人,由于钓线不理想,尝有“圆容丽独茧,讨人吟  相似文献   

3.
贵刊1994年第三期上刊登的《谁最早使用‘钓车’一词》一文把最早使用“钓车”一词提前了一个多世纪。此前一般认为,“钓车”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陆龟蒙的《钓车篇》(诗)。陆龟蒙的去世时间是公元881年,也就是说,该诗成于公元9世纪,“钓车”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9世纪。该文作者引述公元756年前后在世的唐代张志和于大历九年(公元774年)所做(填)的《渔歌子》词五首(阕)中的第五首提到“钓车子”:  相似文献   

4.
最早出现“钓车”一词的文字记载,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曰载于公无9世纪的陆龟蒙的《钓车篇》(诗);二曰载于公元8世纪的张志和的《渔歌子》(词);三日载于公元3世纪的《列仙传》,钓车的出现早于或最迟不晚于公元3世纪。 那么,什么时候是“钓车图”最早出现的年代呢? 据专家考证,公元1195年,我国著名画家马远所作的《寒江独钓图》可能是现存最早的反映钓鱼竿上使用绕线轮的绘画,它清晰地画出了12世纪我们中国人用“钓车”钓鱼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拉晃     
拉晃,由于地区不同,有多种叫法,有的称“抬钓”、“抬线钓”和“骑河钓”等,这是一种一线多钩的垂钓方法。它的基本结构是在钓手跟前设两只大小相等的绕线轮,一只轮装钓线,并在线上另接带钩的子线垂钓。另一只轮装同样粗的线,作牵引钓线的拉线。在水的对岸──可以是河的对岸,或山塘水库一角的对岸,总之可以将两线引渡过去的地方均可施钓──坚一木棍,在棍的顶端平装一只能自由转动的线轴,将双线越河牵过,连接后置于线槽内,使两线均可往复收放。下钩时摇动收放线轮,将钓线牵引到设想的钓点,鱼咬钩时摇动钓线收线上鱼。现将它…  相似文献   

6.
管察 《钓鱼》2005,(7):22-22
在对钓线与鱼类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后,专家们得出“在保持一定强度下,粗度选取越细越有利”的结论,并指出“计算钓线的强度一般应以不小于鱼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指标”。钓鱼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但传统底坠钓组所称的脑线与悬坠钓组的子线并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7.
罗拓 《钓鱼》2006,(6):68-68
只见那钓鱼船的尾巴朝天一翘,船头就栽进水里去了。紧接着一顿,一颠又平浮水面并立刻打倒退,向着岸边退着驶过来了。两人都以为是永在遥控操纵,谁知他手中拿着的不是遥控器,竟然是放风筝的储线轮,只是绕了满轮儿的0.6毫米粗的结实的钓线,正在摇轮往回收线哩。只听“呜”地一声怪啸,钓线飞快切破水面向右划割而去。永使劲一带,又“呜”地一声闷响,向左冲了回来。永笑嘻嘻地望着线水接合部,胸有成竹,不惊不诧,以逸待劳,静观其变。老钓手和新钓手都意识到永的钓鱼船钓到鱼了。新钓手的新轮竿依然闷声不响挺在那儿,就像也在看稀奇似的。新钓手连…  相似文献   

8.
吴芜 《钓鱼》2011,(1):12-13
从古至今,钓鱼七种武器:竿、线、钩、坠、漂、饵、轮。不管线组结构,材质怎么变化,除了钓穴居的黄鳝可以不用钓线外,凡钓水中之鱼是无法不用线的。  相似文献   

9.
阿杜 《钓鱼》2005,(11)
“得乐湖海志,不厌华舟小。月中抛一声,惊起滩上鸟。心将潭底测,手把波之袅。何处觅奔车,平波今渺渺。”唐代诗人陆龟蒙在《钓午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月夜抛竿垂钓的场景和意境,由此可以确信,至少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我国钓鱼人已经发明了抛竿钓具,而且抛竿垂钓技法在局部地区已得到广泛普及。“放长线,钓人鱼”是抛竽远投钓鱼的优势,它相当于延长了钓鱼人的手臂,使钓远钓深,遛翻凶悍人鱼成为不争事实,而且实施过程更加方便快捷。不过,“线长易断”,凡事有利必有弊,抛竽远投亦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那就是稍不留神便会遭遇塞坠锚钩,…  相似文献   

10.
刘定龙 《钓鱼》2013,(1):16-17
钓线在钓鱼活动中的重要性有多大?不同的消费人群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觉得线只要结实就行,别的特性怎么样,粗一点细一点根本不重要,"都能钓鱼"。而一些钻研钓技、对钓具要求精益求精的钓友,则会认为钓线的使用要恰到好处——非要用某种熟悉的品牌线不可,而且是大一号不行,小一号不可。总的看来,休闲钓的钓友和竞技钓的钓友,对钓线的重要性的认识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1.
吴延明 《钓鱼》2008,(15):21-22
凡从事手竿钓的钓线,在施钓操作中,不论是5~7星浮传统钓也好,用台钓标悬坠钓也好,也且不论钓点水深多少,用线长短,只要你投钩垂钓,并校好标位和可视的标垦(一般称为标示或标相),此时,以标示标目为界,垂于水面之下直至拴钩部位的钓线,就称为“水线”,正如我们平常所说的“水线多深”;而标示标目以上多余下的、便于钓竿操作的一部分水上钓线,  相似文献   

12.
赵玉堂 《垂钓》2005,5(7):31-33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牡丹江江南兴隆镇附近水域钓鱼,遇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钓迷,他端坐在一铧尖处的激流前,正手执一把约3米长的短竿全神贯注地垂钓。只见他左手握竿,右手操纵摇柄,随着摇“轮”收线,一条条银鳞闪烁,活蹦乱跳的小白鲦被拎出水面。没过多大工夫,他又开始摇“轮”收线,又有一两条白鲦被“请”上岸。咦,怪哉!咋没见他甩竿投钓就把鱼儿钓上来了,难道他手中的钓竿是“魔竿”?我怀着一种好奇心,走过去和他搭话。  相似文献   

13.
秦犁 《钓鱼》2014,(14):9-11
抛竿古称钓车,车即轮—叉齿式手拨轮,京剧中武生手持绘有轮子的旗子出场,表示主人公乘车。现代钓鱼用抛竿、矶竿、筏竿,凡装有渔线轮,中鱼后靠收放钓线同鱼周旋的鱼竿统称轮竿。古人在江河湖泊钓鱼用车竿。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明·蒋嵩的《渔舟读书图》描画的船钓有两种,一种是手不离竿,"车"装在握竿位置前一尺左右;另一种是抛钩后竿支起并固定,竿梢微弯,水线、风线垂或绷直,车固定在钓竿前十分之三位置,余线紧贴钓竿而下……车竿配什么钓组,怎么操作现已失传。  相似文献   

14.
质疑软连接     
子线与母线怎样连接?它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有人认为:钓线与金属环连接,存在着磨损危机,改为软连接可以避免子线拉断(见《<钓鱼周刊>百期精选》第164页《线组软连接》一文)。悬坠钓组的线组连接一般都是用金属“8”字环或其它形式的转环,把鱼挣断子线归罪于金属与钓线的磨擦,其实是一种误解,其根源是在收费池塘钓大鱼屡屡断线之后,想方设法要赚回来的赌鱼心理。把钓鱼看成是和塘主赌一把,今天被大鱼拉断子线,设想着用大力马线和火线去捞回来。但聪明的塘主来个限制:禁抛竿,手竿也不准用鱼线轮。没辙了,就想出软连接。一个经验的推广,应该有益…  相似文献   

15.
李洪生 《钓鱼》2004,(8):22-22
渔线轮,又称放线器,卷线器,古称钓车,是抛(海)竿钓鱼必备钓具之一。通常有摇把、摇臂、逆止钮、主体、轮脚、导线轮、线轮、抛线螺帽、勾线夹、线壳、泄力装置等11个主要部件组成的一个收线传动装置,固定在抛竿手柄的前方的钓具,是构成抛竿钓组的主要钓具。  相似文献   

16.
李成 《钓鱼》2005,(3):6-7
历史悠久 社会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否定之否定规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样,钓鱼活动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的6000年。从黄帝、尧舜时期的骨制鱼钩到仰韶文化时期及明清的《仕女垂钓图》,充分显示了中国钓鱼文化历史的悠久。从简陋的竹竿、芦苇竿到玻璃钢竿到碳素纤维竿,从汉代发明的曲轴至唐代的钓车及现代的摇轮,从沉钩底钓发展到戳拱钓、长竿短线钓、浮钩钓,无不显示了中国钓鱼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王磊 《钓鱼》2014,(17):55-55
“为什么你的钓线是粉红色的?”多年前我和钓鱼伙伴开玩笑说。“它原本是红色的。我从不会用粉红色的辫线。”他很快便回击道。事实上,在过去十来年中,他并不是唯一一个患上“褪色辫线综合症”的钓手。“褪色辫线综合症”表现为辫线出现巨大的变化,例如从红色变为了粉红色,从黄色变为了白色,或者是从暗绿色变成了灰色。自从钓手们发现了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18.
袁军 《钓鱼》2006,(22):58-58
钓鱼必须合理地使用钓线。海钓者在进行矶钓远投钓鱼的时候,既可以采用钓线紧贴着海面浮动的方式,也可以使钓线在水下保持一定的深度(半潜式),这两种主要方法的使用中,主钓线该如何区分使用呢?本次我们以日本小豆岛为例,看看大知丰和石村仁这两位钓界名人是如何钓黑鲷和黑毛的吧。  相似文献   

19.
颜恒 《钓鱼》2010,(24):44-45
"竿线钩漂坠饵"这钓鱼六物,大致从古至今皆是如此,即使是传统的车盘钓和现代的海竿钓,虽然没有浮子,但看竿梢的抖动(或在钓线上挂环以示之)亦能达到传递鱼讯的效果。所以,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钓鱼必须"六物"俱全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相似文献   

20.
颜恒 《钓鱼》2010,(24)
"竿线钩漂坠饵"这钓鱼六物,大致从古至今皆是如此,即使是传统的车盘钓和现代的海竿钓,虽然没有浮子,但看竿梢的抖动(或在钓线上挂环以示之)亦能达到传递鱼讯的效果.所以,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钓鱼必须"六物"俱全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