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河北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为近代形意拳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河北形意拳兴起有其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不同于河南心意六合拳以教缘、血缘为主构建传承谱系和山西戴氏心意拳局限于宗族血缘的传承体系,而是打破门户界限,以地缘和业缘为主要传承方式,形成了自己清晰的传承脉络体系。河北形意拳传承者在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紧跟时代步伐,倡导经世致用。他们著书立说、精研理论,创新了形意拳的传播途径,极大推动了形意拳在近代的勃兴。  相似文献   

2.
分析南阳心意六合拳"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传承分布,开展情况,"非遗"项目的申报现状,理论研究现状;剖析制约心意六合拳发展的因素;探索南阳心意六合拳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旨在使南阳心意六合拳能够有序传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佤族民俗体育文化。佤族民俗体育文化是在宗教祭祀和节日庆典等习俗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民族个性。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摔跤、拨腰、打鸡棕陀螺、摄弩、脚踢架、集体舞等;主要特征是岁时节庆性、模式化、部族团队性和竞争性;主要的传承花式是家庭血缘传承、魔巴传承和竞争传承。佤族特殊的体育文化传承花式对保持其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牛营小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心意六合拳武术特色创建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意六合拳教学的建议和对策,为心意六合拳在中小学更好的普及和传承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四把捶为心意六合拳门内唯一的经典套路,又称"看家四把",历来为各代心意六合拳家所珍视。近几年来,笔者经常有机会与邓州其它支派的心意六合拳界师友及过往邓州的心意六合拳拳师交流,通过对各支四把捶头拳、挑领、鹰捉、斩手的比较,发现在长期的承传中,由于地域,师承及传承者个人素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张云龙 《武当》2012,(10):23-24
河南派心意六合拳由明末清初时期的河南穆民先哲马学礼先师所创。武林界有八卦刁,太极滑,最毒不过心意把之说。心意六合拳是集实战、养生、观赏为一体的优秀内家拳,它功法合理、内容丰富、传承清晰,是中华武术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揭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源与传承方式,运用文献资料研究与文本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点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文化体系,其传承机制严格恪守宗法制度,图腾、宗教等精神信仰构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一体多元"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特征和文化规训方式,社会变迁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生变革;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苦行主义、重表演、重过程、轻竞技的思维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的传承机制是建立在血缘和模拟血缘关系基础上的,而现代社会的传承主要是建立在契约关系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范围主要呈现本土化传播和跨区域传播两种态势。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周口心意六合拳的传承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为周口心意六合拳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使其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和人类健康事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使这一宝贵的濒临失传的武术文化瑰宝得以更好的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汤瓶七势拳     
中国穆斯林三大宝(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势拳)之一的汤瓶七势拳又名汤瓶拳,它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的汤瓶壶为标记。汤瓶七势拳在回民中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是回民独有的拳术,既能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又可应用于实战,防身自卫。由于七势拳历来秘不外传,只在少数阿訇中秘传,外人很少见到。  相似文献   

10.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其传承方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异化,主要表现为血缘传承、师徒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血缘传承是传统武术传承的根基,其他方式均是传统武术传承的因势异化.宗族、宗法制度下的人伦道德贯穿了传统武术传承的整个过程,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面临传统武术日益消亡的今天,加大武术师徒传承,才有可能使这种身体化的技艺精髓成为中华民族活的记忆和赖以追寻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11.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传统武术发展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代代武术人对技艺的传承过程,传承是武术持续发展的根本。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传承方式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武术的传承以宗法制度、血缘关系为纲,师徒传承为名,促成了武术的繁荣。传统的传承方式促使了武术在纵向的深入发展,但却限制了武术的横向传播。只有积极开拓思路,以体制管理的社团化发展为契机,转变观念,积极引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增强传统武术发展的可持续力,促进传统武术在横向和纵向的更深入发展,来进一步加快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偶然中的必然:“回超”现象的发生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业余足球联赛,"回超"堪称一个"草根"的奇迹.自下而上自发形成是其基本生成路径,草根性、群众性、自治性、公益性是其典型特征,丰富和满足基层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需求是其存在的根本理由.研究认为,"回超"现象不是单纯的社会活动,不是简单的体育赛事,也不是纯粹的足球比赛,其生成和发展的偶然因素背后,是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社会活动自组织能力的提升和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实践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研究基于"健康中国"战略视域,对宁夏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的渊源探究,从存在于民族民间的体育活动项目的健身价值、文化价值进行探讨,调查分析了制约宁夏少数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1)重视民族民间体育科学研究;(2)合理规范民族民间体育赛事;(3)提高对民族体育发展的重视;(4)重视宣传营造民族体育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藏族赛马运动的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深入研究,探析藏族赛马运动在文化活态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藏族赛马运动存在人才断层、赛事缺乏标准、法律法规缺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其脱离了环境、生产与生活,严重阻碍了该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应对策略,为有效促进藏族赛马运动文化活态传承良性循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承不是课程的本来面目,文化传承是手段,培养人是目的。体育课程的本来面目可表述为:课程目标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主,以心理目标、社会目标为辅;教学内容以身体训练和运动技能传授为主,以文化传承为辅;授课形式以活动课程为主,以学科课程为辅。  相似文献   

16.
对桂北侗族聚居区三江县6个花炮节举办地的实地调查,结果发现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从乡土文化方面来看,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成为乡土社会文化传承的良好栽体;在人文建设方面,通过建构地方族群的认同与人们的国家认同、调动社区参与、形成健康的竞赛关系以及加强族际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成为促进民族稳定和谐的重要活动;在乡村治理方面,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以健康的文体活动对不良娱乐方式形成"竞争性抑制",因而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将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使青少年传承本土传统文化、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主题.在描述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化视野对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提出思考.研究认为:青少年是传承武术文化的主体;我国青少年对武术文化的传承现状令人堪忧;传承路径单一是影响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社会化理论,提出应从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以及同辈团体等多方面拓展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路径,使得武术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8.
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采用质的研究范式,以湖南省汝城县客家“香火龙”为研究个案,通过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汝城“香火龙”的文化起源、制作工艺、传承方式、组织形式、仪式过程、文化特质等方面进行解读。研究结果表明,汝城“香火龙”是一种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的民间信仰仪式,仪式所用的主要道具的制作就地取材、工艺精致独特,仪式主要以“口传身教”的方式在村落宗族内部传承;龙灯理事会是汝城“香火龙”的组织机构,仪式过程主要包括:起龙、接龙、化龙;汝城“香火龙”具有农耕性、宗族性、规约性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田野调查及历史人物口头阐述等研究方法,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及影响因素进行文化人类学考察,指出: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承途径既具有乡土武术独特的神秘方式,也具有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若干显著特点;梅山武术文化的变迁形态可分为原生态、次生态和现代形态三种乡土文化形态。当前,梅山武术文化发展出路在于扩大或增值自身的文化内涵,以适应民众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