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本条标准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首先,学生要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次,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干湿性质和移动规律;最后,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在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第三节,共包括下列两部分: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节大气环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的实际应用,又为后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相似文献   

3.
关于“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规律的教学探讨戴竹君笔者在讲授“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规律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阅读高中地理课本上册第62页第二自然段:“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季节变化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  相似文献   

4.
<正>一、教材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在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洋流等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探究欲旺盛,对自然地理很感兴趣。学生已学习过热力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等基础性知识。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5.
李道平 《贵州教育》2013,(22):32-3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高中地理中的主干知识,也是难点。这部分内容教师教得很艰难,画板图、用地球仪比划,  相似文献   

6.
初二世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世界的气候”,是全部世界地理教材中最重要而又最难教的一部分。本节内容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1、世界的气候是复杂多样的;2、虽然复杂多样,但气候的形成又是有规律的,是受到地理纬度,气压带、风带,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等多种因素影响、制约的结果。教材着重解释了气压带和风带这一影响气候的因素;3、由于各地所受到的各种因素影响情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并按一定的规律分布。  相似文献   

7.
正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的《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一目中,教材配备了"气压带、风带(左)与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右)"和"世界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两幅插图。在利用这两幅插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图中部分内容与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不相符。首先,我们来看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图1是教材插图2-3-6"气压带、风带(左)与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右)"。  相似文献   

8.
<正>【课题】人教版高中地理一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气压带和风带"。【问题背景】高一地理上册内容抽象、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高一的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高一地理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这是地理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教学的视野,打破旧观念,不断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二单元第二课"气压带和风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考点,突破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瓶颈具有重要意义。一、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带有悬念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地理课标)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方面体现了全新的地理教育理念。与旧的地理教学大纲相比,地理课标选取的“地理过程”内容兼顾了社会、学科、学生三个方面的需要,具有基础性、时代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作用,地球可分为大致与纬度平行的若干气压带和风带,根据这些气压带,风带降水量和降水的特点又可分为不同的降水带。其中对于信风带的降水,目前一些地理、气象教材及有关参考书认为:信风带降水稀少,因而定为“少雨带”,在这些教材的论述中,由于付热带高压带(即回归干燥带)和极地带雨量稀少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关于“信风带是少雨带”这一结论的提出都是相对赤道带和西风带的降水来说的。信风带究竟是多雨带还是少雨带,其降水量是多于西风带还是少于西风带,这是气象学和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重要问题,有必要进行认真探讨。经过笔者对世界降水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信风带的降水量要多于西风带,因而是仅次于赤道带的第二个多雨带。本文试从信风带与西风带降水量的比较来论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人气三圈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圈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是全球气候形成的基础。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平衡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气候的形成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分析和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可以全面分析和了解全球的气候。一、有关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几个重要概念1.地球自转、公转与黄赤夹角地球本身围绕其自转轴的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是湘教版地理必修I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原因在于本节内容相对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课标、教材、学情三个方面进行基础分析,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内容的重难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知识要点 1.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 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气温分布与变化的一般规律;气压与风的形成;世界上的气压带和风带;降水及其在世界的分布与变化状况;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区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学法点拨】1.图示法。在理解记忆各风带的风向时.可以结合课本“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进行记忆。2.口诀法。对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在1月、7月气压中心的分布,可用口诀“一陆高”巧妙理解记忆。它正好与“一路高”同音,意思是1月亚欧大陆(陆地)是高压,太平洋是低压;7月反之。3.比较法。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区别和联系可列表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科学分析教材有利于教师厘清各知识点的层次结构,为教学设计指明方向。文章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建构教材分析框架,以湘教版教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一节为例,说明教材编写方式对学生认知负荷的影响,为教师正确分析地理教材提供了方向,并提出了有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世界的气候”一节包括气压带、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在复习这节课时,我将较多的精力用在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上。 由于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因而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之分。在每个气候带中,又由于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不同以及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每个气候带中,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世界各地的冷暖,干湿状况,一方面具有按纬度呈带状分布的  相似文献   

18.
全斌 《地理教育》2001,(5):23-23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于第二单元“大气环境”部分的智能训练制定了四部分内容,即读图分析: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分析类比: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综合分析:举例说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下面对有关内容作一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19.
<正>普通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5页"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图"上关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后面简称"副低")的分布,在2011年及以后的教材(后面称新教材)上与2011年前各种版本的教材(后面称旧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出入。具体表现为:春分日和秋分日在旧教材上,极圈从"副低"中间穿过;在新教材上,北半球"副低"位于极圈以南且以极圈为北界,南半球"副低"位于极圈以北且以极圈为南界。在此基础上,随着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气压带和风  相似文献   

20.
课程分析: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主要有三种,而洋流是最主要的运动形式。对于洋流,本节主要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洋流的形成,主要是盛行风吹拂海面形成的风海流,这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内容结合得比较紧密。第二是洋流的分布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