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指出,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湘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湘西土家族历史、民俗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湘西土家族传统文化保存与传承的使命。民族意识的表达、使用价值和史料价值的显现、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用群体的传承和研究者的努力是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但其也面临着自身存在固有缺陷、传承主体缺位、外来文化影响、科学性和独立性缺乏等不足和困境。认为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提升其社会功能,改革创新内容和演练形式,拓展传承途径,寻求各界支持,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在新的时代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
为抢救与保护濒危的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和我国政府颁布了系列文书和政策,这些为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一直以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是在某种外部因素的促使下进行的,没有考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存在的根本动力。因此,成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保护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体系以及以农村和学校为传承源是当前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应采取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对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蔡李佛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对我国中部地区514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化处理,并探究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部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呈簇状聚集分布,并形成了4个高密度聚集区,分别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江西赣州市、抚州市、吉安市、宜春市;山西临汾市、晋中市和河南焦作市。此外,还形成了3个次密度聚集区,分别是山西运城市、晋城市;河南濮阳市、周口市;安徽宣城市、黄山市。研究认为:中部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主要受地理因素、民族文化因素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呈现出傍河聚集、平原较多、少数民族聚集区较多、经济发达地区较多的特点。旨在为中部乃至全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摘要:面对原有社会结构的拆分和重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在多重张力下确立基本方向和路径,使其能够在文化多元时代的冲击下依然焕发生机、持续稳定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其保护的动员和策略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传承保护正成为我国民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的进阶和程式,也是繁荣民俗民间休闲文化活动的重要路径。不断加强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肩负着繁荣我国末端体育载体,健全全民健身内容体系及健康中国战略多方位实施的责任。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动因主要包括现代社会的冲击、传承方式的式微、传承规制的薄弱等3个方面,并认为“原生态”的回归和主线作用是保护的基本准则,“遵从发展”是路径选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个案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河东体育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河东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在代际传承、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与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与措施,旨在为河东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优秀文化的传承地,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运河山东段高校的传承状况良好,学生接受程度、开设课程满意度等方面均相对较好,但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师资匮乏、课程体系不完善、宣传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一状况,高校应从营造重视氛围、健全师资队伍、优化课程结构、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普及和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界定,并结合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寓意上的特点,提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即原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均衡性原则。从长远看,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有效途径应该是在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走向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威胁、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和政府在建立完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配套的法律制度方面的主要职责,以及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保护传承人等若干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功能引起了社会和文化界的普遍重视。如何促进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建设,成为开发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资源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国家级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溱潼会船"为例,分析溱潼会船产业化特色和发展瓶颈,试图为江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发展构建策略上的可行性,以便解决江苏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资源进入高校,既能使自身得到保护,也能服务于体育教学。河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在回顾和总结河北高校体育教育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指出高校体育利用"非遗"资源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几组关系,并从体育教学和科研的角度,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一步在高校体育的平台上获得更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保护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有积极意义;同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国民教育、传媒宣传和政府引导,需要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属于体育,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现行知识产权的特征。目前,我国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大多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保护,采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也是一个重要途径。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分析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与存在的法律冲突,在比较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模式基础上,提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产权保护方略。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跷走兽"活动的历史起源、文化背景进行了研究,详述了该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挖掘"高跷走兽"活动在心理调节、健身、旅游、表演等方面的体育价值,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文化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尤为重要。邢台市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的保护。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和开发优势,应该使保护与旅游开发紧密地结合,从而使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还是开发,至今仍是众多学者不断探讨的问题之一。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辅相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探讨,并且总结出了各种开发类型。文章立足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归类出适合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新类型,并基于这一新视角探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7.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还是开发,至今仍是众多学者不断探讨的问题之一。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辅相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探讨,并且总结出了各种开发类型。文章立足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归类出适合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新类型,并基于这一新视角探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中,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已经唤醒了人们对其的热爱和追寻。"白纸坊太狮"是北京地区著名的民间花会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古老的民间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拯救"白纸坊太狮"这一优秀文化遗产,2008年,国家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出发,对其文化特色、发展渊源、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认真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研究发现,"白纸坊太狮"目前发展存在着人才断层危机、培养、管理、资金等问题,从而文章提出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管理、与学校建立研究机构等保护对策。旨在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对我国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