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绘画美学在早期比较重视绘画本体表现语言的客观性标准。宋代,文人阶层势力膨胀,开始影响文学以外艺术门类的美学标准,文人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在文学、诗歌的美学理想和标准,另一方面也将文人文艺美学标准逐渐应用于绘画领域,文人的诗歌美学与绘画原有的客观性美学标准冲突起来。文人利用自身在话语权上的优势地位,极力宣扬文人理想的绘画新美学,并逐步排斥客观性绘画美学标准,最终在美学标准上和绘画实践中都使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这个过程就是文人诗歌美学对绘画美学的文人化改造。  相似文献   

2.
《白马篇》曹植的诗歌.是建安诗歌文人化过程完成的标志。《白马篇》是曹植前期作品的代表,歌颂了一位武艺高强的爱国英雄。  相似文献   

3.
贵游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出现于汉代,至汉末建安时期真正形成并得到发展。贵游文学不同于民间文学,它以“丽”为主要艺术特征,呈现出文人色彩。从这一角度看,建安邺下诗歌在中国诗歌文人化的进程中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曹植诗作直接继承了《国风》哀伤而又温厚的传统,在语词和表现手法方面多有借鉴。其诗歌情感充沛有力,语言华关精工,体现了钟嵘最高的审美理想。就曹植在诗坛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而言,钟嵘在《诗品序》中称曹植为“建安之杰”是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广阔的文学史时空中论述“建安之杰”曹植的乐府诗。在乐府诗歌发展史上,“三曹”有突出的地位,而曹植更以其成就卓著、个性鲜明的乐府创作雄立其间。从汉代乐府到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建安时期是变异的关捩。曹植乐府诗代表了乐府变异的趋势。曹植继承并融合了汉乐府民歌与文人古诗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有强烈的抒情性,使抒情主体得以多侧面的展现。曹植乐府诗“词采华茂”,代表了中古诗歌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黄遵宪诗歌的特色中探讨中国诗歌的近代化特征。指出黄遵宪的“新派诗”在审美理想、表现对象、技巧手法、文学语言各方面都显示了诗歌的传统凝定模式出现了变异。这种变异可以概括为悲剧崇高美感,认知世界的心态,再现的技巧手法,趋向通俗的语言。这些变异体现了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过渡性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芙蓉”这一意象承载了不同的情感意蕴,如《涉江采芙蓉》的思念之花和曹植《芙蓉赋》的理想之花。文人借助芙蓉本身的特征,来寄托自己特殊的情感意蕴,表面是在写花实则是在写情、言志,以使诗文达到雅俗共赏、清新脱俗的境界,对芙蓉意向的研究也能为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金代中叶文学创作倾向多崇尚魏晋文人的高情远韵,陶渊明的人格与诗歌对此时期文坛影响最大。作为金中叶文坛领袖的党怀英,其诗在诗境的营造上、审美意象的选择上以及语言风格上接受并承继了陶诗的文学风格及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身为女性的李清照在男性垄断的词坛上一枝独秀。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她的词表现出生命意识的文人化特色,打通了闺阁女子与文人社会的壁垒,寻求到了与宋代文人社会雅文化间的某种契合,因而能得到文人社会的认同,并进而远播流传。本文从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文人化倾向,生命意识的文人化追求等三个方面论述其生命意识的文人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论曹植对中国诗歌的三大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植长于五古,并以众多的数量、上乘的质量,确立了五言诗在诗坛的牢固地位;曹植长于抒情,并以强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精湛的抒情手法,结束了中国诗歌在抒情、叙事间的左右摇摆而一头扎向抒情一途;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一改中国诗歌素质简朴的诗风,确立了中国诗歌“U二美”的美学定位和质杉杉、情并茂的发展道路。这三大贡献,奠定了曹植“一代诗宗”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1.
《豫章行》现存汉唐时期的文人拟作共9首,其流变特点是:主题上所写的时事与古辞"伤别"主题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在语言形式上,显示出明显的文人化倾向。这些特点,体现了文人拟乐府创作的基本规律,说明文人拟乐府是介于音乐与文体二者之间的创作行为,在其文化功能上既有音乐文化因素,也有文体意义的性质,六朝许多文人诗歌范式就是在拟乐府的创作机制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曹植善于运用意象寄托的手法来曲折地表达主观意愿,正是中国传统诗歌讲究含蓄蕴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要求的体现.意象寄托手法源自<诗经>的比兴传统,曹植是历史上无数个继承创新者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中,平淡的诗歌审美理想出现得很晚。“平淡”作为一种理想风格而确立,并成为一种理论的自觉,应该说是始自宋代。纵观两宋的诗话诗论,崇尚平淡是比追求雅健更为普遍的倾向,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在艺术实践上也得到充分体现。白居易作为开宋诗门户的一位中唐诗人,不仅在观念形态上崇尚平淡的诗风,而且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上也充分体现了对平淡审美理想风格的追求,对平淡的诗歌审美理想在宋代的最终确立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白居易在观念意识上推崇平淡诗风可从他对陶渊明与韦应物两位诗人的态度上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曹植与李煜,一个是诗国奇才,一个是词坛巨匠,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风云人物,为诗词文人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二者所处时代相距甚远,但两人生活经历极其相似,都因人生变故而带来文学创作的极大改变,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出不同的政治理想与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标志了文人五言新诗体的成熟,还应该包含了预示诗歌开始向审美意义上的文学转变这一层意思。因此,从审美角度来探讨《十九首》在“五言形式”、“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挖掘它蕴含的审美因素,对于了解文学成为文学的衍变过程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论曹植诗歌特点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是建安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其诗歌题材广阔、抒情真挚、风格绮丽,创作既体现时代风采又别具一格。形成这种诗歌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一、诗人本身生活多变,命运多舛;二、诗人的个性和文人气质;三、民歌的熏陶和自身的开拓;四、文化的发展,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鱼山空中听梵”的逸话,使许多学者带着禅释的眼光品析曹植的诗歌;“游仙访神”的诗篇,引领众多文士抒写子建诗歌的道情仙趣。以此为尚,曹植诗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曹植诗多处涉及佛、道精神,然而他本身却并不妄佛佞道,仅把此作为文学或某种情感借以参照的对象来看待。本文仍以子建诗的释情道趣为本,探索其诗歌中所体现的文人化佛道精神。  相似文献   

18.
水浒戏人物塑造的典型特征是明显地赋予梁山好汉以文人的气质和行为,即文人化的草莽英雄。这是元杂剧中特有的文学现象,折射出了元代社会状况、剧作家的审美偏好以及广大受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歌双重空间的心理生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歌讲求意境,并以此作为审美特征被凝固下来。而这一切均源于中国诗歌特有的“建筑材料”──汉字,正是在弥合语言空间和思维空间的过程中,产生了意境。本文以心理学为媒介,对其思维过程进行了深层次的透视,并在美学和心理学的结合点上,充分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建立双重空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杜徨在《李溅墓志铭》中对当时盛行的元、白诗歌的大力攻行,代表了晚唐一部份文人士大夫共同的审美理想,具有深刻的内在根源与文化意识,昭示着中晚唐文学思想的重大换变,具有重要的批评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