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品与人品     
我从来不为朋友们的著作写序言,可是我乐意为尹均生教授的《文苑萍踪》写序。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乐于为朋友们的著作写序?我说:“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写序比写评论文更难,要具备一些条件:一是要熟悉作者其人其事;二是要熟知其作品;三是要没有任何功利因素,可以畅述己见。有此三端,我就不敢轻易写序言了。  相似文献   

2.
大凡一本书的问世,都要有一篇序言.自古以来.序各有异,但编辑给作者写序,即使难下“旷古”、“空前”的断语,微乎其微却是可以肯定的。辽宁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艺术心理学》一书,其序言就是该书责任编辑王大路同志应作者之邀撰写的。这篇序洋洋洒洒,交待了成书  相似文献   

3.
我想写一组《我心目中的“绝作”》系列书评,给《中国图书商报》写了第一篇后,发现报纸的篇幅限制太大,所以现在这第二篇只能移到刊物上来。由于换了地方,故而对“绝作”一词又须解释几句。 我心目中的“绝作” 当然指写得很好、很有价值的书;但不一定是天下最好的书,更不一定出于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之手。它的“绝”,主要是指“不可重复性”,即此书不但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来,而且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再写出这样一本来。另外,我深知自己对“绝作”的解释是经不起反驳的,我之所以这样来称呼一些著作,是有很大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因此,请读者不必较真。招呼打过,言归正传。 这一次要谈的“绝作”是  相似文献   

4.
《编辑心理论》花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姬建敏的专著《编辑心理论》即将出版了。她抱着书稿清样,兴高采烈地跑来要我作序。建敏善言:“写什么怎么写都行,有个序,我这书就算完整了!”怎么好推辞呢?序者,绪也、叙也。但对编辑心理学,我没有系统研究过,序写不来,只能写点儿散叶花絮。要赏新曲,还得细翻《杨柳枝》,读读建敏女士这本书。  相似文献   

5.
奉华做新闻工作多年,最近十年才当记者。这一行,早先俗称跑外勤。她勤于跑,勤于写。跑的当中接触的面宽,她写作的领域也宽起来。她进入这一行,可谓如鱼得水,我很为她欢喜。这本《涓流集》,收了几篇篇幅较长的报告文学,也有一些几百千把字的新闻报道,还有散文和诗歌。她要我写一篇序。正好我有几句话想说,借这个机会说说吧。朋友们中有人认为我不喜欢报告文学,还有说得更玄的,似乎我看不起这种文字。这是大大地误会  相似文献   

6.
朱永刚书序     
王建辉 《出版科学》2009,17(5):108-108
这篇序言是应杨德炎先生要求写的.而他让我写这篇序的起因,可能是十年前我完成了一篇博士论文<文化的商务>,副题是王云五专题研究,交给了由其主政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认为由我来写这个序"最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7.
有没有小说家深爱评论家的导读胜过自己的小说?施叔青不知,可当她在纽约的家读到传真机传送过来,南方朔为她的小说“台湾三部曲”之二《风前尘埃》(时报文化)写的推荐序“透过历史天使悲伤之眼”,激动莫名。小说家认真写小说,评论家则站在另一个高度俯瞰,读出了小说家的字里行间,读出了超越文本的新喻意。  相似文献   

8.
“北大怪才”余杰在其第一部著作《火与冰》(经济日报出版社版)里写过一篇“我来剥钱穆的皮”的文章,对国学大师钱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缺席审判,行文老辣,帽子一顶接一顶,且有“奴才”等漫骂之称谓,让人觉得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罪大恶极,已成 “牛鬼蛇神”也,非批不可。  相似文献   

9.
起点高一点     
上海杨浦大桥建成通车,曾成为各种传媒报道的热点,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都发表长篇通讯或连续报道,但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上,只有新民晚报记者采写的一篇通讯,题目叫《中国质量的一座丰碑》。评委们誉之“独具慧眼、独特角度”,被评为一等奖。 在中国记协举办的“百佳”研修班上,我见到这篇通讯作者之一杨俊。她是个年轻女记者,写这篇作品时只有24岁,刚大学毕业分到报社不长时间。 我向她讨教成功的秘诀。 杨俊谈到,开始,她不敢接受这样的重活,怕写砸了,后来想,既然当记者,起点就应该高一点,闯一回,看看自己实…  相似文献   

10.
卢吉安 《新闻前哨》2004,(11):13-14
咏林先生在即将退休时对我说,准备静下心来用电脑“敲”本书。时隔不久,他便把书稿送给我,并要我写几句话为“序”。咏林与我在湖北日报社共事30余年,虽然不同岗位,但一直是搭档,是挚友,是相互支撑的伙伴。现在我们都退下来了,仍经常以钓、以牌会友,叙谈时世,回顾往事,其乐融融,其情深深。借作“序”之机,写一点心里话,以表对咏林先生的敬意!  相似文献   

11.
我每写完一篇稿子,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稿子中的问题。有时经别人一指点,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的稿子中有不少漏洞。一次,自己写了一篇自我认为不错的稿子,给一位颇懂文章之道的同志看,我原以为他能称赞一番。不料他看后却指出后一层意思游离了主题,否定了文章的三分之一。我又一琢磨,的确如此,便对那层意思的观点和材料都作了修改,使主题更加明确。稿子邮走后,很快就被采用了。还有一件事,我也很有感触。我的妻子对为文之道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我写的稿子她从来不看。有一次,她不知怎么来了雅兴,看起了我刚写完的一篇新闻稿,看后竟挑出了三个毛病,而且言之有理,大出我之所料。有人说,下棋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写稿子又何尝不如此呢?  相似文献   

12.
采访她已有一个多月。我迟迟不敢下笔,担心把她写得走了样子。我扪心自问:相识的时间不长,我了解她么? 文如其人。我潜下心去读她的作品。我试图从作品中认识她。于是,我把简妮在解放军报当记者两年多写的120多篇消息、通讯、专访全部读了一遍。当然不是初次读她的作品。记得1985年6月第一次看到署名简妮的报道,便被那形象别致的写法、清新流畅的语言所吸引。那是一篇报道参加“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活动的部队代表和长城饭店青年服务员座谈的消息,导语写道:“一只空荡荡的右袖筒,  相似文献   

13.
1986年有一天我在政协大会上遇到林林同志,他要我为《救亡日报》的纪念刊写一篇序。他说:“去年本已约定胡愈之同志写的,胡愈老也答应了,不幸愈老今年逝世了,除愈老外,你是最合适的了。”的确,当《救亡日报》于1939  相似文献   

14.
前些年.准确地说是2000年.“美男作家”葛红兵为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写了两篇悼词:《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写一份悼词》。“昔者巴枯宁有言.‘历史唯一的用处是警戒人不要再那么样’.我则反其曰‘历史唯一的用处是告诉人又要这么样了!’”(《周作人散文钞.废名序》)因此,我很想给中国的档案学研究写一篇悼词。当然有人不乐意了.中国的档案学研究正是高潮一波连一波.你现在就写悼词.不是自找霉头,公然与大家为敌么?不写也罢。还是留着以后给别人写吧。  相似文献   

15.
陈昕同志历年所著有关出版研究的文章约有百万字之巨,他从中选出一部分编为《中国出版产业论稿》,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印行,并嘱我为之写一篇序.其实此书已有出版界前辈刘杲同志的序,以年辈与身份而言他的确是一位合适的作序人;我则不然,从哪一方面说都不合惯例.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为不少人写过书序,渐渐形成一些想法,认为写书序小能只对“书”,还应对“人”:只有先把作者说清楚了,才能让读者了解这本书为什么写,写些什么,有无一读的价值,以达到知人论书的地步;另一点想法是,必须把写序者本身也放进去,为什么写这篇序,对所序之书有何评论,能否和自己的学术观点相印证、甚至辩难一番,这样的书序才不流于空泛庸俗,且有味道,能起到导读作用。  相似文献   

17.
范捷是我大学四年的同窗,又兼篮球场上厮杀至今长达八年之久的球友。他写了书,问我能否为之写序,我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者这个题目于我是非常亲切的,平时范捷嘴上功夫总是胜我一筹,这次写序可是羊入虎口,正好由我摆布一番;惧者正如陶渊明“惧或乖谬,有亏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战战兢兢若履深薄云尔”。喜与惧姑且放下,好在写了可以当面在球场上与范捷切磋,或许又可引起争执,面红耳赤,反而是件快乐的事。这是一月以前的事,一直未  相似文献   

18.
前言、后记,古称序、跋,是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明者写的序、跋,半页、一页足矣,两页的都少见。《牡丹亭·题词》仅234字,突出“情之至”。《搜神记序》仅287字,突出“发明神道之不诬”。《聊斋志异·自序》,370字,吐出“孤愤”。《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小序,81字,表明“劝戒”。《拍案惊奇》序,1页零3行,希望“闻之者戒”。中国名著如此,外国著作也如此。《大卫·科波菲  相似文献   

19.
一些业余通讯员提起笔来总爱写“大块头”,似乎不屑于写“火柴盒”,结果往往是“次品”多“正品”少。说出来不怕大家见笑,我虽已见报60余篇稿,却没有一篇超过1000字的,是名副其实的“豆腐干专业户”。然而我体会到,只要短稿写得富有特色,它的影响同样大着哩! 记得有一次我去无锡办事,在乘车时与一位工人同志攀谈中得知,他们厂的厂长是个只干工作不图名利的人,单位里多次为她请功评奖,却都被他在向上级汇报时打了“埋伏”。当时正是各单位年  相似文献   

20.
在我一年的百多篇稿子中,大部分都是写家庭生活小事的.有些文友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这方面的稿子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人和事。我以为,家庭生活小事,也属于社会新闻范畴。要写好这类稿件,就必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个“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更应加意留神。我身在基层,对于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下层人们的“内幕”,确是知道不少,据此我写了不少关于平民百姓中喜怒哀乐方面的稿子。如去年冬天,我听到一位母亲虐待她亲生女儿的事后,即怀着伤感的心情写了一篇题为《妈妈,女儿在呼唤你的爱》的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