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七月派”是20世纪40年代主要活动于国统区的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之一。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七月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没能得到合理的评价。直到新时期以来,由于学术思想的解放,“七月派”重新受到研究界的关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得以重新确认。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七月派”的研究有赖于学术界的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2.
七月派现实主义的研究有待于突破目前的瓶颈状态。从七月派成员各自执着、奋斗的生活经历来理解七月派忠实于人生与民族的现实主义文论的缘起.从七月派作者对于生活的特殊理解来体味他们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烈得难以自抑的情绪,将为七月派的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向度。正是由于这两者的结合,才使得七月派“主观战斗精神”的理论具有了发生的有力根基,并且获得了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3.
“七月派”理论的领袖人物胡风提出了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进行艺术的创造。“七月派”小说家重视主观的作用,却未脱离现实主义。主观“突入”客观带来了“七月派”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缘于对五四启蒙文化精神的共感,舒芜受到胡风的激赏和提携,跻身于七月派。舒芜在七月派刊物上的理论和杂文,表征了七月派的发展趋于自觉的态势及其内部建构的转型。他的理论批评彰显了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所引发的论争强化了七月派的声势和品格。在理论批评中舒芜与七月派同人存在着互动性和协同性,他们共同对胡风的文艺思想和其他成员的创作实践做出了有力的呼应,但在畛域和路径上,舒芜是从哲学和接受的角度立论,有别于其他成员从创作和艺术层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1月李怡出版《七月派作家评传》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怡的学术专著《七月派作家评传》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由重庆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评传”(第四辑)中的一种。李怡于1994年5月接受写作任务,到1998年8月完成书稿,历时4年有奇。有研究者著文指出,“《七月派作家评传》书,先将七月派置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整体中来分析和考察,接着是精心发掘七月派自身内在的总体特征,最后,又将具体的作家作品纳入七月派内部来论述。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又环环相生,七月派作家与作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七月派…  相似文献   

6.
目前七月派的研究中,还有许多基础性的界定问题存在着较大的模糊和分歧,这直接影响了七月派研究的深入与突破。笔者主张:七月派的流派存在时间不应为1937年到1949年的“十二年”,而应该认定为约半个世纪较为合适;以七月派刊物为代表的七月派的政治格调,也并非等同于单纯政治上的宣传或者文学上的主观主义,它实质上是七月派成员真诚的生活态度和艺术态度的自然展现;此外,七月派成员的判定,也应该采取相对宽松的尺度,如对待艾青等可以采取重叠的态度,对于舒芜,则应尽可能尊重历史的真实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英语语言研究成果,这些新成果较之传统理论,能更好地、更科学地解释英语语言现象,并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充分运用新的英语语言研究成果,将会很好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于七月派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徘徊状态,原因主要是:针对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的七月派现实主义理论与创作,所作出的分析、阐释都缺乏一种更为阔大的格局。以七月派小说创作而言。在当时的时代里这些作品已经出现了某些先锋性的品质,如摹写人物心理的内倾化、以俗世生活为对象、重视个人视角的实践意义、向民间叙事立场靠拢等等。这些艺术因素,在新时期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叙事”、“民间化叙事”的潮流中,一般被视为新的品质受到关注与研究,然而,约半个世纪以前的七月派小说中早已出现的类似特点,却没有引起学界相应的关注。这只是关于七月派研究的许多疏漏之一。  相似文献   

9.
“七月派”笔下的抗日叙事与其他抗战文学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战争的真实描写、对人在战争中的处境和心理的刻画、对战争荒谬性的揭示,从而使“七月派”的抗日叙事呈现出特有的悲壮、苍凉、沉郁的艺术风格。而这种叙事态度与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七月派”的核心人物胡风的文学观点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因胡风事件而受难,七月派诗人在苦难中承继着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了不少别具特色的新的诗篇,无意中把七月诗派的创作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些诗篇可以用苦难而倔强的精神肖像来命名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通过对七月派小说的整体研究,深人剖析七月派小说以"流浪意识"为核心的文学精神,探索七月派小说深层文化风格,总结它的现代性,探索它对中国小说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全文以七月派小说对五四文化启蒙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为切人点,重点探讨了七月派小说"流浪意识"对"原始强力"的超越及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再审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学流派是在诸多因素及其复杂关系中构成的。相同或相近的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是基本必备条件。组织形式和相应的流派活动是流派公式中的一个变量,但它作为外部显性特征往往是人们识别文学流派的关键。七月派是一个完备性与典型性程度最高的文学流派,它在存在形式上集中又开放的双重特征,说明了流派巨大的包容量和影响力,是流派高质量的一个标志。七月派表现出众多艺术个性的气脉相通,在作家个性与流派共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方面,七月派为文学流派能够发展和得以成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七月派是一个在抗战时期形成的,以胡风为核心的文学流派,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上均有不小的影响和贡献,尤其是以路翎、丘东平等作家为代表的七月派小说取得了非凡成就。作为现实主义的忠实拥护者,七月派小说除了具有复杂深刻的色彩之外,在精神特质方面也具有其他小说所不具备的独特魅力,表现出突出的斗争精神与反抗精神、悲剧精神和温情色彩等。  相似文献   

14.
个体心灵撞击时代的声音——评李怡《七月派作家评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的《七月派作家评传》以兼顾整体与个别的结构方 式,将包括个体与流派的整个“七月派”完整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 得以倾听“七月”作家以个体心灵撞击时代的真切的声音,并通过对“传” 与“评”的合理安排,使得这一恰当的内在结构方式在具体的操作处理上 得以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七月派小说在主体的创造性本能、主体认知的投射方式、主体对小说人物反映的特异性、以及作品产生后所呈现的一定的不足等等方面,无不显示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理论在美学上的启迪与丰富性,从而使七月派小说具备了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爱人张家瑛是肥西上派第四小学的教师,一九七五年七月四日突然发病,呕吐不止,昏倒在课堂上,后虽经县、省医院多次会诊,但仍无法确诊,病情不断恶化,生命在垂危之中。面对垂危的病  相似文献   

17.
甘蛰仙是二十世纪初期研究成果卓越的重要学者,而迄今国内学术界对甘蛰仙仍处在“零研究”状态。对于甘蛰仙其人,有以林纾为代表的揄扬派和以周作人为代表的揶揄派两种观点,揄扬派称美其才学,揶揄派贬抑其人品。甘蛰仙的《中国之托尔斯泰》是二十世纪早期的陶学专著,文章将陶渊明与托尔斯泰置于东西方双重文化视野中加以审视研究,其比较文化学研究的方法是陶学史的新开创,其诸多研究成果在陶学史上都是新建树。  相似文献   

18.
从《七月》和《希望》的编辑过程来看,胡风是一位聚精英立场、民间情怀、大众意识诸多要素于一体的杰出的编辑家,这些要素增强了“七月派”作家的向心力,也与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主导思想产生了对抗。  相似文献   

19.
胡风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并不是孤高不群的,许多有识有勇之士都曾经是胡风理论上的同盟,特别是作为文艺理论界的七月派,更是胡风文艺思想的有力支持和必要补充。这种群体的阵势和力量。使七月派的创作具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这种群体的理论发言。也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20.
胡风与七月派的现代性处于主流政治话语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夹缝中,其现代性价值一直未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揭示。胡风与七月派艺思想和创作一方面继承了五四以来的启蒙传统,一方面从人如何实现作为自由自觉活动的复杂精神个体的维度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当下中国现实,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反思性特征,与主流政治话语和现代主义之间产生一种既疏离又接近既出走又回归的延异关系。本在胡风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及胡风关于读主体的论述方面有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