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时评的演进和发展 时评这一新闻评论品种,自上个世纪初由<时报>开创而横空出世.如刊载于<万国公报>的文章<中西时势论>、<强国利民略论>,<时事报>、<清议报>上发表的<变法通义>、<少年中国说>等,均属于时评范畴.这些时评多为政论文章,题目往往带有"论"或"说",视野宽广,格局宏大,关注国计国策,论述旁征博引,理据充分.类似的政论式时评体例,在中国报业史上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①  相似文献   

2.
时评"时评"     
当今中国,时评空前热闹,但问题也不少. 时评成了一次性消费品.历史上,优秀的时评,文道并茂,并不随时事新闻迅速淡出.如诸葛亮的政治时评<出师表>、韩愈的人物时评<祭十二郎文>、书圣王羲之的文化时评<兰亭集序>便是例子.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署名阎晓明的"人民时评"<不忘"小满"的人让我们敬重>(以下简称<不忘>),让人们眼前一亮,心头一振--这正是抗震救灾仍在继续、灾后重建任重道远之时.  相似文献   

4.
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中文和多语种新闻网站之一。其中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被评为"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享有极高的认知度。本文以"人民时评"为研究对象,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该栏目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旗舰上的汽笛" 近几年,报纸时评有很大的进步.时评进步的标杆有二:其一,原以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的都市报、晚报群体.十有八九开出了时评专版;其二,人民日报推出了<人民时评>专栏.仅以时评而言,"处庙堂之高"的党中央机关报,和"居江湖之远"的都市报、晚报,"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6.
时评在国内媒体中"发烧"已久.说实话,我对时评越来越不"感冒",甚至有些讨厌有些时评家喋喋不休地"胡说八道".今年2月6日,发表在<大众日报>一版上的时评<忘家,只为望家>,虽然只有700字,却新意盎然,让人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7.
今年,<人民画报>迎来了"毛泽东同志题写刊名60周年暨<人民画报>创刊60周年"纪念.<人民画报>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作为"中国国家画报",60年来,<人民画报>与新中国一路同行,肩负起报道中国与国际传播的使命,持续不断地用真实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成为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的生动见证.  相似文献   

8.
时评成为各报刊的重要版面,不过近十年时间.追溯时评发展轨迹,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应是<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它成为中国报刊的名牌栏目,以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为特点,受到普遍欢迎.之后,该报的"青年话题",<南方周末>的"视点",<南方都市报>的"众议"、"来论"便如雨后春笋,在各种媒体铺陈开来.  相似文献   

9.
当下中国舆论生态处于一个"时评盛兴"的热言时代,本文主要分析在这样的热言时代下,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的相互关系;并创新性地引入"公共话语场"概念,从理论层面探析在第三次时评热潮的头一个10年里,时评特别是都市报时评如何为公民话语权的实现搭建话语平台,公民又如何通过时评这一言说文体表达其话语;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对如何更有效地让公民通过时评最大限度实现其话语权提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而时评又因极强的时效性,在引领舆论、表达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打造品牌时评栏目很早就提上<科学时报>日程.  相似文献   

11.
一个栏目的产生,总有一定的机缘。对《人民时评》专栏而言,这个机缘就是2005年年初人民日报的编采分开,更进一步说,是人民日报这些年为落实“三贴近”不断推进的新闻业务改革。说这样的话好像有些自重其事。但这确实是人民日报能够开辟这样一个新闻专栏以及《人民时评》能够“高开好走”的背景和动因。自2005年4月在五版视点新闻版推出《人民时评》迄今已刊发了133期。回头看看,时评的发展,尚未辱没“改革”之名。在不久前的《人民时评》作者研讨会上,大家认为,《人民时评》是人民日报贯彻落实“三贴近”,释放新闻生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  相似文献   

12.
传媒是喉舌,而传媒也自有喉舌--评论.近年来,国内报纸时事评论栏目的风起云涌,成为中国新闻成长的一大亮点.<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版面自创办以来,逐渐形成了自身时评风格.  相似文献   

13.
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记者招待会结束不到两小时,"人民时评"的稿件经过三审、签发,出现在人民网首页,这篇<总理的脑子里为何充满忧患>的评论,第一时间让网友高度瞩目. 网络评论就是这样用一种迅捷的方式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14.
<人民文学>,一个令中国文学界人士喜欢和追求的名字.喜欢,是因为它与共和国同岁,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与辛酸,60年来一直坚持"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反映新中国的成长","创造富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人民文学>";追求,是因为一旦成为它的作者或被它培养的作者,其在文学界的成功就近在咫尺.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再度打开<人民文学>,感受这份文学界的"国刊"60年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5.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石峡峪烧木炭时,不幸牺牲.9月8日,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以<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毛主席亲致哀悼>为题,全文发表了毛泽东的讲话.9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这篇新闻,各根据地的一些报纸先后作了转载.就这样,张思德的名字与"为人民利益服务"联系在一起,传遍了全国.1953年,这篇讲话以<为人民服务>为题,收入了<毛泽东选集>,在党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不朽名篇.  相似文献   

16.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石峡峪烧木炭时,不幸牺牲.9月8日,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以<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毛主席亲致哀悼>为题,全文发表了毛泽东的讲话.9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这篇新闻,各根据地的一些报纸先后作了转载.就这样,张思德的名字与"为人民利益服务"联系在一起,传遍了全国.1953年,这篇讲话以<为人民服务>为题,收入了<毛泽东选集>,在党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不朽名篇.  相似文献   

17.
陈栋 《今传媒》2009,(11):4-5
1952年出生,湖北仙桃人,当过农民、教师、政府公务员.1984年开始评论和杂文写作,1986年投身新闻界,现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南方周末>编委.已出版<中国的羞愧>、<早春的感动>等著作17种.2004年,以时评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问鼎鲁迅文学奖,他因此成为"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唯一的杂文获奖作家.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机关刊物的<人民文学>.在1949年至1966年这一时期对刊载美术作品情有独钟.在<人民文学>的封面设计上多采用美术作品自不必说,内页正文也时有画页插图,这些图像和文字作品一起传达着本刊编辑者的办刊理念,营造着新中国文学刊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福州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频道少儿节目<晚安宝贝>至今已开办近四年,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结合<晚安宝贝>的发展历程,分析少儿广播栏目的生存环境及未来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时评是当今媒体评论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文体,近年来活跃在各大媒体版面中,形成了第三次"时评热"现象。新时期的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明确要求保障公民的话语权,积极扩大公民参与,及时反映公民诉求。因此,关于时评特别是都市报时评、公民话语权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关注和探讨,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以《华商报》为研究个案,选取《华商报》关于动车事故的系列评论,浅析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的关系,探讨都市报时评如何为公民言说搭建话语平台,并针对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