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国将领冯玉祥(1882—1948)是坚强的民主斗士和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在国民党元老、爱国进步人士于右任的敦促下,于1926年从苏联回国,9月17日在五原(今属内蒙古自治区)誓师,宣布脱离北洋军阀,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并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冯玉祥按照李大钊倡导的“进军西北,解围西安,出兵潼关,策应北伐”的方针,首先长驱南下,为镇嵩军  相似文献   

2.
甘肃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解放前是一个地广人稀、闭塞贫困的地方。自古以来,自然条件差,封建势力根深蒂固。进入民国以后政局更迭,群雄逐鹿,特别是地方实力派争权夺利,民众苦不堪言。1924年11月,冯玉祥就任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的西北边防督办一职,同时兼任甘肃督办。他派其国民军第二师师长刘郁芬率部入甘,代理督办职务。1926年5月刘郁芬正式担任甘肃督办。此时的刘郁芬以及新任省长薛笃弼能顺应历史潮流,一改兰州封建、落后的社会风气,忠实贯彻冯玉祥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思想,随着冯玉祥受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他们也能基本上站在国民革…  相似文献   

3.
张宗昌也就是一个二流军阀,然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却与末代皂帝--爱新觉罗·溥仪之间信函往来不断. 一、1926-1929年问张宗昌与溥仪的互相借助 1926年,直奉联军与冯玉祥国民军在南口大战后不久,张宗昌忽然收到一封爱新觉罗·溥仪的来信,信中说:字问  相似文献   

4.
冯玉祥的替身叫张逢伯,字之如,1880年生于陕西西安市一书香之家,比冯玉祥小两岁。幼年上过私塾,青年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返回西安致力于教育工作。他思想进步,积极追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5.
李兴中,字时甫,1895年生于直隶宁河(今天津市宁河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5岁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炮兵班学习。在校期间他学习优秀,意志坚强。毕业后被分配到段祺瑞部,历任见习参谋、连长、炮兵营长等职。因不满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愤然离职,投向了他认为是爱国爱民的冯玉祥将军部,并随冯玉祥一起赴苏联考察。[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打年少时从军起,他一生经历了滦州起义、兴兵讨袁、力挫张勋、驱逐清废帝、参与北伐,后又投身抗日民主运动,成为一名深具影响的爱国进步将领.1946年9月,冯玉祥赴美考察,期间发表演说,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1948年7月31日,冯玉祥一家冲破了在美国民党特务的百般阻挠,终于在纽约登上苏联轮船"胜利"号,踏上了回国的旅程.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起.  相似文献   

7.
冯玉祥究竟留下多少遗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发祥 《浙江档案》2003,3(1):34-36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光明磊落,不屈不挠,处处为民请命,时刻准备为国牺牲。每逢国家外患日亟,或自己处境险恶,他就预先写下遗嘱。因而,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遗嘱。对此,史家已有多文论述,如韦《冯玉祥四立遗嘱》(《档案与史学》1994年第3期)、郑永彪《冯玉祥的四次遗嘱》(《民国春秋》1999年第1期)、郑永彪《冯玉祥的五个遗嘱》(《炎黄春秋》、《中州古今》1999年第4期)、王冬霞《冯玉祥六留遗嘱》(《北京党史》,2000年第4期)。但冯玉祥在其一生中,究竟留下了多少遗嘱?笔者通过对《冯玉祥日…  相似文献   

8.
冯玉祥将军(1882——1948)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者。他组织的国民军联军,誓师五原,参加了北伐战争。当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被杀害时,他曾下令全军戴孝并树碑以示同情和纪念。冯玉祥任陕西督军和在西安就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时,帮助了陕西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他所倡导的植树造林、修筑道路、禁烟禁赌等活动,成绩卓著。现将冯玉祥1927年3月主持制定的《陕甘建设会议议决案》予以刊载,供研究冯玉祥本人的政绩及西北发展史参考。此件曾载于1927年4月《国民军政报》第66期至67期上。标点为编选者所加。  相似文献   

9.
陶涵 《出版参考》2008,(5):21-22
打击之后的“和平攻势”1926年.邓小平与蒋经国同在苏联中山大学求学。那时,邓小平是蒋经国所在共青团小组的组长。  相似文献   

10.
为了指导日益高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大革命斗争,1925年8月12日,中共陕西省党组织创办的《西安评论》,在当年西安东举院巷58号的一座119式庭院中的一间街房里诞生了。《西安评论》是大革命时期,在古城西安早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进步思想的战斗刊物。自创刊来至1926年3月12日被国民党反动派强迫停刊,共出36期。  相似文献   

11.
1926年11月,“二虎(杨虎城、李虎臣)守长安”之后,冯玉祥来了,刘镇华跑了,陕西的国民革命出现了空前高涨的形势。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当年12月22日在西安城里办起了一张面目全新的报纸,这就是后来在陕西报业史上享有盛名的《陕西国民日报》。该报社址在西安市梁府街(今青年路第二印刷厂),报头几个字是于右任隶书题写,对开四版,日出两大张。这家报当时名义上是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机关报,实际上却是由一些中共党员办起来的,社长雷晋笙、刘天章,总编辑杨慰祖、孟园梧,编辑白超然、王授金、赵宝华、金宏图,印刷厂长王尚德等,都是中共党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西安解围后,陕西的国民革命,事实上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走向高潮的;连国民党的一些地县党部,也是共产党员领导建立起来的。共产党员李子洲、魏野畴、杨明轩等,被选为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邵飘萍,是在1926年4月冯玉祥所部国民军退出北京后,惨遭奉系军阀杀害的。奉军督战执法处在处决邵飘萍时,宣布其罪状为“勾结赤俄,宣传赤化”。他是否确“因宣传马克思主义而走上断头台”?历来说法不一。本文打算以事实为依据,对《京报》的政治态度和邵飘萍被杀的前因后果,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位于西安城内西五路北的革命公园,革命亭旁的一块书状碑石上面记录着关于这个城市一段很重要的历史:“1926年4月15日,北洋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近10万人由豫西进入关中,围困西安,时间长达八个月,于11月28日解围,在西安被围期间,城内病、饿、战死的军民达数万多人……“……  相似文献   

14.
<正>吕潭学校旧址成"国保"2014年9月中旬的一天,扶沟县吕潭镇细雨霏霏。1913年秋天,吕潭村或许也是这样一个阴雨连绵的天气。18岁的吉鸿昌辞别亲人,坚实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村口小路的尽头。在家读过两年私塾的吉鸿昌入冯玉祥部,他骁勇善战,从士兵升至团长,人称"吉大胆"。1926年,吉鸿昌任第36旅旅长,10月,率部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任第19师师长,5月出潼关占河南洛阳,在黄沙峪率部夜渡黄河,击退  相似文献   

15.
王文彬,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1907年2月20日(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八日)出生在陕西蒲城县。父亲经营农业,在县城北门开有一间小杂货铺,生活还算富裕。青年时期的王文彬追求进步,在西安读中学时,便加入了C·Y团。1926年,西安被军阀包围8个月,这期间中共地下党办了暑期学校,王文彬在校学习,并担任学生会总务(即学生会主席),此时他已转入党的组织。1927年王文彬派到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发生后,当时身为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正在南京,参加了国民党政府处理事变的工作。在有关他的档案(包括日记在内)中,对此有所记述。尽管所记不够系统完整,加之他并非蒋介石嫡系核心人物,因而他了解的情况不够全面深入,但仍可从他的亲笔记述中,了解一些国民政府上层人士对处理西安事变的态度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黄鸿森 《传媒》2002,(7):40-42
冯玉祥将军(1882~1948)是著名爱国将领。从1911年11月为响应武昌起义而参加滦州起义起,到1948年9月为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途中在黑海苏联轮船上遇难为止,他的生平活动贯穿于整个中华民国时期。这位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从小兵当到率领几十万大军的统帅,几起几落,富有传奇色彩,以至近年出版的书籍报刊还常常提到。  相似文献   

18.
北京政变后段祺瑞与孙中山会晤问题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元康 《历史档案》2001,(1):116-118
1924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及冯玉祥北京政变的双重打击下,直系中央政权土崩瓦解,反直三角同盟取得胜利。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等北方政治军事巨头纷纷邀请孙中山北上,磋商大计。孙中山欣然应允,11月13日自广东首途北上,12月4日到达天津,12月31日抱病入京,  相似文献   

19.
抗战后期四川节约献金救国运动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玉祥将军1943年冬至1944年秋发起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是抗战后期的一件大事。在贯穿整个抗战时期的各种献金运动中,它的成效是最大的,而且运动完全在四川省范围内进行,突出地表现了四川人民表现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1942年冬,冯玉祥途经成都,与当地基督教会的朋友举行谈话会,会后专门开会拟订章程,组成“中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成都)分会”,意思是把总会留在重庆。冯玉祥回到重庆后,于1943年1月17日在重庆发起成立中华基督徒节约献金运动全国总会,冯玉祥为理事长。成立组织后,冯玉祥主要依靠自己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和“爱国将军…  相似文献   

20.
1927年北伐战争时,冯玉祥与蒋介石在徐州第一次见面,自此开始了两人长达20余年的分分合合。冯玉祥与蒋介石从义结金兰到最后彻底决裂,其相互关系几经转变。而抗战时期,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之下,冯玉祥与蒋介石的关系总体是较为缓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