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是研究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最重要文献之一,他首次把胡塞尔有关历史认识的现象学理论称之为历史现象学;首次论证了胡塞尔从发生现象学到历史现象学转向的内在逻辑必然性;首次从先验的历史本质结构(历史本体论)、"之"字形方法(认识历史的方法)和先验理性目的论(历史目的论)等方面阐释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德里达对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研究对象(先验历史本质结构)纯粹性的尖锐质疑,对历史现象学基本方法"之"字形方法可行性的重重疑虑,对胡塞尔历史目的论中理念的无限"推迟"或"延迟"的新阐释,尽管已经偏离了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主旨,但对胡塞尔历史现象学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引论》是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论纲。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视角出发,从三个方面,即"哲学的问题域","真理的获取"和"理念是否能成为对象"考察了康德批判哲学中的现象学因素及其二元论的局限性,指出了胡塞尔现象学对它的超越,就此肯定了"现象学是一切近代哲学的隐秘憧憬"论述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本文探究了胡塞尔通向超理性主义的先验现象学的四条道路,揭示了笛卡尔、休谟、康德和布伦塔诺等哲学家的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运思之间的内在关联,使"中止判断"、"明证性"、"先验认识论"和"意向性"等重要的哲学观念获得了现象学语境中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和方法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我国教育学界受到现象学的影响后,出现了三种学术形态:学科学形态、教育学形态、哲学形态。"学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只是介绍"现象学教育学"或"教育现象学"的内涵、特征、方法、范围等,并不直接利用现象学资源开展具体的教育研究;教育学形态的研究是接受现象学的基本结论,以此为前提开展教育研究,可以命名为"现象学教育学";哲学形态的研究是直接操持现象学的方法开展教育研究,可以命名为"教育现象学"。  相似文献   

5.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对现象学整体的说明,不光是逻辑与数学在知识上的厘清,或甚是意识本质面的先验科学,更是一种纯粹的本质科学.它为所有的科学知识提供本质性的建基工作.所有呈现在意识里的东西都可以被现象学加以研究.胡塞尔发现整个哲学似乎都被这门现象学的科学包含在内,或根基在它身上.现象学的"本质直观"需要从此时此刻的个别经验所发生的经历,转向本质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对现象学整体的说明,不光是逻辑与数学在知识上的厘清,或是意识本质面的先验科学,更是一种纯粹的本质科学.它为所有的科学知识提供本质性的建基工作,所有呈现在意识里的东西都可以被现象学加以研究.胡塞尔发现整个哲学似乎都被这门现象学的科学包含在内,或根基在它身上.现象学的"本质直观"需要从"此时此刻"的个别经验所发生的经历,转向本质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以一种突破性的新型描述方法走进了西方哲学视野,现象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的心理学学科也成为了西方心理学人文取向的一支。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本质现象学,即是先天纯粹的心理学,从区域性本体论以及一般性本体论入手,阐述了现象学哲学的内容,从现象学哲学所引导出来看待世界的...  相似文献   

9.
郭莹 《中学教育》2013,(1):19-25
教育现象学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植根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和"生活世界"到范梅南将"悬置"这种现象学方法运用于教育现象实践研究,教育现象学经历了从内在理论生发到实践应用的发展历程。作为当前国内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理论研究者和实践研究者对教育现象学关注的焦点存在着一些差异。教育现象学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也必将实现于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视域中的知觉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胡塞尔的意识知觉阶段、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知觉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阶段。以克服或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为目标,梅洛一庞蒂对胡塞尔的意识知觉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杜夫海纳则创造性地综合各家优长之处,将现象学的知觉理论推进到了美学领域。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为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研究和分析方法,这也在审美知觉理论上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