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是一个由词章层、意象层、意蕴层构筑而成的艺术整体.从作者方面看,这三者是水乳交融、不可离析的;而对读者来说.三者则可以相对独立存在,他只有在读“通”词章、读“懂”意象之后,才能把握作品的意蕴,从而读“完”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写出来的作品还只是白纸上星星点点的黑色符号,是读者将它们构筑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  相似文献   

2.
从作者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真谛的感悟与体认,是作家对现实生活和人生命运所作的宏观思考和审美把握;从作品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潜藏于作品深层的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具有永恒性的人生精义和心理蕴含;从读者角度看,丈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启迪人性灵的“理外之理”、“味外之味”、“言外之旨”、“韵外之致”。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具有抽象性、普适性和超越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分析诗歌作品.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作品的活生生的内容和形式中概括出理性的、抽象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再加以模式化地表达,似乎这样概括出来的抽象判断就是作品的意蕴。这种意蕴分析的教条化、图解化倾向。热衷于指向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文学作品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阅读重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是重在过程 ,而不是结论。作品丰富的意蕴都在字“里”行“间”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作者在空白处留下了巨大的审美空间 ,可以说“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欲得文学作品的精髓 ,只有在感知、领悟、鉴赏中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探寻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品味其人文精神。因此 ,创新思维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需具备一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从直观具体到抽象是人类思维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教育的一个共性特点。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句名言 :“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 ,在尽可能的范围内 ,一切事物都应尽量放在感官…  相似文献   

5.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在文学作品中会因作者际遇、性格、心境、视角等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文化意味,寄托不同的思想情感。更奇妙的是,“东风”“南风”“西风”“北风”这四种意象意蕴各异,显得个性鲜明而又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6.
“张力”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东西,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阅读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意境,激活语言“张力”;利用“矛盾”,拉伸叙事“张力”;补充“空白”,生成角色“张力”。只有有效利用生成的“张力”引导学生细读、感知、揣摩,才能读出文章的情致与意蕴,读出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最终获得真实的个性化体验。  相似文献   

7.
对铁凝小说的自然观和悲剧意蕴的扫描,实质上就是对铁凝小说的两点哲学思考.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讲到:“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了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人玩乐的艺人.” 因此,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充溢着浓厚的哲理意蕴,应该是哲学思想的艺术化、情感化.衡量一部作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处理方法杨金珠焦凤霞作为教师,如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感知——感受——理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参与——领会——深化”的理性认识的高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处理方...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即“教什么”。文选单元式教材由一篇篇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组合而成。一篇文章或文学作品到底要“教什么”,确实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认真审视多数语文课堂,一个总的感觉是设计的教学问题零零碎碎,不着边际,不同的教师在同一文章的课堂教学内容确定上大相径庭,即使同一备课组教师也是“各吹各的调,各弹各的琴”。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去确定一篇文章或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内容呢?  相似文献   

10.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因其经典,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传统诗篇。然而,大多教师对其诗歌的理解总是浅尝辄止,而文学鉴赏讲求“知人论世”,即通常情况下,要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者思想上来解析文学作品所包涵的意蕴。笔者不避浅陋,尝试解读这首绝句。  相似文献   

11.
用“一体多元”及其“共时”、“共相”、“联系创生”、“远近相关”、“隐显一体”等理论观点,给文学作品的象征性的形成和象征美的意蕴给以新的解说。  相似文献   

12.
意蕴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是指隐含于语言、意象和故事之中的“言外之意”,诗歌、散文、小说中都是这样。意蕴的隐含性、丰富性、含蓄性、模糊性决定读者每一次接触文本都会产生新的感触.都可能领悟出新的意义。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其实就是一个对文本所隐含着的意蕴的不断“发现”和“选择”的过程。简而言之,意蕴就是作品的多角度主题。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观照生命未来的价值取向,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妥善处理“文”与“言”的关系,做到“言”“文”并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文就文言文教学中以解词析句为抓手,领悟文章意蕴、品读文学意蕴和文化意蕴等进行探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国灵 《青海教育》2014,(11):23-23
钱在周代称“泉”,“泉府”是周朝专门管理财政贸易和铸币事务的官府。泉,水源也。人们都希望钱像水源一样源源不断,其流行也如泉水。很有意思的“钱”在文学作品中也能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意蕴来,一样的金钱,多样的作用,可谓是多功能的金钱。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现象学的理论文学作品是一个复合的分层次的客体。本文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文学作品划分为三个层次:语音语义层、意义形象层、生命意蕴层。这三个层次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确定到不确定的纵深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意义逐渐地发展为意蕴。三个层次互为联系、缺一不可,保证了文学作品从浅层意义向深层意蕴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唤醒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何指导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准确表达出“自己的体验”?首先是联系生活.其次是读写结合.联系生活多用于唤醒.然而,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仅仅是唤醒还不够,关键是要能够表达.该如何训练表达?我想在阅读教学中,莫过于读、写结合.常用的方式有:仿写、续写、改写、添写.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无情不能成文。教师要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渗透,从而达到学生与教材“文情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一、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换元”思考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曾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诉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海面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的空间。给学生再造想象的空间,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9.
中心意象结构法在《桃花扇》与《青鸟》两部作品中都有体现。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的两个中心意象---“桃花扇”和“青鸟”,结合文本,阐述两个中心意象在艺术结构、思想内涵和文学意蕴上起到的不同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心意象结构法”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品德课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对话教学提高课堂实效.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常因为素材缺乏或教法呆板,使课堂对话不畅.运用“插花”艺术手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对话生成.在对话内容选取、契机把握和“插花”技巧三个方面施以“插花艺术家”般的巧手,创造出摇曳多姿、意蕴丰厚的魅力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