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寻觅知音     
从前,有一位老师和他的一个学生。一天,他们躺在一大片草地旁的一棵大树下。忽然,学生问老师:"老师,我很困惑,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知音?您能告诉我吗?"老师沉默了片刻,然后回答:"嗯,这是个既难又简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朴素与精致     
"郑老师读诗"是2014年我们开设的一档新专栏,特邀约特级教师郑朝晖老师来教你如何读诗品诗。郑老师的语言犀利,风趣幽默,亦庄亦谐,角度新颖,思想独到。比如,他觉得读诗品诗,领悟到"朴素而精致的妙处",就自然高些气格。郑老师读诗,升华到"气格"两字,是不是有点"高端大气上档次"而有内涵呢?如此品诗,又怎能不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呢?欲知更多精彩,请关注每期的"郑老师读诗"。  相似文献   

3.
朱明杰 《辽宁教育》2012,(3X):83-83
<正>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作文,评改时发现,虽是不算新颖的题目,但学生的作文内容让我十分诧异——文中充斥着对老师的贬损。学生笔下有那种学生成绩好就高兴、成绩差就"疯狂"的英语老师;有让学生哆嗦的打人的"大脸男"老师;有穿大头皮鞋,"熊壮"的德育处老师……看了之后我感觉既心寒又困惑,我的学生怎么了?教书育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难道不该是他们最  相似文献   

4.
读罢《江苏教育》(2005年1B)上秦文老师的《经历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一文,文中秦老师针对徐斌老师提出的"不能对学生的低效甚至是错误的结果不置可否,更不能'无果而终'"这一现象(见《江苏教育》2004年9B《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二)》),提出"经历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并指出"无果而终"的担心"有些多余了"。比较两文不同的看法,给我们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和困惑"能"不置可否"吗?面对的"挫折和失败"又应如何看待"无果而终"?下面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音乐老师们想必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无论老师播放如何经典的音乐,讲述得怎样神采飞扬,学生们却是一脸的迷茫,有的甚至瞌睡连连。等到课堂发表见解环节时,自然就有很多学生对教学内容"不入正轨"。面对这种种现象,我困惑了:这到底是学生的"不务正业"还是老师的"缘木求鱼"呢?  相似文献   

6.
<正>在小学生的眼里,总觉得大人们常说的真、善、美似乎与他们无关,就好像离他们很远、很远的。其实,真、善、美就在他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伴随着他们的成长。那么,学生如何才能体验到真、善、美呢?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引导,教育学生努力到生活中去寻找真、善、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品德课上,有一位老师给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是我国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它不同于本科教育模式,是根据社会需求发展的一种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优化考核方式的方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合作育人模式;采取学校在把握教学方向的情况下,让老师放手去做,老师在把握住课程的主动脉情况下,让学生放手去做的"收"与"放"的有机结合方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教育,现代教育是"人"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自立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自立品格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下面是一位小学教师在《妈妈,不要送伞来》一课结束时引出的"花絮",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自立品格。师: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生:老师,我觉得书上说雨点不会把我淋坏,这不对。平时,我们不淋雨都经常感冒,要是淋雨,肯定会感冒,怎么说不会淋坏呢?  相似文献   

9.
有一天,一个老师和他的学生躺在大树下,他们的旁边有一大片草地。忽然,学生问老师一个问题。学生问:“老师,我想请教,如何才能找到知己?你能告诉我吗?”老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回答,“嗯,这是个既简单又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困惑地说:“是吗?”老师说:“看,那边有一大片绿草地,请你径直走过那片绿地,在路上,你给我找一棵葱翠的青草来,但不要在回头时找,记住只要一棵。”学生回答:“好的,我马上回来。”然后他就走向草地。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回来了。老师问:“我怎么没看见你拿着青草?”学生回答:“在我经过的路上,我发现了一些很美的青草,不过…  相似文献   

10.
感谢<小学教学>编辑部的领导与编辑们给我机会,使我能有幸听到特级教师郑桂元"观察的范围"这一课.听郑老师讲课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享受着郑老师引领学生展开数学思维活动的美丽,享受着学生在探索道路上演奏出的那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这些享受都源于郑老师的精心设计与恰当引导.郑老师的课在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主要是知识储备和心态调整1.做好知识储备,其实就是备好课。我校自立校以来,就十分重视备课这一环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这几年,我主要教的是小学语文。在教高年级语文时,因课文较长较难,我采用"三备法"。教案初写一遍只是明白了大概思路,要想上课时讲得游刃有余;第二遍我主要采用"书  相似文献   

12.
常常有学生在随笔中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世界太丑陋了,没有信任,缺乏真情,只有虚伪……"难道我们的生活真如学生们所说的那样缺少真、善、美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能发现这些真、善、美呢?作为语文老师,我陷入了沉思.罗曼·罗兰说过,"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阅读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的眼睛"美"起来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熏".即用美文灌溉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章,吸收那些规范、生动、优美的语言,使他们的心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可是作文很难,特别是小学生作文更难,因为他们才开始写作文。因为难,学生写作大多是"为作文而作文",老师的教学则变成了"为高分而作文"。为了让学生得到高分作文,每次作文训练时,很多老师都喜欢弄两篇"下水作文",因而,越来越多的学生作文言辞相似,大意相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有些老师还教学生背优秀作文,考试考到了照着葫芦画瓢,致使假大空作文、"克隆"作文泛滥成灾。如何做好作文教学工作呢?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我有些困惑,通过实践摸索,我对小学作文教学有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贵刊2007年第11期安敏老师的<为什么他们都喜欢铁罐>一文,写的是她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出现的"学生大多数喜欢铁罐"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以及后续的"纠偏".安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的观点让人钦佩,其教学风格也是独特的.但我觉得安老师的困惑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铁罐"的教学效果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一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教研组活动中,几位青年教师正在研究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单元的课该怎么上.在上了"5的乘法口诀"后,大家觉得这个内容不好上."学生大都已经会了,学起来兴趣不高""很多学生会背口诀了"……老师们找到了我,提出了困惑.是啊,学生已经"会了""会背了",课堂的立足点应该放在哪里呢? 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如何引领这些青年教师呢?老师们纷纷要求我"以身试教",我笑着答应了,立即传来一片欢呼声!……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摘     
不要错过芳草◇田语编译有一天,一个老师和他的学生躺在大树下,他们的旁边有一大片草地。忽然,学生问老师一个问题。学生问:“老师,我想请教,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知己?你能告诉我吗?”老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回答:“嗯,这是个既简单又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困惑地说:“是吗?”老师说:“看,那边有一大片绿草地,请你径直走过那片绿地,在路上,你给我找一棵葱翠的青草来,但不要在回头时找,记住只要一棵。”学生回答:“好的,马上回来。”然后他就走向草地。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回来了。老师问:“我怎么没看见你拿着青草?”学生回答:“在我经过的路上,…  相似文献   

17.
正一、研究主题和背景我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上阅读教学课时,学生会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呢?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30%以上的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有自己的方法和兴趣;50%左右的学生有畏难情绪;20%的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他们一遇到生词或第一次出现的句式时,就感到恐惧和不安。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得到知识拓展,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和同事们一起,开展了一次以"展开知识之翼,翱翔英语之空"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二、研究团队和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教研组活动中,几位青年教师正在研究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单元的课该怎么上.在上了"5的乘法口诀"后,大家觉得这个内容不好上."学生大都已经会了,学起来兴趣不高""很多学生会背口诀了"……老师们找到了我,提出了困惑.是啊,学生已经"会了""会背了",课堂的立足点应该放在哪里呢? 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如何引领这些青年教师呢?老师们纷纷要求我"以身试教",我笑着答应了,立即传来一片欢呼声!……  相似文献   

19.
庄华涛 《班主任》2014,(8):62-62
正早晨刚到校,背包还没放下,小萤就追着我跑到办公室来了。"老师,我语文书忘带了。"她略显不安地站在办公室门口说。我一听便气不打一处来:"你怎么回事?书不带来上什么课?为什么没带?"孩子不作声,头低垂着。"你看看你像什么话,一天到晚丢三落四的,前几天作业本忘带,今天书又忘带,明天还不知道会忘带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一位老师都该潜下心来问问自己:如何迎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果学生能把教师做为知心朋友,那是我们教育的一次进步。经过这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在音乐教育的海洋中,学生就是这教学海洋中的“鲜贝”。老师应发现并善拾“鲜贝”。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摸脑瓜”的方法,在教学20分钟后,见孩子们有些累了,就叫他们趴在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