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学生通常被称为"风暴期"、"叛逆期",他们的身体结构和思想意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价值观尚未形成,面临着来自生活的、学习的、人际关系的等各种压力,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是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影响人生是否幸福,社会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中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期.本文主要谈论了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方法,即因材施教--坚持个别辅导的原则;发挥个性--坚持自我的原则;挫败教育--坚持创设适度困境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及预防成果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桂林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初步诊断。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考试焦虑等方面。中学生的心理卫生要做好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二级预防是心理辅导;三级预防是心理治疗。中学生心理卫生维护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3.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地制宜地采取布局形式,遵循合理——综合性原则、稳定——超前性原则、教育——效益性原则;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统筹“中心”和“边远”山区的教育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市心理健康教育一贯坚持“立人、立德、立心”的原则,以预防和发展教育为主导思想,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已初步形成了我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教学——科研”系统, “学校——家庭——社会”系统,“活动——咨询——辅导”系统。  相似文献   

5.
本课题严格按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心理健康教育特有的模式,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模式,通过多维度多层面多步骤的心育手段,切实有效地培养了中学生良好的人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三维三层三步”法。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要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为原则。一系列研究数据显示,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行之有效的最为可行的途径就是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7.
钟英炎 《师道》2005,(10):48-49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我国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一股“热潮”。我作为一名中学教育工作者,深感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是我对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排除方法所作的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当务之急□沈阳机车车辆厂一中张瑞芬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奠基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它将影响每个孩子的一生。从教二十余年,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深切感到:要把处于可塑型阶段的学生,培育成为“四有新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  相似文献   

9.
黄国彬 《教育现代化》2005,(11):104-105
据有关文献报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约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约有1/3在课堂学习中直接或间接暴露出来,影响着他们健康成长和正常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体育素质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要求.也是开发和拓展体育功能不可缺少的要素。  相似文献   

10.
武亚辉 《中学文科》2007,(7):124-124
构建符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几年来,我们逐步构建起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有效地开展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海淀区举办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现场会本刊讯作为教育部“九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与教育课程设计研究”实验的一部分,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现场会近日在北京二十中举行。该实验从1997年开始,1998年9月在海淀区全面...  相似文献   

1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有关调查表明,中学生群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面对如此严重的形势,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是现代教育赋予广大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更要落实“跨世界素质教育工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魏丽丽 《天津教育》2005,(11):38-38
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从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看,对他们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学习、升学竞争引起的过度焦虑;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与父母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与心理承受力发展滞后的矛盾等。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一直以来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几乎是空白,他们的交往能力、适应能力或处理问题能力都欠缺,这些缺陷使得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难以承受现代社会日益增多的各种压力,难以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因此,产生心理问题在所难免。学校图书馆是学生开展活动的第二课堂,应积极调动各种因素,发挥辅助功能,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衡量学校道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教育对象是否能够“知行统一”。当代中学生的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但在当代中学生中广泛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本文试图从教育本身的环节上来分析“知行背离”的原因,探索实现“知行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作为教师而言,必须弄清中学生的兴趣倾向,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转化时期,一方面他们一般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东西十分感兴趣,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和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开始对抽象的逻辑思维和社会现象感兴趣。其次,中学生对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或学科比较感兴趣。这种“有用”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近期的需要,即近期的“有用”;第二,长期意义上的需要,即对个人前途是否有用。根据教育科学的原理,特别是中学…  相似文献   

16.
“琴童”现象日益盛行,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班级生活中也渐渐地显露出来。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在班级教育过程中应关注“琴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地对“琴童”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学生健康地接受艺术的熏陶。  相似文献   

17.
现存中学生学校活动安排的模式具有多种形式。中学生学校活动安排的合理化、科学化,需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在坚持科学原则的基础上,注意实际操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解决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间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18.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它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都应该比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不断变化中的学生,时常关心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本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际,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原则、方法与途径,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势在必行。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是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采用种种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维护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科学。中学时代是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中学生的最大特点是身体和心理加速成长和发展,处在一生中最宝贵、最有特色的青春期黄金时代,他们不仅在身体形态和机能上,而且在心理上(诸如智能、性格等方面)都发生一系列的“质”的飞跃。同时,急速的发展往往产生不平衡,引发各种矛盾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不良后果。然而中…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思想教育体会点滴哈尔滨市第142中学潘慕华当代的中学生,由于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他们的心理和思想的发育和发展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中学生。改革开放,国门洞开,使他们感到“世界真奇妙”;市场经济,商品大潮,吹向他们的是“八面来风”……他们的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