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评述了关于中国文论话语"失语症"产生原因的三种基本意见,认为尽管这三种意见各有千秋,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可商榷之处.为了对"失语症"的产生原因获得更真切更本质的认识,摆脱"失语症",就应该在思维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性的大转变,即引入系统思维,从而打破世界文论话语体系的既有结构,使中国文论话语重新确立自己的言说方式,参与到世界文论话语系统中来.  相似文献   

2.
纵观日本文学文化批评理论,如果说日本古代文论的起源和发展深深烙上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印记,那么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近代文论则是在西方文论的语境下产生发展,借用西方文论的话语完成演进和转换,并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文化精神中实现调整和回归的。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文论话语的文化规则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文论的具体社会存在形态是话语。由于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中西方文论话语有着不同的话语方式和话语规则。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为基础,遵循“无中生有”的文化规则,形成了深幽渺远的话语空间;西方文论的话语则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遵循“有中生有”的文化规则,突出体现其密实精准的特性。认识两种文论话语的差异性,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论的精髓。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融汇西方文论来深化和拓展中国文论的内涵和话语,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具有助益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长期以上层建筑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对文学的本质规定,与此相适应,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新时期以来,以朱光潜先生在1979年发表的<西方美学史·序言>为开端,在文艺理论领域内,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断地展开反思.伴随着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入,各种审美型文论话语开始确立,长期占据学术舞台的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发生转型.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研究理论的大量引入,在新的语境下,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文论话语的构建问题一直是文学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舞台上有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的文论话语,必须坚守自己文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个性。语言与话语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以其独特而巨大的媒介功能,对文论话语的构建发挥其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十分重要、影响广泛的国际思潮,其诗学话语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研究、美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学者才真正有系统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且呈现逐步深化的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和特征,对建构中国当代文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面对20世纪文论话语割断了与传统文论之间的血脉联系,文论话语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疏离、脱节,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自然成为世纪之交文学理论界谈论一个热点话题.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这对重建文论话语过程中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入侵和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文论话语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是深耕于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即是深耕于中华民族的原始思维。“原始思维”作为古人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使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方式由品评“人”与“物”向品评“艺”过渡。“艺”的评价术语与标准都是从对“人”与“物”的评价中移用而来。特有的思维方式只能运用于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不可移用于其他的文化语言环境中,所以,有必要探讨现代文论界的理论热点:中国文论失语的原因及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本书通过多个讨论题,对《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话语进行综合考察,既着眼《文心雕龙》为不断发展的当代文艺学提供了什么,能提供什么的问题,更强调《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研究的话语回归和还原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宏大广博,在古代漫长的历史中处于主流地位,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文化首次受到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相应地,中国文论也受到西方文论话语的渗入,此后便一直借用西方文论的话语体系作为文艺理论的正统。在西方文论华丽外衣的掩盖下,20世纪中国文论实质是色厉内荏。治愈中国"文论失语症"已成为实现中国文论独立创新的必由之路。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文论创新"的概述,阐述对中国文论创新的思考,以期未来能真正实现中国文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界在思想上对中国当代文论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征候已有较为清醒的理论认识和自觉的理论努力,但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鉴于此,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应直面时代理论问题,在实践中进行文论创新,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论进步,构建体现时代精神担当,符合时代理论需要,真正具有"中国经验"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人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价值所在。"道"既是中国文化最高的规定性,也决定着中国文论的总体特征。中国文论是一种民族文论,包括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历史文论遗产和当代文论实践两个方面。中国文论建构的合法依据在于用话语表述或通过话语形成的、某种动态的特殊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始终处在形成过程之中。如何秉承中国传统文论的意义旨归,是多元文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论的理想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20世纪文论话语建构的症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 2 0世纪文论话语的建构 ,是对以儒释道文化为基点的传统话语体系的彻底革命。然而 ,由于疏离社会政治的本体化和边缘化 ,导致了缺省原动力的软骨症、轻视文学事实的学院化和玄学化 ,导致了丧失话语能力的失语症、缺乏原创性理论基点的苏俄化和欧美化 ,导致了原创性理论贫乏的贫血症 ,致使中国文论在世界文论话语体系中丧失了独立地位和深刻影响。只有关注社会政治 ,重视文学事实 ,尤其创立原创性理论基点 ,才有望在 2 1世纪建构出具有世界影响的独创性文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是西方文论蓬勃发展的时代,多元文论的碰撞、交融、转型等成为西方文论的发展趋势。本文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主要从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哲学与美学思潮、语言学与语言哲学几个方面探究其对文论变革的影响,以期在当下中国文论话语转型的语境下,借鉴西方文论变革中富有意义的成分来发展本土文论,丰富我国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   

15.
经学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学术,对古代文论的生成、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积极的促进作用方面,也体现在负面的制约作用方面。其积极影响,一是表现为经学元典构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要思想源头。并从思想原理和话语表述方式等方面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刻影响;二是表现为后世经学家对经学的阐释、解读及理论著述促进了古代文论的发展。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宗经”意识的形成和“依经立论”文论建构模式的确立。经学对文论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文论家的影响而体现出来,这种影响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经学元典创始人的思想与文学观的关系;二是经学家的经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关系;三是文学家的经学思想与文论思想的关系。古代文论对经学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经学在文论领域的普及;二是文论家对经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利用或改造,从而为文论和文学服务。经学与古代文论的密切关系表明,从经学角度对古代文论进行研究,或许能更清晰准确地把握古代文论的思想精髓及生成、发展演变的真正原因。探索经学与古代文论的关系,是新世纪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是中国文论现代化的世纪,其主要标志就是从外国引进了一套新的文论话语,并由此建构了一个新的文学知识谱系。但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虽然被边缘化了,却并没有消亡,而是还“存活”着。经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目前大约有134个传统文论话语还存活在现代文论与批评之中,其中常用文论话语有56个。这是一个被学界长期以来所忽视了的文艺学现象。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即“洋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具有对现代文学进行阐释的价值。本文即以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为工具,对吉卜林、福斯特等英国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结果证明,中国古代文论可以用来分析东西方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论话语的重建应该以关注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现实为基石,一方面立足于本土优良的文论传统,探索传统文学理论的现代价值,对其实现“转换”和超越;另一方面应以开阔的视野构建合理的平等的对话语境。作为人文学科,文论话语还要能面对当代消费文化的挑战,重建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一书代表了戚良德《文心雕龙》研究所达到的最新水平。该书以精粹见长,针对中国文论的"失语"现象,致力于中国文论的话语还原,从最基本的"文学"概念的剖析,到儒学视野下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整体还原,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中国文论的话语重建,为古今文论的对接,为古代文论服务于当今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论研究以理论创新的姿态,在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话题和争论,它有效地推动、深化着学科建设的进程,并在相关学科以及社会文化领域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审美现代性、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媒介文化及其后果、文论转型与文学史理论建构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新世纪文论研究在思想和知识两方面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同时也为我们总结和反思新世纪文论十年发展历程提供了若干作业面。这些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新世纪文论命题是对新时代敏锐的理论回应,跨越和融合成为其突出特征,新世纪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也必将在此一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