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提出,供给侧改革在调整国家经济结构、实现要素最优配置及提升经济质量和数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近年来,我国对供给侧做进一步考察,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抓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众多问题.以山西煤炭产业为例,研究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介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入手,阐述我国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所在,进而介绍汕潮揭三市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分工概况,剖析了汕潮揭三市产业分工存在的产业同构问题,最后,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提出优化汕潮揭三市产业分工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深刻转型,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好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障职业教育供给的效率、效益和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必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关键在于以理念变革为基础,明确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要义;以机制创新为导向,激发职业教育供给效率与活力;以人口变化为依据,调整职业教育供给规模;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拓宽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渠道;以产业转型为依据,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契机,突破职业教育供给的"层次壁垒"。  相似文献   

4.
《滁州学院学报》2020,(1):50-54
自中央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带来了显著效果,煤炭、钢铁、铁路等寡头垄断性行业效果良好。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入深化阶段,中小型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理想的问题逐渐凸显。通过分析中小型企业市场结构、生产要素及成本-收益模型,从微观层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资本、劳动、创新等制约中小企业供给侧改革的阻力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改革的现实需要,是解决当前高等教育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尊重高等教育自身规律,回归育人根本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逻辑。经济高速发展、粗放式投入、人才培养同质化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依据。树立供给侧理念,坚持按需办学原则,采取转型调整策略,建立健全配套法规制度是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为改善经济环境,调整产业结构,释放过剩产能,向市场注入新动力,"僵尸企业"的清理成了首要任务。清理占据大量人力、财力资源的国有"僵尸企业"是难点,也是重点,对它的清理直接影响供给侧改革的成败,关系着我国产业经济能否凤凰涅槃。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6,(6):109-112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既要有"为",也要有"畏"。有"为"要求政府担当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政责任,有"畏"要求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敬畏市场、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政府应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调整,实现从"政策主导"到"政策引导"、从"效益激励"到"制度激励"、从"统筹管理"到"精准服务"、从"区域竞争"到"区域合作"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地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依据马克思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实际作出的可行性思考,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既重视供给侧,又关注需求侧,建立新型的供求关系,实现社会生产的有效供给,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针对经济新常态所提出的重要改革思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推动供给侧改革与优化,不仅要坚持创新精神,还应积极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作为社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接班人,只有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强化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才能给予供给侧改革足够的生力军支持。  相似文献   

10.
"供给侧"结构改革对于解决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纵深分析当今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发展近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通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