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老子的思想体系,从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和政治论等方面分析"无为而为"的各种具体含义道无为而物为、上无为而民为、无为外而为内、正无为而反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老子的"无为"思想出发,指出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顺应学生自然之本性,不应过度而为,也不应"不为",从而通过看似"无为"的形式达到"有为"的目的,实现"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最高哲学概念,以"无为"为核心观点,把"柔弱"看做生命存在的方式。"无为"思想以及"道"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万物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反者道之动"入手,解读老子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深沉思考,进而阐释"无为而为""以柔胜刚"是安身立命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极其重要且突出的一个观点是"无为"。当代人常常将其误解为"无所作为"之意。然而,"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通过顺其自然、少私寡欲、适度而为等形式,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这一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为解决现实社会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无招胜有招"和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谋而合。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无为"的正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所不为,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的意思,功夫全在潜移默化之中。有时候让学生自己体验比说教来得实际,迂回一下比直接说教更能让学生接受。  相似文献   

6.
陶维梅 《文教资料》2008,(22):95-97
老子思想内涵丰富,其"无为"思想旨在通过主体对道的复归与把握,实现在社会人生中"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目标."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认为逼迫子女做事是天经地义,为了孩子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精力、时间和金钱.结果呢?孩子却开始了懒惰、依赖、脆弱、蛮横、虚伪等.如此,本可健康成长的孩子却变成了"问题孩子".无数个走上歧途甚至绝路的孩子,都是父母或教师太有作为的悲剧作品.为此,父母们必须引以为戒,首先要了解、尊重孩子,不妄为、不乱为;其次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去善为,最后达到解放孩子、解放自己、无为而为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老子“无为而为”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老子的思想体系,从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和政治论等方面分析“无为而为”的各种具体含义:道无为而物为、上无为而民为、无为外而为内、正无为而反为。  相似文献   

8.
先秦除了道家倡导无为之外,儒家等思想派别也有无为思想,但孔子的无为思想有别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孔子的"无为"具有条件性,这种条件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这种"无为"因袭前朝"有为"而来、只有圣人能够实行和实现这种"无为"、"无为"依赖"无为"主体的"有为"和臣子的有为。故而,其无为可谓内蕴有为,非通常意义上的无为,有别于道家的无为。从本质上来说,孔子的"无为"不是方法,而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9.
先秦除了道家倡导无为之外,儒家等思想派别也有无为思想,但孔子的无为思想有别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孔子的"无为"具有条件性,这种条件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这种"无为"因袭前朝"有为"而来、只有圣人能够实行和实现这种"无为"、"无为"依赖"无为"主体的"有为"和臣子的有为。故而,其无为可谓内蕴有为,非通常意义上的无为,有别于道家的无为。从本质上来说,孔子的"无为"不是方法,而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物,则必须以有为为之。那么在学校管理中如何运用这样的精神来达成我们的理想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尝试。  相似文献   

11.
老子"无为"概念被误译的问题反映了20世纪西方文化对中国古典哲学的认识误区。译者们的理解根植于自身文化,很难深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无为"在原文中包涵着"为于始"、"似无为而实有为"、"无为而无不为"三层涵义,而大多数的译文却简单地译为"不为"、"不做",昭显了译者对于老子核心概念"无为"的表面化、简约化理解,以致于陷入"盲人摸象"的翻译误区。只有当原文本文化拥有话语权,中西文化在对等的平面上交流、传播,才能把"无为"的图像原样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真正把握"无为"概念之真谛。  相似文献   

12.
无为教育主张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自然天性,达到不教而教、无为而为的效果。阅读教学的课堂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真正阅读的回归.将无为教育思想运用于阅读教学是走向真正阅读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郭象的政治哲学可称为无为论,他把无为解释成自为和不为,即自尔而为、无心而为。落在人事政治上,就是“各当其分”,各在其位,位称其能,能尽其职。他主张君道无类则臣道有为。 君主重在用人而不在于亲事,贵在能用天下之才而不求自己必是天下之才,不应以一己正天下而应任物自得,同时应保护农本。“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即克服了矛盾冲突的最高和谐,是郭象玄学的终极价值理想。郭象以“独化”说论证无为政治,认为事务各自独立的变化发展构成了世界的原始和谐,政治的运作因循独化之理,就能复归于和谐。  相似文献   

14.
在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中,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尤其表现了儒家的“仁爱”、爱国和道家的“无为而为”相对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胡绍玲 《文教资料》2008,(32):77-78
老子强调出世的"无为"思想,表面上看,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是相对立的,但我们不能从字面来理解老子关于"无为"的主张.简单地认为"无为"只不过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代名词,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相似文献   

16.
在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中,有着常有的传统化精神的体现,尤其体现了儒家的“仁爱”、爱国和道家的“无为而为”相对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无为"思想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淮南子》在以"道"为本体的基础上对老庄的"无为"思想进行了扬弃,同时融入改造了的儒、法两家的思想,使"无为"达到其哲学含义的最高水平,展示了汉初调和、致用的学术取向与思想特质。在政治层面上,《淮南子》通过"因"、"权"的运用对君主的"无为"加以拓展,强调"无为而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为我们对大自然、宇宙万物的探索活动指出了一个应该遵守并且十分有效的原则:无欲。老子倡导"无为"这个"无为"是在与那些违反常理、不符合事物生存与发展运行规律的"擅为"相对比之下所提出的,并非毫无作为或毫不作为,而是顺其自然,按"道"而行,即循规律而为。同样的一种教育模式,有的人运用得非常好,而且效果显著,而有的人却无法有效地进行运用,这是由于学习者、使用者对这种教育模式所蕴含的教育思想的理解程度不同。这同样是"通俗"与"通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一部五千多字的《老子》,体大虑周又字夹风霜,作为道家思想核心的“无为”,一直以来对它的解释大多只周旋在“因任自然”、“不所妄为”的表象上,而忽略了老子背后真正的含义,舍本逐末.本章重新对无为的定义即不要为所欲为,而要有所作为;无为的条件——顺自然、适度、清静而为;无为的目的对《老子》中的“无为”做出新解,试图从更深层去挖掘《老子》“无为”真正积极的内涵——无不为.  相似文献   

20.
有为而为的教学模式可以带来眼前的利益,但不利于长远利益;无为而为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大力提倡无为而为的教学模式,努力发挥语文在育人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