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胡星原同志解放前先后担任过重庆、南京《新民报》记者,上海《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和香港《文汇报》记者。解放后,曾任上海《新闻日报》编委兼采访部副主任等职。《羊城晚报》复刊后,兼任该报上海特约记者和上海航空版发行站负责人。胡星原同志不幸于1983年7月11日病逝,终年六十二岁。胡星原同志追悼会于7月19日下午2时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举行。各界人士三百多人参加了追悼会。  相似文献   

2.
《秦镜日报》是辛亥革命后陕西著名日报之一,创刊于1913年,由国民党人士南南轩、邱彦彪、柯松亭等创办。南南轩任社长,柯松亭任经理兼主笔,刘海帆任编撰。社址设在西安南广济街内,日出铅印报纸对开版一大张。南南轩字风薰,陕西兴平人,1909年曾与本县县长张瑞玑及进步士绅张渊、南兆丰等创办著名的《兴平报》,宣传同盟会革命主张。该报后来与《西北白话报》合并为《帝州报》,成为辛亥革命后陕西最早的一种报纸。1912年南南轩又与宋伯鲁创办了《秦风报》出任经理兼圭笔。1913年又创办了《秦镜日报》。  相似文献   

3.
《晋察冀日报》的前身为《抗敌报》,创刊于1937年12月11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创办,1940年11月7日,该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由邓拓担任主编。1948年6月14日,《晋察冀日报》宣布终刊,翌日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日报》合并,改组出版中共华北中央局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即如今的《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持续办刊近12年,在宣传党的革命路线方针、调动群众革命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战前“商务”:由态度中立到言论激进 《商务日报》是重庆本土的老牌报纸,始创于“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第二次办报高潮中——1914年4月15日该报正式面世。该报的创办与民元后本埠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与商务活动的需要分不开的。该报创办发起人主要有重庆总商会会长曾禹钦及绅商赵资生、古绥之和温友生等人。其初衷为借助报媒以促进商务活动,并扩大商会影响、繁荣地方经济。初始,由温友松的侄子,时任巴县劝学所视学的温少鹤出面,邀请有办报经验的周文钦、燕子才来《商务日报》主持编务。周、燕二人曾在“辛亥革命”后应大汉蜀军政府之聘,参与《皇汉大事记》的编撰工作,其后,又随全套编撰班子转到《国民报》。  相似文献   

5.
《改革报》(La Reforme)是法国的一家日报,1843年7月29日由法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赖德律·洛兰创办,被视为法国共和党人的机关报。该报1845、1846年的发行量分别为1698、1860份。1847年该报与马克思恩格斯编辑的《德意志-布鲁塞尔报》、英国工人宪章派机关报《北极星报》结盟,共同为民主事业奋斗。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时期,《改革报》一度跃升为法国第二大报纸。  相似文献   

6.
创办于1884年的《述报》是近代早期国人创办的重要报刊之一,该报以报道中法战争而享有盛誉。而作为地方性的报纸,该报也对广东地方新闻较为关注,包括对广东时局、社会新闻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报道。因而该报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静恩英 《青年记者》2016,(2):106-107
民初创办于香港的《大光报》在抗战第二年迁至广东韶关出版,在随后的几年内,先后创办了粤东、粤南、连县等几个分社.《大光报》积极宣传团结抗日,为推动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目前国内关于《大光报》的创办时间和创办过程尚存争议.笔者通过对现有史料的梳理,初步分析认为,《大光报》是在孙中山指导下创办的,创办时间为1912年而非1913年.早期《大光报》除了报道时事新闻,主要宣传孙中山革命思想和基督教精神.  相似文献   

8.
“民族的号筒”——邓拓与《晋察冀日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军事记者》2003,(11):56-57
邓拓,福建闽侯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晋察冀军区政治部1937年12月11日在河北阜平创办《抗敌报》,向全区发行。1938年4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邓拓在这时调来报社任主任,以后担任社长、总编辑。1940年11月7日该报改为《晋察冀日报》,解放前夕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成为《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抗日根据地创办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党报之一,是晋察冀边区最重要的一个报纸,是边区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喉舌。聂荣臻曾称赞该报是…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在他40年的革命生涯中,曾经八下南洋,在海外度过了近20年。报刊活动,是他在海外从事革命活动的内容之一,据统计,他在海外创办和主持其工作的报刊就有十余种: 1899年12月在香港创刊的《中国日报》,是孙中山从日本横滨购办设备,拨付经费创办起来的。《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同盟会的喉舌,被称之为“中国革命报之鼻祖”。 1905年10月在日本东京创刊的《民报》(月刊),为同盟会机关报,先后由廖仲恺、朱执信和章炳麟等人主持。孙中山先生为该报创刊号写了《发刊词》,并发表他《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词》。孙中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27日,隶属香港经济日报集团的《晴报》创刊,成为香港第五份免费报纸.新刊物将以日报形式向全港读者免费派发,逢星期一至五出版,每日发行量号称不少于30万份.2011年9月5日,香港目前派发量最大的免费报纸《头条日报》用两个整版刊登了一个火药味颇浓的广告:"创意触发革命——《头条日报》抢占《苹果》广告市场".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头条日报》如此高调地针对《苹果日报》,原因是《苹果日报》大股东上月末急忙从台湾回港,并宣布将会创办一份免费报纸《爽报》,全力应对免费报纸的蚕食,其矛头直指《头条日报》,准备以《头条日报》为竞争对手,抢占免费报业市场.  相似文献   

11.
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大风、太平老人等,陕西三原人。清光绪29年(1903)举人。肄业于上海复旦学院,后赴日本留学。1906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任社长,嗣又相继创办《民呼日报》、《民立报》等,宣传革命,持论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记者》2010,(3):32-32
新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被海外购买版权的报纸是新华通讯社创办的《奥运快报》。为了报道第25届奥运会,新华通讯社专门在1992年7月4日创办了4开8版的《奥运快报》。创办之初该报即与香港《天天日报》签订了合同。出版了海外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市报人》2006,(12):I0004-I0004
《黔西南日报》为中共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现发行量约20000份,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相似文献   

14.
1992年至1997年间,衢州市新闻事业发展很快。新闻系统从业人员已有近千人,其中采编人员达400人左右。1994年《衢州日报》改为对开大报。1995年该报自办发行,发行量稳定在47000份,全市平均49人有1份《衢州日报》;1997年发行量突破50000份。《江山报》于1997年元旦改成《江山日报》。1994年元旦,《巨化报》被编入国内统一刊号,成为浙江省首家可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企业报。1997年元旦,《巨化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  相似文献   

15.
1995年,世界第一份地铁报瑞典《地铁报》创刊。15年后的今天,瑞典地铁报集团已经在全球16个国家与地区以14种语言出版了27个版本的免费日报,日均发行量逾400万份,日均读者人数超过1200万,乃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化报纸。其香港版《都市日报》2002年4月15日创刊,目前每日发行已超过30万份,是香港发行量第三大的日报;其在韩国也创办了首尔《都市日报》。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3)
<正>1995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卷首次在中国公开了涉及马克思1842-1843年《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简称《莱茵报》)活动的6份文件。这6份文件中,最能简洁而清晰表明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便是《科隆市民关于继续出版〈莱茵报〉的请愿书》。马克思1841年参与《莱茵报》的创办,1842年10月担任该报主编。由于报纸的革命倾向,1843年1月20日,普鲁士政府公布了前  相似文献   

17.
《香港华字日报》是19世纪香港最早发行的三大华文日报之一,在早期华文报业发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对于这份发行超过半个世纪的华文报纸的早期历史,人们了解的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因为在1894年,该报馆曾经失火,旧存报纸,尽遭焚毁。1923年,该报为筹备60周年纪念刊(该报是以什么为依据庆祝60周年,不得而知),曾悬赏征求旧报,结果只有一名澳门读者应征,献出同治癸酉年  相似文献   

18.
1853年,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了《遐迩贯珍》中文月刊,该报每号都有"近日杂报",内容占到全刊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关于广东的地方新闻,涉及广东匪乱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以新发掘的《香港华字日报》创刊初期之大量原件,确认作者早年通过该报前身报等论据推翻前人"定论"的诸多考察与推论基本无误。新原件不仅为我们进一步厘清该报的早期面貌,包括该报改为日报的准确日期,也为我们反映和记录了华文报业先驱在1872-1874年华文新报发展的重要年头,为求摆脱"西士馆主"舆论操纵的苦恼和努力。与此同时,新原件同时还呈现了当时寓居于新报的《京报》,一度"回光返照"的现象,从而留给报史研究者解读新报与《京报》"共存"在近代报业发展史上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等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任重 《历史档案》2005,(2):133-135
《大江报》创刊于1910年,初名《汉口大江报》和《大江白话日报》,后改名为《大江报》,翌年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编辑是文学社重要成员詹大悲和何海鸣等人。在他们的主持之下,这张报纸成了文学社鼓吹反清革命的主要舆论阵地,其“日著论攻刺时政,鼓吹革命不稍讳”,影响甚广。诚如该报总理胡石庵诗云:“大江流日夜,鼓吹功不朽。”因此颇为清政府所仇视,湖广总督瑞潋“派探索捕党人甚急,于《大江报》尤忌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