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物理必修课本第二册第189面“全反射现象是自然界里常见的现象.例如,水中或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就是由于一部分射到气泡界面上的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于是,有人将其联想到“露水球或喷泉水珠,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特别明亮”.这一问题值得商榷.我...  相似文献   

2.
吴振中 《物理教师》2004,25(7):3-43
新版高中物理第三册“全反射”一节提到:“全反射现象是自然界里常见的现象.例如,水中或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就是因为光线从水或玻璃射向气泡时,一部分光在界面上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不再提:“露水珠或喷泉的水珠,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明亮,也是因为射进水珠的光在水珠内发生全反射.”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水珠格外明亮”与全反射无关.  相似文献   

3.
“全反射”是高中物理第三册的必修内容,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之后编写的,是反射和折射的交汇点。全反射现象研究.既是对反射和折射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又为下一节“棱镜”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本节内容与生产和科技应用联系紧密,是实现课堂知识学习走向课外、走向生产、走向科技的重要教学内容。全反射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材 (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在第 17面安排了“海市蜃楼”的阅读材料 .如图 1所示 ,沙漠里的蜃景与大海中的海市蜃楼 ,产生的原理是相似的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 ,不同的高度的空气层的温度不同 ,其折射率也不同 .物体发出的光从折射率小的空气层进入折射率大的空气层发生不断地折射 ,越来越远离法线 .当折射到一定的程度 ,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 ,发生了全反射 ,景物通过全反射而成像 ,人看到的两种蜃景现象都是全反射的像 .图 1全反射所成的像应当是倒立的像 .沙漠里的蜃景是倒立的像 ,而大海中的海市蜃楼为什么是正立的呢 ?这与空气层的温…  相似文献   

5.
对全反射定义的讨论甘肃通渭教委教研室牛托稳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必修本第二册第七章"全反射"一节中,就全反射现象产生的条件论述间题,已有不少同行提出建议.关于"全反射"的定义问题,笔者也翻阅了近十种书刊,对其表述也不完全一样.究竟全反射的第二个条件是i>A...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高级中学物理课本(必修)第二册《全反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掌握临界角的定义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了解全反射的应用。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全反射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全反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合作精神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全反射和全反射现象产生的条件教学难点临界角与全反射实验设计教学方法提出疑问→实验探索→推理归纳→实验验证→应用创新教堂过程一、设疑引入两支相同的试管,一支是空的,一支…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教科书的功能朝着“资源化”的方向发展,课文类型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岳麓版必修Ⅰ第3单元的课文为例,对历史课文类型的演进作一分析,并就教师对课文的实际应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应用课文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凤芝 《学语文》2011,(1):68-69
自居易《琵琶行》作为课文,编进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课文中有几条注释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高中《物理》第三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第 1 7面“阅读资料 :大气中的光现象(二 )——海市蜃楼”,对海市蜃楼的解释如下 :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 .夏天 ,海面上的下层空气的温度比上层的低 ,密度比上层的大 ,折射率也比上层大 ,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做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 .远处的山峰等物体发出的光射向空气中时由于不断的折射 ,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 ,进入大气层时的入射角不断增大 ,以致发生全反射 ,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挂在空中 .其情景如图 1所示 .图 1       …  相似文献   

10.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答司马谏议书》为例,采用散点与焦点两相结合的“参较式阅读”方法,从“话题同而观点异”的角度入手,结合不同类型文本资料对课文进行了富有新意的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课文《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练习一中提到了“机锋”一词,原题是这样的:课文语言朴实,却在不经意中给人以震撼,请找出课文中包含“机锋”的话,谈谈你的看法。什么叫机锋?“机锋”一词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对它的意思似乎还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现在叫“专题”)第一板块“生存选择”,课文是《报任安书》和《渔父》。从课文对学生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方面来看,编者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个板块里,其用意是可想而知的。但我与学生一起学习完这两篇课文,就司马迁和屈原对彼此生存所作出的抉择进行小结时,引发的一场关于“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莎土比亚)的课堂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当光线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若入射角达到临界角,将会发生全反射现象.全反射现象是几何光学部分重头戏,有关全反射的考题层出不穷,且屡"试"不爽.1.光线经过全反射棱镜发生全反射例1空气中两条光线a和b从方框左侧入射,分别从方框下方和上方射出,其框外光线如图1所示.方框内有两个折射率n=1.5的玻璃全反射棱镜.能产生图1效果的放置方式是  相似文献   

14.
水是人们接触最广泛的光学材料之一.水对光的反射和折射已为人们所熟悉,但对光的全反射则了解较少.在人教社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三册》第14面以例题方式,从理性角度论证了水对光的全反射现象,但在感性认识上学生仍然是空白,亦即很少有人在水下睁眼向上观看,又没有简便的实验方法可以让学生观察.为此,笔者设计了“观察水对光全反射”的简易实验,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果,这对加深学生对水的光学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简陋条件下进行科学探究的创新精神是非常有效的.该实验设计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本中是这样定义全反射和临界角的:当光线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时,逐渐增大入射角,会看到折射光线离法线越来越远,而且亮度越来越弱,反射光线却越来越强,“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在入射角增大的过程中,“刚刚能够发生全反射的入射角,叫做全反射的临界角”,这时的折射角等于90°。笔者认为这样定义全反射和临界角欠妥,而应当参照《光学》(姜建武、王耀堂、闫自治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全反射现象一节的内容来定义,并且应明确指…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必修本中“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本性”和“原子和原子核”三章,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多而散,本文从知识结构出发,对典型问题进行例析。 1 光的反射和折射 本章是以光的直线传播为基础,研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以及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反射、折射和全反射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应用这些基本规律研究反射镜、棱镜及透镜的成像原理及规律。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教版节选了《离骚》的第三部分。课文注释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生”理解为“人民生活”。而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中的“民生”课文注释理解为“人生”。教师教学用书,却将“长太息以掩涕兮  相似文献   

18.
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3第四篇课文《说数》后有一道练习题:“课文中引用了作者咏数字的两首小诗,饶有兴趣地揭示了简单数字的神奇与奥妙。请你学习这样的笔法,选择其他的数字或符号写一首小诗。”显然,这样的练习对小品文的趣味性的深入探索是极有帮助的。是以课堂教学时,  相似文献   

19.
中师物理第三册181页,谈到“光的全反射现象,在自然界中经常可以看到。露水或喷泉的水珠,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就是光在水珠内发生全反射的缘故”。此问题很有探讨的必要。 1.各种形状的水珠都能“格外明亮”吗? 2.一定要在太阳光“直接照射”下,水珠才“格外明亮”吗? 3.能否用光路图进行具体探讨呢? 首先,用球形玻璃和椭球旋转体玻璃进引观察。发现球形玻璃就不显得格外明亮,只有椭球旋转体玻璃才显得“格外明亮”。  相似文献   

20.
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在P17安排了"海市蜃楼"的阅读材料. 如下图所示,沙漠里的蜃景与大海中的海市蜃楼,产生的原理是相似的.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不同高度的空气层的温度不同,其折射率也不同.物体发出的光从折射率小的空气层进入折射率大的空气层发生不断地折射,越来越远离法线.当折射到一定的程度,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发生了全发射,景物通过全反射而成像,人看到的两种蜃景现象都是全反射的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