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栻在城南书院八年教育实践,积淀了城南书院教育圭臬。历经千年,被湖南一师早期师范教育传承发扬,其成果在清末民初这一特别历史时期以井喷式出现,成为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奇观。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师范教育百年史中,师范教育家屈指可数,陶行知是其中的一位.陶行知是教育学家,也是第一流的师范教育家.陶行知同其所创建的晓庄学校在我国师范教育史上均享有特殊的地位.对晓庄办学实践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还可以为实现"川流不息的师范教育现代化"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3.
联邦德国的师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历史传统在教育史上德国被认为是世界上较早建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国家。考察一下德国师范教育史,我们可以发现,德国的国民学校教师培养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师徒制教育形式向师范学校教育形式过渡的阶段、师范学校教育形式向师范学院教  相似文献   

4.
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以及全国师范教育体制的调整,师范教育体系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使师范教育的重心逐步上移,以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规格和学术层次,这不仅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也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小学教师教育发展、进步的里程碑。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我国国情出发,面向现代社会的挑战,积极推进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向新的高度发展,积极探索创新,最终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改革家.他丰富的师范教育改革主张和实践,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改革师范教育的经验,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都是很有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李建勋是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鉴于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他特别重视师范教育并且终身从事师范教育,关心对未来教师的训练和培养,也关心在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而且不断强调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办学理念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师范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国中后期湖南省武冈县境内一度三所中等师范学校并立:省立第六师范、省立洞口师范和武冈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它们在课外教学实践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民国师范教育史上颇具代表性.三校遵循师范法规,贯彻落实实习、观摩等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且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作为湖南第六行政区的示范学校,省立六师贯彻平民教育思想,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情势,创造性地实施“三杆”教育,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武冈师范课外教学实践模式促成了师范教育的稳步发展,催生了武冈基础教育的阶段繁荣.  相似文献   

8.
<正>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终身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在筹办晓庄师范时,他曾明确表示:“我以前曾经为师范教育努力,现在正是为师范教育努力,以后仍是继续为师范教育努力。”他的教育生涯是从1917年学成返国后受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专任教员从事高等师范教育正式起步的,以后更是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在当时,他大胆改革高等师范教育旧体制、积极引进西方教育  相似文献   

9.
张謇基于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时代需要,主张教育救国、视教育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表现了清末以来鲜明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张謇强调师范生人格的培养和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倡导"师范先行"的师范教育独立系统;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凡事必求其适"、"德行必兼艺而重"、"学必期于用,用必适其地"等,形成了以求实业之实用为目的的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张謇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近代民办职业教育、民办师范教育的先河,对中国教育,尤其对江苏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史,尤其是江苏地方教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謇基于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时代需要,主张教育救国、视教育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表现了清末以来鲜明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张謇强调师范生人格的培养和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倡导"师范先行"的师范教育独立系统;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凡事必求其适"、"德行必兼艺而重"、"学必期于用,用必适其地"等,形成了以求实业之实用为目的的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张謇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近代民办职业教育、民办师范教育的先河,对中国教育,尤其对江苏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史,尤其是江苏地方教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之一。  相似文献   

11.
1938年,国立师范学院创办,这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然而,从历史渊源来看,湖南师范大学则可上溯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在清末新政的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中,1903年,岳麓书院停办,湖南高等学堂迁入,继之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科学校、省立湖南大学、国立湖南大学,1949年,国立师范学院并入湖南大学.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湖南大学在湖南一分为三,成立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学院沿承岳麓书院学术研究传统,且于1953-1959年,设址于岳麓书院.总之,从千年岳麓书院所具有的师范性、人文学术中心,或湖南师范大学历史上与岳麓书院的地缘关系以及对岳麓书院文脉的延续来看,湖南师范大学与岳麓书院有着无法割舍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湖南第一师范在校学生的现状了解,进行关于毛泽东书法的调查,搜证文献参考资料,着力影响毛泽东书法在湖南第一师范传承,以激发青年学生对书法的热爱与追求。  相似文献   

13.
孔昭绶出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期间,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教育改革,重视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素质,大力推行自动、自治相结合的民主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就,培养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大批杰出人才,开创了一师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在大力提倡教育家办学的今天,重温他的教育改革实践,挖掘他的教育思想,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榕江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办学10年,为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带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民族人才。在民族教育上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对此评说。以启示后续民族教育,让更多的民族人才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5.
在毛泽东于湖南一师求学的五年半中,孔昭绶曾两度担任校长,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孔昭绶提出的"救国强种"教旨为培养毛泽东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搭建了良好的舞台。同时,毛泽东在校期间迅速成长、脱颖而出的过程,又深刻地影响着孔昭绶的教育改革思想。他们这种特殊关系,其实就是"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6.
榕江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办学10年,为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带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民族人才,在民族教育上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对此评说,以启示后续民族教育,让更多的民族人才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达八年时间,学校当时的民本主义教育理念和育人措施、注重学生自治的素质教育实践、优秀的师资队伍,对毛泽东的理想抱负、身体素质、读书方法、调查能力、军事才能、哲学思想、政法思想、教育思想和文学艺术修养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培养和锤炼,使毛泽东由玉石成大器,成为中国拄长天之大木。  相似文献   

18.
湖南素被冠以教育大省之称,孕育了代代勤勉不倦的湖湘学子,而省会长沙中学教育在全国享有盛誉。长沙中学教育的独特现象是百年老校居多,而明德、长郡、广益(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周南、雅礼、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学堂(今长沙市第一中学)又是百年老校中的名校。百年名校出现于长沙既有时代的机遇,也有各种内在因素的综合作用。他们对湖南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极大。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求学湖南一师五年半、工作两年半,接受了现代的民本主义教育。毛泽东还主办工人夜学、担任湖南一师一附小主事、创办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毛泽东早期的求学、教育实践对中央苏区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央苏区开展教育工作时,毛泽东等领导人根据早期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苏区实际情况,坚持群众路线而勤俭办学,坚持因时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而灵活办学,使得中央苏区教育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