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课改把地理纳入到了德育课程中,12册教材中有25课涉及到了地理知识,其内容涵盖了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小学阶段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因而,品德课程中的地理知识应变为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活力的地理。但面对那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地理课,  相似文献   

2.
本次小学课程改革把地理纳入到德育课程中,改变了以往把地理看成是独立学科的做法。这样做的初衷是,在小学阶段,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地理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的。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品德课程中的地理教学遇到了两个方面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本次小学课程改革把地理纳入到德育课程中,改变了以往把地理看成是独立学科的做法.这样做的初衷是,在小学阶段,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地理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的.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品德课程中的地理教学遇到了两个方面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一当前,小学德育中的地理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困难,要走出这一困境,笔者以为。首先要对小学品德课程中地理知识的德(教)育意义作一番澄清。  相似文献   

5.
一 当前,小学德育中的地理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困难,要走出这一困境,笔者以为,首先要对小学品德课程中地理知识的德(教)育意义作一番澄清.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知识含量极高的课程,其中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占有很大比例,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它仅仅是促使学生品德形成与获得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是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的。因此,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因工作性质,我到区、镇各小学听了不少课,发现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的一大难题,不少教师或由于自身地理知识的贫乏,或由于知识本位意识的根深蒂固,总觉得是难以攻克的"堡垒",难以啃下的"硬骨头"。有的教师干脆将品德课上成纯粹的地理知识课,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细细分析这些课例我们会发现,导致课堂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是教师在实施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目标时存在着割裂、游离、空洞等现象。为了有效提高"地理题材"内容的教学实效,只有将地理知识的教学回归生活,寻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才能让品德课中的"地理课"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8.
张克琴 《考试周刊》2014,(12):180-180
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一直是一线老师的一大难题,有的老师干脆将品德课上成纯粹的地理知识课,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是因为教师缺乏知识储备,地理知识与品德教育分离等。其实,只要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让课堂联通生活,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品德味。  相似文献   

9.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注重了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地理素质由三部分构成,即地理知识素质、地理能力素质和地理品德素质。其地理能力素质是“活学活用”知识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地理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品德学科中地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要引导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目的。地理素质指国民所具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三个方面。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中学地理教学现状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使初中地理与升学无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据初步调查,在广大农村,因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只看升学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识内容,开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对小学生的要求,培养他们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为今后成为一名好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不是原来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用社会学的知识框架和观察社会生活的方法,用新的科学的眼光发展知识和组织原来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并运用到社会课的知识体系之中.几年来,我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愿与各位社会课教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徐秀芳 《考试周刊》2012,(62):153-154
乡土地理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地理知识,乡土地理知识是地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亲切感和体验感。在地理教学中重视乡土地理教学符合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6.
陈素珠 《中国教师》2014,(24):40-41
<正>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思想品德、社会常识、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其中,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学生培养为具有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所以,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在强调学习知  相似文献   

17.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地理课程改革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  相似文献   

18.
曾娇 《学周刊C版》2019,(17):35-35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地图又是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地图教学,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地理知识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教学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集历史、品德与地理等学科为一体。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所有相关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并阐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提出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策略,旨在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包含了相当多的历史、地理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尽管经过十年多的实践,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老师熟知。但是,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地理题材的课很难上,有的老师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