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观察     
《青年记者》2005,(8):48-48
敬业,是近年来业界一直在说的一个话题。不辞辛苦去打拼,绞尽脑汁求创新,这些,按理说应该是“敬业”的当然内涵。可是,为什么这“敬业”总让人觉得有些“变味”呢?小题大做,恶意炒作,抖猛料、曝隐私,制造热点……我们有些媒体和记者真可谓“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是敬的谁的业?其实敬的是所谓的“卖点”、“收视率”之类,而记者敬的则是压在身上的片面要求所谓“独家新闻”的用稿制度、考核办法等等。这“敬业”确实非“敬业”。说到底,其实是在谋媒体及个人之私利,是在“毁业”。敬业就是敬读者,敬责任。《大公报》记者朱启平说,当记者,最要紧的,是尽心为读者提供最好,最真诚的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极不容易,尤其是在今天“竞争无处不在”的生存环境里。  相似文献   

2.
记者要有多种功能,多掌握几手本领,它是新闻工作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多功能记者’这一内涵。正确引导记者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勤奋敬业,心无旁鹜,开拓进取,真正把记者塑造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3.
正像各行各业都有敬业要求一样,干记者这个工作的同样需要敬业,那么,记者如何敬业呢?当然可以列举许多方面,比如要热爱新闻事业,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乐于用手中的笔为党和人民鼓与呼等等。这里也许有人要问,除此而外,记者工作的具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话,激励着无数敬业的记者去义无反顾地追寻新闻的终极规律:真实性与时效性。但是,这也无可避免地使记者成为一种危险的职业———离炮火越近,也就是离危险、离死神越近。卡帕本人生命的终结,就是因为他在战地采访时踏响了地雷。据美国一个名叫“保护记者委员会”的民间组织前不久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2002年,全世界有19名记者在执行采访、报道任务期间遇害,另外17名记者的死因虽未完全调查清楚,但他们很有可能是因为自己采写的报道招致报复…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的一位前辈说,干记者这一行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是当好记者必备的条件之一。记者的参与意识,就是同党和人民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就是用笔去推动四化进程的使命感。这位前辈的话颇有见地。我们常说,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但这种敏感不是虚无飘渺之物,它与记者的参与意识密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的一位前辈说,干记者这一行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是当好记者必备的条件之一。记者的参与意识,就是同党和人民的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心,就是用笔去推动小康进程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干记者工作干了十多年,我还在想一个问题:我是干什么的?我确信,一个人即使终生从事一种职业,也未见得会把他自己的位置摆正。这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审视、不断地去发现。我还相信,每一种职业都有其天赋的使命,没有使命感的人是因为不知道使命何在。在社会中,没有什么工作不具有神圣的价值,但是,这个价值要由敬业者去挖掘和体现。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是业内人士取得非凡业绩和卓越成就的前提。人,必须深切地懂得他的工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然后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出类拔萃。我的人生哲学是,不管做什么,不求出人头地,但要出…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职业需求与人的公共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的天职是追寻新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发现新闻。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去“追”、去“捉”、去“挖”、去“发”,是记者的职业需求。记者在履行职责、尤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因为要“追”、要“捉”、要“挖”、要“发”,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磨擦,激起一些波澜,甚至引起一些矛盾,遭到一些白眼,但记者只要出于公心,行为举止符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规范,社会受众都是理解、支持、拥护的。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全国记者队伍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由于某些媒体对记…  相似文献   

9.
发展电视事业与弘扬敬业精神张哲西我国人民从来讲求敬业,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学去干。唐代大作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是求学上进的至理名言。求学如此,从业也需如此。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得专心致志,干一行爱一行,精益求精。不久前表...  相似文献   

10.
论文宿微     
沈正赋在2000年第12期《声屏世界》上撰文说,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独特的新闻敏感,还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当面对着令我们怦然心动的新闻事实时,凭着新闻工作职业的敏感,把它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下来,这是新闻敏感度高、职业技能强的一种体现。然而,有时在采访活动中会突然遇到一种令记者意外的新闻事实,这种新闻事实虽然也需要我们去记录、报道,但它更需要我们诉诸非职业化行为,甚至要求我们以放弃或牺牲一条唾手可得、极富新闻价值的报道为代价去干预它。此时此际,对于记者来说,仅有新闻敏感是…  相似文献   

11.
1998年3月,我从编辑部到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做驻站记者。从编辑到记者,角色的转换需要适应,而在北京这个特殊地方当驻站记者,其中的甜酸苦辣似乎也很特别。借《新闻战线》一角,说一点不成熟的感悟。倾注一份热情 记者出身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有一句名言: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他说,记者就是编辑部的采购员,出门去就是要拿回东西来,要有“每采必得”的勇气。我确实体会到驻站记者应该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在北京当驻站记者,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了解宣传信息比在外地驻站要方便,但它所要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更强。譬如,一件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提高引导舆论的能力,强化新闻宣传报道效果,这是广播记者时时面对的一个课题。而要破解这一课题的首要前提,就是广播记者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实际行为去践行“三贴近”原则,让广播与听众全方位对接,实现零距离。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美不胜收,社会生活斑斓多彩,一切发生发展着的客观事物无不以其内在的形态闪烁出扑朔迷离的亮光。对此,普通人常常以自己的眼光为半径去认识周围的事物,而记者则须以天文学家观测无穷宇宙的宏大视角和生物学家分析细胞粒子时聚神聚焦之锐目去扫描永恒时空中的亮点,探视历史长河中的社会粒子成分,捕捉时代发展旋律中的最强音。生活和艺术“两者都是美”,新闻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审美活动。这是因为,新闻与现实生活之间自然地存在着审美关系,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它、表现它。既要获得知识和信息,又要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这既…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5,(5)
时代不需要“记者爷”文/@@星海在新闻圈中,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却会经常发生。笔者曾看到过这么一幅漫画──某报记者要去一个乡镇采访,事先电话通知要求小车接送。然而,事与愿违,开来接记者的是一辆救护车。记者很不高兴,连连后退。来人诉苦说:乡上没有小车,这...  相似文献   

15.
2004年5月11日,北京日报开设了“记者走一线”专栏。这是一个现场新闻栏目。所谓的记者走一线.就是要求记者转变采访作风,下到最基层去,下到首都建设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第一线去,去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感受变化,捕捉生动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新闻报道提出的要求.也是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对记者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要去采访?这似乎是个不该问的问题,可是做了27年的记者方深深感悟,要去采访,因为事实在那里。1972年笔者在电厂参加工作,那时从来没有想过会去搞新闻,干上这一行纯属意外。一次,厂里锅炉大修出了意外事故,生死关头师兄弟们舍己救人的情景着实感动了笔者,于是忍不住把它讲给朋友们听,不由自主的写成了文章,让笔  相似文献   

17.
电视摄像记者的剪辑意识杨笑拍摄中的剪辑意识,是指摄像记者要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电视节目是集体的创作成果,尽管在创作中有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三分,但是前后期各工作必须密切配合一致;摄像记...  相似文献   

18.
我觉得我们记者除了要跑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外,还应该到后进地区、后进单位去看看,这对记者开阔视野,研究问题,提高工作水平,搞好报道,大有好处。最近,我在一些省份跑了一些后进地区,那里很少有记者去,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很欢迎记者去。  相似文献   

19.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20.
怎样争当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专栏记者、名节目主持人、名播音员?我的体会是,必须树立强烈的敬业精神,这是最基本的一条。 什么是敬业精神?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给敬业下了个精辟的定义: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业即是事业心及事业责任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做出成绩,成名成家。反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