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嶷山,因“舜葬九嶷”而千古闻名.据《史记》记载,“舜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史记·五帝本纪》),“德自舜明”(《尚书·舜典》).  相似文献   

2.
任何文学创作都少不了夸张。“夸张”二字,最早见于《列子·天端》:“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意思是说,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人不可信。夸张又称铺张、夸饰、饰言等。《晏子·问下》:“夸言愧言”中的“夸言”;《史记·刘敬列传》:“两军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中的“夸矜”;《风俗通·声音》:“乐官所增饰”,及曹植《魏德论》:“宪度增饰”中的“增饰”;王充《论衡》中的“语增”、“增言”;李纯甫《雪诗》“千奇万巧难形容”中的“形容”等,用于修辞,皆为夸张之意。  相似文献   

3.
火车与民主     
交通方式自古就与权力、等级密不可分.东汉中期以前,相对马车来讲,牛车还被视为低级别的车辆.但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牛“负重致远安而稳也”,牛车一度成为富豪贵族乃至皇家的代步工具.在唐朝,乘轿还只是皇上的恩赐;宋朝以降,各级官员必须按照规定乘坐相应级别的轿子,违者将受到严惩.  相似文献   

4.
刘艺 《出版科学》2000,(1):39-39
在日常编辑工作中,我接触了大量的古籍类书稿,经常发现引用古籍篇目不够规范。以《史记》为例:一是分类名称不规范。《史记》的分类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几类,而我们经常会看到《史记·李将军传》、《史记·孝武纪》类的提法。这是由于没有分清《史记》文本分类的原因,正确的提法应是:《史记·李将军列传》、《史记·孝武本纪》。二是以个体传主代整体类别。这一错误经常出现在引用“列传”的篇目中,某些列传篇目的传主是分类别的,如循吏、酷吏,滑稽、游侠等,不可以其中某一个传主作  相似文献   

5.
杨福泉 《兰台世界》2005,(10):68-69
“石室金匮玉版”一语,主要见于下列文献资料:《尚书·金藤》“: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孔安国传:“为请命之书,藏之于匮,缄之以金,不欲人开之。”孔颖达疏“: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代死。事毕,纳书于金藤之匮,遂作《金藤》。……藏之于匮,缄之以金,若今钉鍱之不欲人开也。郑云‘:凡藏秘书,藏之于匮,必以金缄其表。’是秘密之书,皆藏于匮。非周公始造此匮,独藏此书也。”《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史记·太史公自序》“:卒三岁…  相似文献   

6.
凭几源流     
因为起居方式的改变,器具的变化很大,有些形制古今不一,有些则古有今无,后者最不容易为人了解,凭儿就是这类器具。古时几杖并称,几是坐时凭依安体之具,杖是行时扶体之具,老者常常离不开它们。《礼记·曲礼上》:“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上赐淮南王几杖。”这里几杖的含义已超出敬老,而是礼隆了。上古社会凭几是重要的用具和礼器。就其品种和用法人周礼·春官·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举其位。”郑百注:“五几,左右玉、雕、彤、漆。素。”据贾公彦释,玉见为王及神所依凭,左右皆…  相似文献   

7.
《颜氏家训·文章篇》云:“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诵读,三也.’邢子才常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深以此服之。”沈隐侯,即沈约。沈约是南朝梁大臣,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死后,谥曰隐,故人称沈隐侯。沈约从小孤贫,立志好学,昼夜不倦,博通群书,诗文兼善。当时,刘勰著《文心雕龙》,“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自贵盛,无由自达,乃自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梁书·刘勰传》)。《文心雕龙》得到沈约的赞赏,才为时人重视。由此可见沈约十分精通文理,在当时文坛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沈约一生著述很多,有《宋书》、  相似文献   

8.
知识与趣味     
一个作家或诗人,常有他的习惯用字。毛泽东诗词中多用“漫”字。如: “漫江碧透”《沁园春·长沙》“漫天皆白”《减字木兰佗·广昌路上》“赣江风雪迷漫处”(同上) “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雄关漫道真如铁”《忆秦娥·娄山关》“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待到山花烂漫时”《卜算子·咏梅》“梅花欢喜漫天雪”《七律·冬云》“西风漫卷孤城”《临江仙》  相似文献   

9.
《颜氏家训·文章篇》云:“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诵读,三也.’邢子才常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深以此服之。’沈隐侯,即沈约。沈约是南朝梁大臣,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死后,谥曰隐,故人称沈隐侯。沈约从小孤贫,立志好学,昼夜不倦,博通群书,诗文兼善。当时,刘勰著《文心雕龙》,“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自贵盛,无由自达,乃自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梁书·刘勰传》)。《文心雕龙》得到沈约的赞赏,才为时人重视。由此可见沈约十分精通文理,在当时文坛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沈约一生著述很多,有《宋书》、  相似文献   

10.
德国卡尔·冯·德莱斯男爵于1817年发明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奔跑机”,它是世界上最早可控制方向的自行车,被称为“自行车的鼻祖”。冯·德莱斯独创性的机械设计和技术改造,使该机器可以自动行走,能够有效的替代骑马或者乘坐马车出行,且速度较快,完全可以媲美马车。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详细讨论了德莱斯式奔跑机的研制经过、机械结构、使用方法及社会影响,阐明了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当今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竞雄争霸,广播人岂能无志节目运筹? ——题记  相似文献   

12.
唐代司马贞在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作的《索隐》中曾三次提及《文翁孔庙图》:“唯《文翁孔庙图》作七十二人。”①“如《文翁图》所记,又有林放、蘧伯玉、申枨、申堂,俱是后人以所见增益,于今殆不可考。”②“《文翁图》作‘国选’,盖亦避汉讳改之。”③ 《文翁孔庙图》,应该就是《隋书·经籍志》中著录的二卷《蜀文翁学堂像题记》。这本书在新、旧唐志中均有著录,但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图书的整理保存。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官府藏书处是周朝的“藏室”,传说老子曾任过“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秦(始皇)拨去古文,焚灭诗书”,使正常的图书发展惨遭厄运,造成“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的恶果(《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朝建立后,图书事业很快振兴起来。汉初,丞相萧何攻入咸阳后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萧何传》)高祖刘邦为藏“秦之图籍”,专门在长安未央宫内建造石渠阁、天禄阁及麒麟阁等。(《三辅黄图》)汉武帝时对图书也格外重视,官府不仅广“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而且建立了更加系统的图书机构,史称“外有太常、太史、博士……内有廷  相似文献   

14.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的名篇。今本《战国策》却误把“龙”“言”两字并为一字,于是有了个“触詟”。《史记·赵世家》记为“触龙言愿见太后”。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所说与《史记》完全相同。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面世  相似文献   

15.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并没有将枚乘所作《七发》列入,而只收其《菟园》一篇与司马相如等十家赋并列,并称其为“辞赋之英杰也”。历来研究汉赋的人,也大都喜欢将枚乘的《七发》视之为汉赋由骚体向散体大赋转化的标志,而刘勰为什么却要将其从《诠赋》篇中剔除出来?实际上,刘勰并不是认为《七发》不是一篇重要的作品,而是他发现自枚乘首唱《七发》以来,所形成的以“七”拟题立意的作品,既带有明显的拟作仿效的色彩,同时在数量上又形成一定的规模,故其将这些作家作品置于“杂文”一章中另辟专论。据统计,自枚乘首制《七发》,汉晋…  相似文献   

16.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述而不作”溯源  “述而不作”,源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篇》)表现出孔子对创新持极其谨慎的态度,观其一生,孔子确实也只在“述”的范围内承袭、整理、阐扬古典文化精华。“作”与“述”,有明显的区别。《礼记·乐记篇》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作,亦称著,意为独创,自立新意,《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述,为沿循,《说文》:“述,循也。从,术声。”《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史记·太史…  相似文献   

17.
散存在古籍中的童谣分类及其社会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童谣,是祖国的文化遗产,史传方志,选文杂录.无不存有童谣的记载,但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却是被遗忘的角落。童谣在古籍中称谓较多:《在传》有“卜偃引童谣”.《战国策》载“齐婴儿谣”。《孟子·离委篇上才称‘“孔子听孺子歌。”《史记》则有“颖川儿歌”、‘“晋国儿谣”,《十国春秋》有“华佬山童于歌”。们日唐书·五行态》有“元和小儿谣”,《明史》有“正统二年京师小儿歌”。《五国故事》有“淮南市井小地唱”,《昨非庵日纂》收录“韩姹胄闻牧童歌”,《古今风谣》录有“部城童子谣”等。名称因人、因事而异,皆可概括…  相似文献   

18.
A.子瞻(苏轼)在维扬,设客十余人,皆天下士,米元章亦在座。酒半,(米元章)忽起立自赞曰:“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责之子瞻。”公笑回:“我从众。” ——明·毛晋《海岳志林》 B.崇宁四年(或说大观元年),米元章为礼部员外郎,言章云:“倾邪险怪,诡诈不情,敢为奇言异行以欺惑愚众,怪诞之事,天下传以为笑,人皆目之以颠。仪曹,春官之属,士人观望则效之地。今芾出身冗浊,冒玷兹选,无以训示四方。”有旨罢。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C.微宗朝,以廷臣论荐,除太常博士(误,应是礼部员外郎)……未入谢,言者谓其倾邪险怪,诡诈不近人情,人谓之颠,不可以登朝籍,命遂寝。元章大不平,即上章政府诉其事,以为“在官十五任,荐者四五十人,此岂颠者之所能?”竟不报。 ——宋·曹敏行《独醒杂志》  相似文献   

19.
《索隐》:《淮南子》云:“夫乱人者,若芎(?)之与槁本。”(中华书局本1982年11月第2版,3006页。下同)按:芎(?),辞书不载。此引《淮南子》文以释《子虚赋》“穹穷”一词,与“芎(?)”无涉,疑有误。检《淮南子·汜论训》,作“夫乱人者,芎(?)之与槁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芎(?)”似为“芎(?)”之误。芎(?),与“穹穷”为同义异形词,多年生草本植物,以产于四川者为佳,又名川芎。中华本所据底本清同治五年金陵书局本《史记》正作“芎(?)”,则中华本当属排印之误。  相似文献   

20.
“金箧何人深汉策,白云千载护秦封”(明·李攀龙《怀泰山》句)。古代帝王封禅泰山,其祭告天地文书皆镌之五版,敛之金匣,封埋祭坛之下,史称“金崔玉册”(亦作玉简、玉牒、玉检)。《汉书·武帝纪》注弓据康之语:“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刻石纪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卷五《封禅》篇亦云“树石九,泥金八幽;鸿律蟠来,如龙如虬。”早在汉代之初,已有泥金检玉之制。(史记·封掸书)载:“(汉武帝)封广文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工谋书,书秘。”又明王思任(登泰山记)称岱顶有“汉武王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