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通称为庐山会议。而庐山会议后期,是指从7月23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错误地发动对彭德怀等的批判,到全会结束这段时间。  相似文献   

2.
张闻天是一位伟大的马克主义者,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关头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操,并为中国革命贡献出非凡的才智。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最年轻的传播者。他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历史的贡献。在庐山会议上,张闻天支持彭德怀的《意见书》,蒙受了不白之冤。庐山会议后,他表现了坚毅的品格,坚信党和人民必胜,对国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撰写了大量论文,为党和人民留下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3.
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一封行使正常权力的信却招致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者、组织反党集团而被罢官的严重后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庐山会议前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泽东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存在着的愈来愈严重的“左”的指导思想:经济建设上的急于求成和阶级斗争问题上的严重扩大化。但这些原因还不足以说明为何庐山会议上毛泽东给彭德怀定那么重的罪。事实上,毛泽东罢彭德怀的官还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首先,在毛泽东看来,彭德怀的信会导致全党思想上的极大混乱,如果不彻底批判,就难以维护党的团结一致.难以保证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彭德林写信的方式和时机,与毛泽东的旧账新想,还有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与周小舟、黄克诚等人的巧遇等,使毛泽东认为如果不彻底批判彭德林,党就有可能出现分裂。  相似文献   

4.
张闻天的庐山会议《发言》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经典文献,《发言》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和党内民主两个问题展开。是我党较早地对“大跃进”进行全面系统总结的文献之一。张闻天的庐山发言思想源于调查研究后,对经济和民主问题的双重忧思,虽然因犯颜直谏遭到错误批判,但他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并未中止,而是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  相似文献   

5.
反“右”倾斗争是指1959年7月从庐山会议开始反对以彭德怀同志为代表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者”的斗争,这是“大跃进”之后的又一次失误。本来,1958年底,中央和毛泽东已觉察了“大跃进和公社化中的一些问题,并采取了一些纠正措施。如1958年11月初,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就针对公社化运动中混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问题,提出划清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界限的必要性。他说,我国现在仍是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人民公社化仍是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6.
功勋卓著的彭德怀元帅在庐山会议上受到不公正对待,铸成一桩历史冤案。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在与党内其他领导人的交往和斗争中,充分展现出一个老革命家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实事求是、直言无忌,追求真理、不畏强权,理解同志、关心他人,顾全大局、委曲求全的高尚品质,同时也暴露出彭德怀性格倔强、策略不够的性格弱点。在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领袖专制、民主法治式微的年代,彭德怀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彭德怀同志平反昭雪 ,庐山会议冤案被纠正 ,“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党史学界对于庐山会议的研究才得以开始。近二十年来 ,尽管在对庐山会议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着不少困难 ,但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 ,这项研究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一、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发表二十年来 ,经过史学界同志的努力 ,不少有关庐山会议的会议记录、讲话稿、笔记、会议文件等宝贵的历史资料被挖掘出来 ,目前已出版的有关庐山会议研究的著作已有十余种 ,如《庐山会议实录》、《彭德怀自述》、《庐山风云——— 1959年庐山会议简史》、《…  相似文献   

8.
1959年7月14日下午,毛泽东收到了彭德怀那封要求认真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验教训的信,此信在庐山上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9.
张闻天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一位经济理论家.在中央历史上.可以说.他是最早主张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高级领导人之一.在他看来,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只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自30年代初他提出这创见后,围绕着如何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张闻天同那些“左”的口头革命家进行了激烈的论争.本文就这一问题介绍一下张闻天在这方面提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张闻天是我党的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庐山会议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占据我党工作主导地位,使社会主义建设偏离了正确轨道.张闻天虽身处逆境,却始终以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在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问题,系统阐述了他的社会主义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我党历史上较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11.
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意见书直接引发了毛彭冲突的爆发,会议由原本的纠“左”转向了反右倾。毛彭冲突的原因既有思想上的分歧又有政治沟通的不畅,既有政治危机产生的错觉又有毛彭个人性格情感与历史的纠葛。这些因素既相互交织又相互激发,最终导致了1959年庐山会议上毛彭冲突爆发。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的错误处理,蓄意颠倒历史,给彭德怀罗织了种种罪名。本文仅就一九二九年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会同王佐部队守卫井冈山的历史,彻底揭穿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污蔑彭德怀“不顾井冈山人民死活,犯了逃跑主义路线错误”的无耻谰言,恢复彭德怀在这段历史中顾全大局守井冈,突围脱险保力量的本来面目。彭德怀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刻,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入党才半年多,就在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于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滕代远、黄公略  相似文献   

13.
彭德怀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和人民军队的杰出领导者之一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自传——《彭德怀自述》、正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将和广大读者见面.《自述》以十七万多字,分十五章历述自己的生平,内容翔实、生动感人,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优秀传记.彭德怀同志在《自述》中回顾了自己从出生到庐山会议(1898—1959年)六十年间的经历,他童年就饱尝人间的苦难.八岁去讨饭,十岁当童工,经受了磨炼.十五岁带头反抗剥削,冲进财主家闹粜(吃大户),受通辑外逃当堤工.1916年十七岁便参加湘军,当兵十二年,积极探求救国救民之  相似文献   

14.
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之所以能够召开,而且取得圆满成功,张闻天是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张闻天对遵义会议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他革命一生中的光辉篇章.一、遵义会议前同"左"倾错误决裂、斗争,促成会议的召开在促成遵义会议召开上立下首功的是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功劳也早被人们所称颂.众所周知,那时的临时中央是听从共产国际指挥,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由于张闻天和王稼祥两个同志比较早的从第三次"左"倾错误中分化出来,对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起了重大作用.张闻天是党在一个较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占统治地位时期,张闻天身处其中,亦曾经犯过"左"倾错误.但他尊重实践,坚持真理,善于独立  相似文献   

15.
早有耳闻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令人神往.7月1 1日至14日,<江西教育>全省第三届通讯员、作者培训班在庐山召开,我于是欣然前往. 当我到达婀娜多姿的庐山时已是11日清晨.下车后,我走在清新、凉爽的山间小道上,心中还是暮霭重重,除了长途跋涉后带来的疲惫外,更多是因为平日心中积存的种种困惑.这些年来,看着教育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发觉心中先前清晰的信念似乎愈来愈模糊了,教什么、如何教好,成为心头的痛.望着路旁一片高大耸立的杉树林,发觉它们竞是笔直地向上,仿佛要冲入云霄:听着那潺潺的水声,发觉它们骨子里透出的都是清逸洒脱,一路欢歌,轻盈而去,我不禁有些感动了,心中对这次培训更加期待了.  相似文献   

16.
我前段时间爬了庐山——带着30年来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理解,寻着他的足迹,我用心去看、去听庐山。置身其中,我对苏东坡有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原来他的作品中蕴藏禅悟!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他写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是由对吴晗所编《海瑞罢官》的错误批判描开序幕的。 1959年4月,在中央上海会议总结“大跃进”教训时,许多同志都提出了要讲真话的主张。毛泽东同志便讲了明朝官员海瑞“直言敢谏”的故事,并号召人们学习这种精神。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明史专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于6月写了《海瑞骂皇帝》一文,9月写了《论海瑞》一文,1960年又写成了京剧《海瑞罢官》。但自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直言批评“大跃讲的”错误后,政治气氛已逐渐变化,毛泽  相似文献   

18.
在风景秀丽的庐山,有一所花园式的学校,那就是江西庐山旅游职高,它坐落在庐山东谷地带的中段,与"庐山会议"会址相邻.校园内绿树葱葱、青草茵茵,环境十分清新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相似文献   

19.
《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同志1959年6月25日,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看到故乡的面貌完全变了,欣今慨昔,感而赋之诗。诗的初稿首联第一句原为"别梦依稀哭逝川"。1959年7月庐山会议之初,毛  相似文献   

20.
:4 8天的庐山会议 ,不仅是彭德怀个人政治生涯的悲哀 ,而是折射了整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命运的多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