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也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威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是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重视对孩子的价值引导,提升其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爱生活、会生活的人;重视孩子公德心的塑造与养成。使其能融入公共生活;尊重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给孩子的成长以充分的空间;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宋智慧 《山东教育》2004,(23):84-85
常听一些父母在一起谈论孩子的生活、学习,话里话外总是透露出“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迫切愿望。关心孩子的成长,期待他们出类拔萃,成为优秀的人才,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过分“关注”孩子“超人”的表现,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无视孩子的素质条件,给孩子“制造”成长环境,无节制地加压拔高.可能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3.
张华 《家教世界》2023,(3):13-14
<正>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占据了他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幼儿教育也是通过幼儿教师引导孩子玩游戏来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寓教于乐”。幼儿教育完美地体现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民间游戏是孩子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孩子们童年的美好回忆。即使他们日后长大成熟,他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仍然留在他们的记忆中。那些具有强烈生活特色和氛围的民俗游戏,不仅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孩子的智力,给他们带来了独特的游戏体验和乐趣。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他们衣食无忧,生活优越;他们求学方便,环境优雅。实际上,这些孩子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快乐。许多中学生歇斯底里地吼唱着“最近比较烦.比较烦”,说什么活得好苦.生活好无聊,有人甚至吸毒、自杀、抢劫杀人……面对这些.人们不禁会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怎会这样?可是,当你关注孩子的生活与学业时,可曾关注过他们的想法?当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你的人才观念改变了没有?你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没有?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其身心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钟乐江 《中国德育》2013,(21):59-59
“远离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保护孩子们的天性,尽可能地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一片没有污染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陪伴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这就是我们想给孩子们提供的生活。”据《楚天金报》报道,有的家长将孩子从城市带到农村,家长自己则当起老师教育孩子,过着类似世外桃源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当下,不少专家学者都鼓励父母在孩子童年时就给他们灌输性知识.并建议学校、教师亦应如此。说实话.笔者对上述观点是持反对意见的。笔者认为,不能过早给孩子灌输性知识,因为这不符合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去负担成年阶段的性知识,这在无形之中剥夺了其享受童年的权利,容易导致他们身心失衡。  相似文献   

7.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一)育儿观的偏颇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的身上,他们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近乎变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未竟事业的载体,想让孩子出人头地,那就必须好好读书、上大学,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好…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每当我们登上讲台的那一刻.面对一双双清澈、纯真、探求的眼睛,我们不能不同自己:应浚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给学生一份什么样的教育?因为这关系着每个孩子一生的生活,关系到他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父母因离异或一方遭受不幸去世的孩子就成了单亲的孩子。无论孩子跟谁一起生活,都将失去完整的爱。这种爱常常营养不良甚至畸形:或不闻不问放任自由,或集宠一身过度溺爱,或要求严厉期望过高……致使孩子的心灵产生偏差。怎样管理好单亲家庭的孩子们,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让他们健康地成长,这是一个严峻的教育课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本期的“单亲孩子管理”专题,也许会给你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0.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体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背负一点沉重的失败,多一点成功的欢愉.小班化教育给关注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可能:赏识每一个孩子,挖掘孩子未曾被发现的潜能,让孩子在成长路上走得更多一点自信;不要用统一的尺度来丈量我们的孩子,给孩子一片更开阔的天空,他们能飞得更高,更远;让孩子们一起合作,在合作中减少失败的沮丧,分享成功的愉悦;让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在自我管理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天才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局长。孩子还在肚子里时,父母就给他制定了宏伟的计划: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为了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孩子也争气,照着他们的计划成长着。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相似文献   

12.
王雅芳 《学前教育》2007,(12):23-2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被孩子的童言妙语逗得哈哈大笑。是呀,孩子的语言是纯真的智慧,如何让孩子成长的这些精彩片断永远保存下来呢?我想.为孩子写口述日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前些天.欣威就带来了一篇由孩子口述家长记录的日记,那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  相似文献   

13.
孩子从小学步人中学是人生的一次跨跃。他们的成长既给家长带来一份喜悦,也让很多家长有一丝忧虑和困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成绩优秀.但升人中学后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很多,但中、小学的衔接不当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何帮助他们做好衔接,顺利走进中学生活,家长应该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4.
在1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接触最多的是孩子,使我真正读懂生命的是孩子,给予我生活启示,让我的每一天都飞扬、充实的也是孩子。他们纯洁透明的心灵,稚嫩、无忌的语言,常常使我的灵魂得以净化。在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共同享受到生活和生命的欢乐,而且也更使我意识到,作为一个班主任,爱应该是工作中永恒的精髓和主题。1.爱后进生吧。他也有可爱的一面在我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历程中,我曾被深深触动过。我教过一名叫李阳的学生,他是个孤僻、不善言辞、从不写作业的问题学生。一次课间,由于下面还有课,我没有回办公…  相似文献   

15.
李玉莲 《甘肃教育》2011,(14):24-24
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履行法律.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孩子。”我国古代也流行过“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可见,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不可选择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们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对子女不仅有生育、养育的义务,更有教育子女成才的责任。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所以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应该使父母懂得。在社会面前。他们的责任和对社会的主要任务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父母必读》2010,(12):17-17
博主特写: 一个父亲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带领孩子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起去体验成长的快乐和苦恼。一起去思索人生,探索智慧、幸福和爱。父亲想要用心去填词.用爱去谱曲.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快乐幸福的乐章。并打算在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时.把这个博客送给他们作为礼物,让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一同成长。  相似文献   

17.
《人生十六七》2015,(1):15-16
1.为什么生活富足了,孩子却不快乐 家长的补偿心理妨碍孩子内心成长 富裕家庭的父母总是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出于补偿心理,他们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这等于在情绪上离弃了他们的孩子,鼓励孩子抛弃内在的成长,让他们依赖他人和有形的物质来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住在僻静的房子里安度晚年,可是一天下午,一群孩子的敲桶、打闹声改变了这里原本的安静环境,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老人为此很烦恼。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便告知孩子们自己很寂寞、无聊.希望每天都能听到他们敲桶、打闹的声音,为此会付给孩子们一些小费,孩子们快乐地答应了。开始几天他们敲得很起劲,也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小费: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自己生活遇到了些困难。小费要少给一些,尽管这样孩子们还是按时敲桶:又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小费还要少给一些。于是.孩子们渐渐厌倦了敲桶,所以敲桶的孩子也少了;再后来.老人告诉孩子们没有能力付给他们小费了.最后竟然没有一个孩子来敲桶了。这样,老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兴趣班     
海西 《山东教育》2005,(33):48-48
教师A:兴趣班,顾名思义,是孩子对某种活动感兴趣,于是成人给孩子报个班,让他能有更好的成长空间。但目前,很大一部分家长并不是给孩子报兴趣班,而是给自己报“兴趣”班.让孩子去上。把自己的遗憾转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生活中的压力转到孩子身上。  相似文献   

20.
2006年9月,我们迎来了一批新的宝贝。用“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来形容这群宝贝一点也不为过。宝贝们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将与陌生的伙伴们一起生活,这对于他们是一个多么大的考验!“孩子,你在学校过得还好吗”成了我们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哭与不哭,只是我们看到的表面,怕的是内心的孤独、焦虑、惶恐给孩子留下成长的阴影,更怕情绪的反复给身体带来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