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林业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延东  王一迪 《生态文化》2010,(1):15-15,25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更加充实、科学和完整。生态文明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发达的生态产业为支撑,以繁荣的生态文化为载体。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的底线是生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了党的政治报告,并提出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新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要建设一种文明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特别是生态文明,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化观、价值观的树立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实施这一战略,中国人民将走向生态文明.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个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刚刚闭幕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也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并在阐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用第四部分篇幅进行专门论述。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全面实现小康的必然要求和奋斗目标,全面实现小康是生态文明的客观反映。宜宾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酒都”,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区域。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必将为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必将为增进人民福祉注入更大的力量,必将为宜宾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从而使林业承担起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源于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生态危机。在破解生态文明的难题中,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所处生态环境体系的差异,在相同的“生态文明”语词下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生态文明”构想,反映出对“生态文明”的不同认识和理念。  相似文献   

8.
举办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很有意义。论坛举办期间,广东省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等10家单位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这次论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9.
俊啸 《生态文化》2008,(3):55-55
为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5月30日,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广州市启动了“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活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四位一体"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现代化建设是完全契合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从而成为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后的又一新的文明形态。从简单意义上理解,生态文明是对其他文明的一种补充,而从深层次上来讲更是一种升华。它既是其他三种文明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延伸,又是其他三种文明最终发展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党的十七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规律的历史性把握,  相似文献   

13.
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4年,在生态问题日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热点的形势下,中国学者提出了“生态美学”这一崭新的美学观念。许多中国理论工作者从生态文艺学、文艺的绿色之思、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等多重视角对这一美学观念进行了丰富与发展。“生态美学”同国际上日渐勃兴的“生态批评”、“环境美学”密切相关,但又有别于它们。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观念,是中国美学工作者的一个创意。它的提出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由认识论到存在论以及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的理论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它不是一个新的美学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发展时不我待,实干方能兴邦。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总体思路,肩负“整体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矿区”使命,着力推进“精细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提升、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环境改善”的工作,努力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员工同步发展、矿区和谐发展、文化繁荣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为永续辉煌创造新业绩。为员工群众幸福生活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中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的标识性叙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在"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展现了大国大党的责任担当。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需要及时跟踪研判国际社会有关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舆情动态,识别塑造生态文明国际叙事面临的实际问题。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有益经验,我国智库、媒体等应在后疫情时代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赋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叙事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林业文联主办的《生态文化》杂志,作为国家林业局主管、国家林业局宣传办直管的唯一一个公开发行刊物。历经了9个年头,在宣传林业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普及林业知识,关注林业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化刊物.打拼成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7.
敏哲 《生态文化》2008,(3):59-59
由国家林业局、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林业局承办的中国生态文明高层论坛于5月30日至5月31日在广州市举办。论坛以“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倡导符合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李钧 《文化学刊》2009,(6):107-112
“生态文化”是近年来广为使用的一个新关键词,但是大型工具书都未收入,遑论明确定义。本文梳理了从“生态”到“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学”的语源生成、内涵延展,及其文化学意义。生态文化学作为一种主体间性哲学,一种关系思维,一种关于天人关系的物理、事理与情理的科学,一种多元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必将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是全国人民、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更应成为企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对其主要任务作出部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森林部队近六十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串起了一条红红的主线,为森林部队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生态文明始终是森林部队价值观确立、思路谋划、目标建设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