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光,淡如水,虚如烟,静悄悄地流淌。流过我们的白色球鞋。流过那已落满灰尘的CD。习惯性地擦拭后,塞进影碟机中.伴着那久违的一年前的旋律,又让人做了一回粉雾色的梦,很朦胧。因为毕竟笼罩了一层“时间”的纱。  相似文献   

2.
人的思想使人心变得复杂,人的七情六欲把这个世界搞得朦胧迷离,唯有时间还能那样从容流过,把一切沉淀,把一切澄清。然后,我们静下心来,学着直视,学着思考,心平气和地看那光阴,轻轻,流过。席慕蓉就是用那清灵而细腻的笔法,触摸着轻轻流过的时间,用那沉淀至平静的心成就了这篇至空至纯的美文。  相似文献   

3.
公元189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北洋大学,在天津建立,由此,正式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帷幕。如今,111年过去了,中国的大学已经由早期屈指可数的几所发展到现在的遍布大江南北。岁月更迭,世纪沧桑,许多大学的根脉却永远割舍不断,当我们沿着时间的轨迹去探寻时,你会发现许多学校“一名两校”,却是同根同源;“身居两处”,实则一脉相承。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它们又有着怎样的现状,其区别和相同点怎样?本期“选校巴士”将向你撩开它们神秘的面纱。[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李坤 《红领巾》2007,(11):50-51
亲爱的同学们,相信大家也曾迷恋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带来的无限遐想,也曾醉心于“燕子停在几痕细线上”的“痕”字流露的若有似无的朦胧美吧。这些可算是古人说的“着一字而尽风流”了。不过“绿”也好,“痕”也罢,在我们享受唯美语言的同时,更应该折服于诗人们、作家们在遣词造句上所下的功夫与所花的心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那些年     
时间车轮碾过白花花的时光,它的齿轮触碰地面那一刹,便是我们现在睁开眼睛、敞开耳朵所接纳的一切。回过头来看看,那一列列车痕,是属于我们个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人的思想使人心变得复杂,人的七情六欲把这个世界搞得朦胧迷离,唯有时间还能那样从容流过,把一切沉淀,把一切澄清。然后,我们静下心来,学着直视,学着思考,心平气和地看那光阴,轻轻,流过。席慕蓉就是用那清灵而细腻的笔法,触摸着轻轻流过的时间,用那沉淀至平静的心成就了这篇至空至纯的美文。《眠月站》字字空无却字字有情,极富诗情画意。开篇写自己面对寂静的山,回归“这样寂静这样无所欲求的心情”,感慨时光不再,却也已然明了,逝去的光阴才使自己变得冷静,让自己“可以从流走的岁月里学到这么多的东西”。随后自然而然地忆起自己曾经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我们上战场打鬼子,杀敌人,流过汗,流过血。你们做的宣传工作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让年轻人肩负起历史使命。”——滇西抗战一老兵  相似文献   

8.
毁灭与永生     
(一 )   太阳,落入了血色的大海。伤痛的雨,一点一滴,下着哭泣的泪。 (二 )   瞪着哭红的眼睛,你说:“逝去的日子,不会再来 !” (三 )   死亡线上呻吟的田野说:“时间不多了 !” (四 )   我们昔日流过的血,如石油,在干裂的地底流过,没有树木遮阴。太阳,急急地要将它们蒸干,撕裂的胸腔里,是那颗布满尘埃的心。 (五 )   伤痛的地球和哭泣的海岸说:“时间不多了 !” (六 )   黑色的梦魇,敲碎你对独子的祝福。饥饿的孩子死于…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诸多人不断追求的理想,欲望,奢求。但是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永远得不到幸福.尝不到幸福的快乐呢?其实幸福时时刻刻缠绕在我们的身边,不知道把握.不晓得体会.不懂得寻找,那幸福就在我们敲打键盘的时候悄悄流过……  相似文献   

10.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评价学校的教育。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何等的重要,而数学就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发展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但是我们绝不可以忽视发展所带采的危机,比如经济发展等因素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宽广底层”,是变革创新的基础性资源,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保护历史、民族自信、民族长远发展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并给我们以莫大启示。  相似文献   

12.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前人曾在这片热土上发出过深切的慨叹。今天,我们回顾新时期湖南中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心头也流过同样的意念。  相似文献   

13.
面对人生的天平──新年杂谈过冬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脑海里朦胧映现出自学者那一双双充满求知和期待的黑眼睛。尤其是在我们共同面对那意味深长的钟声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要向自己,向那低缓流过的钟声作些表白。说些什么呢?时下流行“玩”,什么“玩文学”、“玩股票”...  相似文献   

14.
一、导入“母亲把自己的心剖成两半,一半变成摇篮,一半变成摇篮曲,没有比睡在母亲的心瓣里更甜蜜的了。有一片云彩,那是母亲的头发;有一汪湖泊,那是母亲的眸子;有一抹红霞,那是母亲的面颊;有一片开花的原野,那是母亲的微笑。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母亲创造的……”这,是我读到的写母爱伟大与甜美,让人心醉的一段文字。如果让我们来写,可能就变成了“母亲很伟大,很无私,在我的眼中,母亲永远是最美的”,对不对?一个是美得心醉,一个是平淡如水,文章高下自然分明。俗话说:三分资质,七分打扮。今天,我们就来给语言化化妆,让她变得亮丽动人起来。二、分析语言出彩的方式有很多,最主要的有这样几种:巧用修辞铸炼华章;铺陈排比张扬力度;细节描写表现活力;诗词文句蕴涵素养;哲理警句点化主旨。在以下的作文课里,我们会逐一体会训练。这节课,我们来体会第一种出彩方式。(一)准确用词形象描写事物1.请大家先看屏幕上的图片,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描写这幅雪景图。2.再来看看古人描写的雪景图(投影)“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明确:感觉怎样?用词好不好?这“痕”、“点”、“...  相似文献   

15.
痕迹     
黄色的沙发上留下坐痕白蓝花的杯上留下茶渍惟有时间的脚步没有留下足印它已经走出这间静寂的客厅消失在门外,画上句号我呆呆地听着,竟没有一声门响。(选自《2001年中国最佳诗歌》,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总要在一定的时间过程结束之后结束。不停流逝的时间,从不在乎当事人是否乐意情愿,也全不管那事情有多么美好,多么让人留恋。但也并非“事如春梦了无痕”。你看,不仅在沙发上留下了凹陷的“坐痕”,杯子上也留下了暗黄的“茶渍”。“坐痕”和“茶渍”,无疑是坐在“黄色的沙发上”,端着“白蓝花…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较量,是创新上的竞赛。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创新,就要永远步人后尘,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可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江泽民同志根据世界发展趋势的特点,准确把握时代脉博,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军事领域历来是科学技术密集、先进技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个领域。许多新的发明创造,往往最先出现在军事领域。特别是在军事高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军事活动已从过去纯粹“勇者胜”的…  相似文献   

17.
公元189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北洋大学,在天津建立,由此,正式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帷幕。如今,111年过去了,中国的大学已经由早期屈指可数的几所发展到现在的遍布大江南北。岁月更迭,世纪沧桑,许多大学的根脉却永远割舍不断,当我们沿着时间的轨迹去探寻时,你会发现许多学校“一名两校”,却是同根同源;“身居两处”,实则一脉相承。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它们又有着怎样的现状,其区别和相同点怎样?本期“选校巴士”将向你撩开它们神秘的面纱。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些学校,欣赏它们各自的芳容。  相似文献   

18.
王昌义 《中文自修》2003,(12):42-46
读与写是母语学习永远说不完的话题。阅读是信息的感知、吸收,是知识的理解、获取,是人的主体心灵与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对接沟通的渠道;写,是对“读”的思考与反馈,是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一种沟通与交流,是寻求、表达、创造、认识自我的一种生存手段。读与写对于我们的生命是这样的重要。没有闽读,我们将感到孤独与茫然,而写作,那是我们自由生命真正的“栖居之所”。读与写的沟通、组合,将会唤起阅读者主体的积极状态.这种状态会促使阅读时筛选、内化的敏捷,丰富、有效的信息感知,是心灵、思维、智慧的营养基,而从我们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那是我们“存活”着、内心生机勃勃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就像经济学家常为市场的那一只“无形的手”烦恼不已一样,人知识分子也常常不得不为人类智性自身的那一层“无知之幕”保持无可奈何的沉默。然而,这还不是人类思想困境的极端情形。更令人无奈与悲哀的是,当人类试图以那永远镶嵌着一层“无知之幕”之底色的智性去照临并穿透那永远被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的市场与社会之云海的时候,其市场与社会秩序之混乱与人类智性之无能为力,就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师要向轻车熟路告别,踏上新的征途。”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呼吁显示出了老一辈语文教学专家的远见卓识。语文教学要扬弃、要创新、要顺应历史发展,要培养全民的创新精神与意识,培养“创造型”的、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仅有语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是捉襟见肘的。一个在单位时间内——短暂的几年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人生至宝、万无一失的全能工具,这个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面前。一种语文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动着我们自觉去进行思考、探索、追本逐源,实质性地钻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