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太阳燃烧的秘密在古代,人们把太阳比作“神”。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得知“太阳神”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是太阳之火是怎么燃烧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如果太阳是个赤红的大“煤球”,只够烧2500年,可是太阳已经“烧了”几十亿年了,尚在壮年。再说太阳内部温度极高,靠燃烧是达不到这个温度的。后来,科学家通过研究太阳光谱,发现了太阳上化学元素的组成,揭开了太阳“燃烧”的秘密。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主要  相似文献   

2.
太阳的存在还剩下多少年?科学家的回答是:太阳的“燃料”足够太阳燃烧40亿~50亿年。这个年限如此之长,人们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但是,不久前荷兰的天体物理学家万·杰尔·梅尔根据最近几年太阳核温度变化的数据,得出骇人听闻的结论:现在太阳正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3.
滋润着万物的太阳,已经燃烧了50多亿年。多少年来,人类梦想有一天能把太阳那巨大而永不枯竭的能量移到地球上,为我们服务。最近,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出一个神奇的“人造太阳”,让我们看到了梦想成真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辛江 《学习之友》2012,(6):21-23
“2012末世论” “古老的预言预示了人类的命运,其中的奥秘已经被揭开: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相似文献   

5.
偷换概念如2005年江西卷第7题的D项:“从太阳发出的会引起地球磁场变化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粒子流是从太阳的日冕层发出的,而选项中说成了是“从太阳发出的”,这属于偷换概念。再如该卷第9题的B项:“其温度极高,可达15000摄氏度。”这里的“其”是指代“太阳”,而在原文中是指日冕层,也属于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如2005年全国卷Ⅲ第7题的D项:“计算机在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方面不能跟人类相匹敌。”其错误在于“不能跟人类相匹敌”属于以偏概全。因为文章最后一段讲:“机器固然能具有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但人脑还有意志、灵感…  相似文献   

6.
邢群娥 《辅导员》2014,(6):46-46
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像火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像粉笔宁可粉身碎骨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老师们也是凡人。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学生减负的同时,  相似文献   

7.
太阳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一个恒星,它不断地发出光和热,地球上除了原子能以外的一切能量皆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太阳的辐射能量是从哪来的呢,它发光的物理本质是什么呢?人们对此有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起先人们认为太阳是由煤或氢一类的燃烧物质组成的,所以发出光和热,可是按这个设想经过计算证明太阳在几千年内就燃烧完了,这个设想显然是错误的,后来科学家猜测,太阳能可以从它自身收缩中获得,由于它的收缩,使太阳中心的温度和压力不断增大,这样  相似文献   

8.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李商隐的诗里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句子,人们就常把教师比喻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认为如果从蜡烛及其燃烧过程来看待教师职业,这种比喻十分贴切。  相似文献   

9.
引发核聚变反应的太阳中央部位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这些热向外传递,到太阳表面时已降到6000摄氏度左右。但是传到“日冕”,也就是包围太阳“光球”的大气时,又高达100万摄氏度以上。也就是说,从太阳中央向表面缓缓下降的温度,到了上层大气,竞急剧上升了100倍以上,这个现象是与太阳有关的最大谜团。6000摄氏度的光球如何能将日冕加热到100万摄氏度?  相似文献   

10.
我一直向往着到太阳上去。我问过爸爸:“人类为什么不能到太阳上去呢?”爸爸回答道:“太阳是个火球,表面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大约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恐怕你还没到就已经变成水蒸气了。就算不变水蒸气,太阳离我们地球那么远,有1.5亿公里,差不多要走3500年呢!”听了爸爸的话,我明白人类不可能到太阳上去,但到太阳上去还是我的梦想。我哭丧着脸回房写作业去了。刚坐下,一颗金色的小星星蹦到了我的桌前。它的样子真可爱,绒绒的,像一个用棉花做的小星星。小星星对我说:“你不是想到太阳上去吗?这很简单。只要你明天早晨五点准时坐在桌…  相似文献   

11.
王定芳 《学语文》2002,(2):44-44
古汉语中,“然”用作动词,作“燃烧”解,许慎的《说文解字》:“然,烧也。从火(目犬)声……如延切。”这个意义后来通作“燃”。如: ①若火之始然。(《孟子·公孙丑上》) ——象火开始燃烧。 “然”用作指示代词,作“这样”、“那样”、“如此”解。如: ②子无然。(《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您不要这样。  相似文献   

12.
地球的邻居     
人类居住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很普遍很普通的星星。其实,星星也有“家”,地球的“家”是太阳系。 太阳,住于太阳系的中央,太阳系的全体成员都围绕太阳运转,仿佛太阳是它们的母亲。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常想:我们这个大家  相似文献   

13.
徐迪  缪徐 《化学教与学》2014,(6):60-61,11
以“燃烧条件探究”、“烧不坏的纸巾”、“烧杯罩灭烛火”、“酒精雾化燃烧”、“面粉粉尘爆炸”等五个系列实验串成教学主线,在每一个实验中又能运用系列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教学主线明晰,问题驱动有效,教学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4.
假如没有太阳世界将会怎样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真是太平常了,我们有时甚至会忽视它的存在。但是,人类却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太阳,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能源,几乎全部来自太阳。有些直接来自太阳,有些是太阳能转化的能源,像水能、风能、生物能,还有些是早期由太阳能转化来的一直储存在地球上的能源,像煤炭、石油这样的化石燃料。想一想,我们生火煮饭的柴草来自太阳,水力发电来自太阳, 汽车里燃烧的汽油来自太阳……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仅靠太阳给予的可用能源已经不够用了。人类能源消耗快速增加,水能的开发几近极限,风能、太阳能又无法形成规模。我们今天使用的经过上亿年才形成的化石燃料,再有100多年即将用尽。而且燃烧化石燃料对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增加了温室气体,其它能源又接替不上,怎么办?人类必须寻找到一种新的、清洁的、能持续使用的能源。  相似文献   

15.
人类已测知太阳的表面温度为6000开,那么,这个温度数值是怎样测算出来的呢?最早涉足这项工作的是俄国天文学家采拉斯基教授,他经过数年的努力,制成了一个直径为1米的凹面镜。当天气晴朗时,将凹面镜对准太阳,在其焦点上便有一个如硬币大小的太阳图像,当他把一片金属放在该焦点上  相似文献   

16.
太阳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关系至为密切,所以与太阳有关的自然现象很早就引起了人类的关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画有太阳出现在山上的高空的图画是人类崇拜太阳的明证。《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云:“水北为阳,山南为阳”,《释名·释山》云:“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这些记载反映了人类对太阳光照变化的认识。并且人类很早就把地理名称同太阳联系起来。如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告城镇),就是因为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峰阳,因位于“峰山之阳”而得名。春秋时期,以阳名地的渐多。如晋有南阳、晋阳、周  相似文献   

17.
《太阳》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不仅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结构方法也多姿多彩。 (一)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 1.数字说明。例如,写太阳距离地球远:“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如果步行,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写太阳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写太阳的温度高:“表面温  相似文献   

18.
郑军武 《教师》2011,(9):1-1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似春蚕,耗尽生命,吐出最后一根丝;教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耀最亮一片天.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自然》第10册“空气”教学单元中有三个实验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注意和改进。实验一:烧红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教材中的方法是把铁丝烧红后放入氧气中,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情况,照这样的方法进行,铁丝常常不能燃烧,实验不能取得成功。建议老师们按如下方法进行:将细铁丝绕在一根火柴上,用镊子夹住铁丝的一端,放在火上去烧一会儿后迅速放入氧气中,效果则比较理想。如图1:实验二:朝燃有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使蜡烛依次熄灭做这个实验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倒的速度快,LessonScience(3-6年级)2004年2月上半月两…  相似文献   

20.
回到未来     
如果太阳不复存在 太阳是一颗恒星,依靠其内部的核聚变产生光和热,每秒钟有6亿吨的氢核聚变成氦。尽管这数量听起来庞大.但由于太阳体积巨大.其充足的“燃料”可以供它持续燃烧几十亿年。大约45亿年前.太阳开始发光,并且还将持续至少60亿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