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个新闻爱好者,并兼任八九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与通讯员。为了学习与提高业务水平,我订阅了8种新闻业务刊物。当我拿到陕西《新闻知识》第11期时,看到该期上的《点子与新闻》一文,觉得写得颇好,拜读后收益匪浅。时隔两日,收到《新闻三味》第10期,上面也有这篇文章。过了一周,又邮来《新闻战线》第11期,该刊上也有  相似文献   

2.
读了于鸣镝、尚玉卿二位同志的《藏书流通过程中的增殖现象》(载《图书馆学刊》,1989年年第3期以下简称《现象》)一文后,写了一篇《藏书流通过程中的增殖现象”读后》(以下简称《读后》),发表在《图书与情报工作》,1990年第3期上。于鸣镝同志于是在《图书与情报工作》,1991年,第2期上刊登了《价值一词有两种含义》(以下简称《含义》)来答复我在《读后》中所提的问题。于鸣镝同志在其《含义》一文中引用《辞海》一九七九年版(缩印本)第200页上对价值一词的解释如下: “价值:①指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如参考  相似文献   

3.
日前在天津展出的两件敦煌写经孤本,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两件写本分别是《大智度论卷第三十》经卷和《摩珂般若经卷第二》的两个断片。《大智度论卷第三十》通卷长近十米,卷面完好,有尾题《大智度论卷第卅》。据介绍,现知这一卷海内只在北京图书馆藏有唐代写本的残卷,仅存一纸28行,而这次展出的经卷经专家考证是南北朝晚期或隋代的写本,所保存的文字量约为北图本的20倍,甚为宝贵。《摩珂般苦经卷第二》的两个断片卷面也完好,其中一片卷首题有品名《摩珂般若波罗蜜舌相品第六》,除品名外,存文字15行,为南北朝晚期写…  相似文献   

4.
我是个新闻爱好者,并兼任八九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与通讯员。为了学习与提高业务水平,我订阅了8种新闻业务刊物。当我拿到陕西《新闻知识》第11期时,看到该期上的《点子与新闻》一文,觉得写得颇好,拜读后收益匪浅。时隔两日,收到《新闻三味》第10期,上面也有这篇文章。过了一周,又邮来《新闻战线》第11期,该刊上也有《点子与新闻》一文。至此,至少有三家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了同一作者同一标题同一内容的文  相似文献   

5.
在革命导师恩格斯逝世100周年之际,由我国自行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11、30卷出版了,同时出版的还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和《列宁选集》第3版。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由中央编译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文重新编译的,译文更为准确,编排更为合理,资料也更为丰富。新版《列宁选集》根据《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重新编选。两部选集在内容的编排上,既适应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内容准确、使用方便、长期稳定的版本。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两部选集的出版,为我国人民系统、全面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了丰富准确的原著,是我们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出版界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6.
一《新闻战线》第三期发表方成的《编辑的幽默》和第七期发表鲍林的《<编辑的幽默>续篇》,都仔细地阅读了,颇有同感。笔者无意再写续篇,只想说点亲身感受,为上两文补充点例证,以期更能引起有关编者同志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档案馆是否应搞历史研究之讨论,至《档案学研究》1991年第1期宣布暂止才降下了帷幕.这场讨论,是80年代档案界颇有影响的讨论之一.一篇文章引出一场大讨论.早在1987年,《档案》杂志第5期就刊登了四川大学档案系教师刘文杰所撰写的《论我国档案馆搞历史研究与开放历史档案》一文(后简称《刘文》),该文对档案馆搞历史研究的作法表示否定,明确指出:“倡言档案馆搞历史研究的倾向是不科学的.”一语惊人,此文很快引起了反响,如《档案》杂志1988年第3期就有两篇与《刘文》商榷的文章,一篇是纪凤辉的《试  相似文献   

8.
认真拜读《新闻记者》第7期后,我有几点想法。 本期“切磋堂”所载的两篇文章,观点与贵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观点正好相反,贵刊能创造这样一种让同行交流不同意见的宽松环境,的确很棒。尽管我并不赞同程薄技同志的观点。 我认为,贵刊第7期有两篇文章的标题不妥:第43页《布拉特何许人也》一文,作者是反对采编人员采用这—欠礼貌的标题。因此,标题后应加“?”,以示反问。而《三大晚报要闻版如何选用新华社电讯?》一文,是分析、归纳《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选用新华社电讯的做法和特点的,此处的“?”似乎多余,…  相似文献   

9.
《出版工作》今年第九期邱德新同志的《让更多的旧工具书恢复青春》一文,谈及希望有关方面能重印些象《唐人行第录》、《录鬼簿》、《清季职官年表》、《诗词曲语辞汇释》、《二十史朔闰表》那样有价值的工具书,对此,我们颇为赞同。我们古籍出版社,也有一部内容翔实、编制谨严、检索方便,对研究明清两代政治、文化、学术等方面都很有参考价值的初版  相似文献   

10.
在太原市30多家报纸中,《五一商报》和《天龙商报》性质最为相近。最近,笔者有机会集中阅读了这两份报纸,觉得两报山高水长,各具特色,各有短长。 《天龙商报》和《五一商报》有许多相同点,但不同之处也有大约五点: 一、报龄不同。到去年十一月底,《天龙商报》已出版236期,办报进入第五个年头;《五一商报》仅出版37期,从试刊算起办报一年有余。 二、出版周期不同。《五一商报》为旬报,每10天出版一期;《天龙商报》为周报,每星期出版1期,每月出版4期。  相似文献   

11.
徐尚青 《新闻记者》2004,(10):25-27
新型案件的两个焦点问题在2003年第4期的《新闻战线》上有一篇名为《一种新型新闻官司的出现和处理》的文章(后被收入2003年第9期的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文中通过两个案例提出了新闻失实造成财产损失的责任认定问题: 案例一:某报刊登了一场国家队足球比赛的时间为下午5点钟,一个球迷就按照这个时间先坐飞机再搭"的士"从外地赶赴球场看球,到了以后才发现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以下简称"8号令")、第10号令《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以下简称"10号令")的颁布执行是我国档案工作的一件大事。这两个令各有一份附件,其题名分别为:《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企业管理类档案保管期限表》。现就这两份附件在划分内容或文种相同的档案的保管期限时的差异做如下比较。一、第8和第10号令在划分内容或文种相同的档案之保管期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和全国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的颁奖会上,山西教育出版社《中国863》(报告文学)获一本好书奖,《教育哲学通论》获国家图书奖,《联合国宪法诠释》获国家图书提名奖。一个出版社在一年两项评奖中获得三项大奖。连同1997年以来,山西教育出版社就有《地球家园》、《德育美学观》、《中国戏曲服装图案》、《中国社会通史》等9种(次)图书分别获“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三大奖。  相似文献   

14.
《新闻知识》第7期有两篇主旨相同的文章,一篇题为《谈谈提高新闻工作的素质》,另一篇题为《编辑、记者的知识结构》,读后感到意犹未尽,不揣冒昧,谈点门外汉的看法。作为报刊的编辑、记者,同其他行业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礼俗辞典》一书,融学术性、知识性、普及性于一体,但错谬之多却令人不寒而栗,平均每页至少有3处错误,有的多达20余处。不知责任编辑责任何在焉。这里仅就《辞典》第一部分服饰类择举数例。 一、张冠李戴 第1页衣条《说文》:“上曰衣,下曰常。”引文当是《释名》而非《说文》。裳条两处引《说文》:“裙,下裳也。”查遍《说文》不载斯文,且有一处将裙印成了繁体。第4页芾条引《说文》:“市,(韦毕)也,古知蔽前而已。”此为段玉裁的注文,而非《说文》经文,且古字前脱上字,知为衣之误。引郑玄注文“古者因渔而食,因衣其皮”当为“古者佃鱼而食之,衣其皮”。第6页燕衣条《周礼·天官·玉府》将孔颖达疏错成了郑玄注,并将王府之玉错成了王。第48页屐条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第12期有两处刊误,请予更正:1.第68页“媒介新闻”栏目中,《刘云山任中宣部长》一文最后“现为第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共书记处书记”中应加“中央政治局委员”;.第71页《总目录》中“总记”栏目下的“县时报为何应对互联网”应该为“县市报如何两处刊误请更正@韩云龙  相似文献   

17.
一如往常,1989年第7期《新闻知识》刚到,便巳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不知是巧合,还是编辑的有意安排,《卷首论语》和《总编辑角色谈》之后的接连三篇(《两代情》、《金钱·商品与记者修养》、《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读来意味深长。《两代情》中商恺老人对年青一代的深切关怀,不真是新老两代新闻从业、爱好者深情厚意的写照吗?相信不少年青的新闻工作者、通讯员,前进路上都有过“热泪几次润湿了眼  相似文献   

18.
一个朋友告诉我,《书摘》(《光明日报》社主办)2000年第1期上有一本书的文摘里,引用了我的文章。拿过来一看,的确,一位叫东方善霸的先生,编著了一部《丑陋的学术人》,在该书这3560字的精华部分,把我1999年5月在《出版广角》上发的一篇1600字的随笔,全文抄用,只在文章中间嵌入了两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2006,(9):43-43
《记者摇篮》2006年总第425期发表崔铁民的文章《新闻有两条命》。 文章说,新闻有两条命,一条叫真实,一条叫新鲜。缺了其中哪一条,新闻都活不成。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无须赘述,因为道理很简单。笔者下面的任务就是说清楚为什么新鲜也是新闻的一条命。  相似文献   

20.
赵帆 《现代传播》2002,(2):123-124
20 0 2年 1月 31日 ,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的第三创作室 ,举办了一次纪录片创作研讨会。《探索·发现》栏目第三创作室的主创人员 ,以及国内影视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三十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探索·发现》第三创作室制片人阎东主持了会议。会议就有代表性的四部纪录片进行了观摩、点评和交流。对于此类纪录片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取得了不少新的认识。从《铁路蒙初》、《古车马》说起《铁路蒙初》和《古车马》这两部作品是《探索·发现》栏目新近创作的大交通系列中的纪录片。属于考古题材的文化历史类纪录片。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