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高速切削(HSC)以高的加工效率和高的加工质量为主要特征。工件已加工表面粗糙度为评价工件表面质量的重要指标。机床、刀具与工件材料是影响高速切削已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外在关键因素,通过对铝合金高速切削条件下工件表面粗糙度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研究、对降低工件已加工表面粗糙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系统地分析了切削过程中表面粗糙度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电火花加工过程中电参数设置与工件表面质量的关系。电火花加工过程中电参数的选择不仅影响加工效率,也会影响加工质量。首先分析了影响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因素,然后在35P电火花机床上对一些主要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找到了这些因素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为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表面质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影响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削加工时影响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刀具几何形状及切削运动的影响刀具相对于工件作进给运动时,在加工表面留下了切削层残留面积,从而产生了表面粗糙度,残留面积的形状是刀具几何形状的复映,其高度H受刀具的几何角度和切削用量大小的影响。一般,使用直线刀刃切削时,  相似文献   

4.
采用磨有不同形状特殊槽的车刀别车削钢和铸铁,由切削实验测得的切削力数据和工件表面粗糙度数据表明,具有特殊槽的切削刀具切削塑性金属果可明显降低切削力,切削脆性金属时可显著降低工作表面粗糙度、提高工件表面加工质量。这两种磨有特殊槽的切削刀具分别在大切削深度、大进给量切削塑性金属和较大切削深度精加工脆性金属中具有实用价值。用于不重磨刀片具上均有广阔的前景,更具有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车削加工中提高表面光洁度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车床上加工45钢的棒料外圆时,图纸要求表面光洁度达▽_5,问应如何适当选择进给量S和刀尖半径r? 二、公式的推导 在车床加工工件外圆时,刀刃在工件上运动轨迹是螺旋线,所以,让工件通过放大观测可以看到工件表面不是光滑的圆柱表面,而是带有螺距很小(等于进给量)的螺纹表面。这是形成表面粗糙度的原因之一。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表面的塑性变形、刀具在工件表面的摩擦以及在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其它现象,往往使已加工表面的实际粗糙度H_实大于理论高度H。通常,表面光洁度是用放大观测到的工件表面的实际粗糙高度H_实的平均值H_平或其平均方根偏差H_方表示。例如,微观测得某工件表面H_方>3.2~6.3微米或H_平>10~20微米,表示该工件表面光洁度达▽5。 表面粗糙度的理论高度H的计算可以按刀尖圆弧半径r=o与r≠o情形分别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细长轴工件长径比大,刚性差,切削中易热胀变形和振动。连续切削时间长,刀具磨损量大,致使工件的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表面粗糙度达不到加工要求。不锈钢材料在加工中的主要问题是加工硬化严重,加工表面是基体硬度的1.4-2.2倍;材料塑性大,切削变形严重,断屑困难,刀具磨损快。Cr、Ni元素含量多,切屑易粘结形成积屑瘤,严重影响表面质量和刀具耐用度。因此,在加工不锈钢细长轴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控制变形的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上分析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的评价指标及主要影响因素,并确定加工速度和表面粗糙度作为工艺评价指标,阐述了脉冲宽度、脉冲间隙、脉冲高度和工件厚度等因素对其的影响.其研究对实现高质量高效低耗的线切割加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锉削是指用锉刀对工件表面进行切削加工,使工件达到所要求的尺寸、形状和表面粗糙度的加工方法,而平面锉削是锉削工艺的最基本的组织部分.在钳工操作中,平面锉削的质量往往决定了钳工技能水准的高低,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提高工件平面锉削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细长轴工件长径比大,刚性差,切削中易热胀变形和振动。连续切削时间长,刀具磨损量大,致使工件的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表面粗糙度达不到加工要求。不锈钢材料在加工中的主要问题是加工硬化严重,加工表面是基体硬度的1.4~2.2倍;材料塑性大,切削变形严重,断屑困难,刀具磨损快。Cr、Ni元素含量多,切屑易粘结形成积屑瘤,严重影响表面质量和刀具耐用度。因此,在加工不锈钢细长轴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控制变形和表面质量。不锈钢细长轴产生变形的原因及控制的工艺措施细长轴在切削过程中,由于刚性差、切削力复杂、工件装夹等…  相似文献   

10.
刀具结构创新是实现高效加工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刀具结构创新是提高切削效率,实现高效加工的有效手段之一。以切削变形和切削摩擦两个基本问题为出发点,对刀具几何结构进行创新改造,使第Ⅲ变形区中材料的延展变形实现向着低应力区域的多维塑性流动。对外圆车削试件的已加工表面和对刀具检测表明,创新刀具能够有效地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提高尺寸精度,使已加工表面层中保持残余压应力;减轻刀具的磨损,提高刀具耐用度。  相似文献   

11.
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用于描述随机过程的功率随频率的分布。在超精密加工实验中,功率谱方法不仅仅用于切削力信号分析,还可以用于超精密加工表面微观形貌分析;既可以反映出不同频率在表面形貌中所占的比重,还可揭示切削参数、工件材料性能等对超精密加工表面生成的影响程度。该文使用PSD方法对超精密飞刀铣削在不同进给速度下加工不同工件材料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表面粗糙度参数来说,PSD方法更有利于表现出工件材料对超精密加工表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锉削技能是钳工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它是用锉刀对工件表面进行切削加工,使其形状、尺寸及表面粗糙度等达到图样技术要求的一种切削加工方法。可以加工平面、曲面、内外表面、内孔、沟槽和各种形状复杂的表面。生产实践中,锉削水平的高低,往往是衡量钳工技能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其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动作要求细,不易掌握,所以,这又是钳工操作技能中较难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相似文献   

13.
表面粗糙度对后续涂层质量及有效性有着直接影响。围绕模具钢(钢1. 2738)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研究,在铣削过程中通过改变切削参数(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径向切削深度、轴向切削深度),利用田口试验法建立L16正交阵列开展试验。对试验结果的表面粗糙度通过方差分析获得每个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径向切削深度、径向和横向切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影响最大,影响贡献值分别为30%和24%。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总结实践和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往复循环走丝方法,以降低高速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加工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值;并用单片机实现了相应的控制,完成了控制线路电路板设计和制作,利用控制电路对现有线割机床进行了改造。实践表明,该控制系统电路输出控制信号稳定;从实际效果上看,可显著提高工件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5.
铣削加工属复杂非线性过程,其振动特性直接影响加工工件的表面粗糙度.文章以分形维理论为实验理论依据,计算工件振动信号的关联维数和盒维数,研究铣削加工振动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铣削振动是一种混沌运动,振动信号具有分形特征;选择合适嵌入维数计算得出的关联维数反映工件表面粗糙度真实特征,关联维数可以作为检测表面粗糙度的一个特征参量;盒维数分布在很小范围内,表明铣削参数调整对工件振动的高频特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圆弧车刀在数控车床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所使用的车刀性能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使用圆弧刀刃不同的部位去切削,相当于减少刀刃某一位置摩擦的时间,刀具的磨损减少了,刀具的使用时间延长了,减少了切削加工中更换刀具和对刀的次数,缩短了零件零件加工的辅助时间.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刀具耐用程度,减小工件的表面粗糙度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速切削加工在模具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改善模具的尺寸、形状和表面粗糙度。理解高速切削加工的定义,了解高速切削应用特性及在模具加工中的优、缺点,对高速切削的刀具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平面锉削技能"口诀化"训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锉削,是用锉刀对工件表面进行切削加工,使尺寸、形状、位置和表面粗糙度等都达到要求的一种手工加工方法。锉削可以加工工件的内、外平面,内、外曲面,内、外角,沟槽和各种复杂形状的表面,是钳工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操作之一。但在实训开始阶段,学生普遍存在一些力度把握不准、精度控制不严等现象。作为一名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在对学生技能训练教学过程中,摸索了一套“口诀化”训练法.从而实现动觉、视觉和语言的自然结合,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把握技能的要领。  相似文献   

19.
精密加工和半精密加工过程中添加切削液可以起到冷却、润滑、清洗和防锈等作用,从而提高加工质量。但因切削的高速、高温、高压和粘结等特点,致使切削液的渗透作用较难实现。理论和实验分析表明:通过脉冲射流发生器提供切削液可以增强冷却、清洗和渗透作用,减少切削力最高达30%,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1-3级,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工件已加工表面的鳞刺,对工件表面粗糙度有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鳞刺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了鳞刺的形成原因,并且提出了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