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稻作文化在贵州——从“纳雍”说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纳雍"的"纳"是苗语"na"的音译汉字,本义为"稻";"雍"是古越语"yong"的音译汉字,本义为"河"。以"纳雍"为切入点进行考察,我们可以获得一张由多条苗语音译河流和古越语音译河流联络而成的地图,它明确地标示着稻作文化在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的传播途径。笔者相信,在研究上述地区两三千年以前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方面,这张图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七”(7)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写作“十”,因与后来的“十”(10)字相混淆。结果在古代文献中造成了混乱,出现了许多的“七”、“十”互讹之误。这些错误,有些已经被前人所指出,有些还没有得到后人的纠正。因此,用“七”、“十”互讹这把钥匙去验证古代文献,将会大大提高古籍校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儒家曰:"乐所以修内也"、"乐者,德之华也"。强调用音乐提高内心修养。为此,笔者对本校学生发放"寻找你心中的歌"问卷,真实了解学生的音乐素质、喜好的音乐、向往的音乐课、对音乐教学状况的评价等方面情况。本文笔者借助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阐明"清"、"调"、"补"是灵动有效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应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确立“教、学、做、训、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动手操作、实践训练、考核评价揉合为一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英语语言学课程是通过讲解现代语言学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语言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学目的。而"鱼"、"渔"、"欲"兼得的语言教学原则,以语言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语言学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对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形成了全新的语言学教学模式,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就,这有助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与“学”、“研”、“教”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会带来教学理念的变革。以学生探究式学习和研究为中心,以网络资料库、电子期刊与网络互动式学习平台的利用为手段,探索学生"学"、"研"、"教"三位一体的教学发展模式对于建立现代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表“来、到达(处所)”义“各(格)”、“至”、“到”的考察,认为商周口语中,“至”已占绝对优势,至于金文“各”用例较多,显然是由于金文典雅庄重的风格所致。“到”是“至”的分化字,《诗经》中虽已出现,但用例罕见。传世文献中,“到”和“至”的竞争历时很长,但在秦汉口语性很强的出土文献中,“到”的优势已然显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新近搜集史料,从目的论视角重寻严复“信、达、雅”之“本意”.“信、达、雅”与“目的论”存在许多契合点.“达”即“达旨”是翻译之目的,是严复三字标准的核心概念,类似于目的法则,是最高准则.“信”,并非全信于原著,而是取信于读者,与忠实法则类似.“雅”即可读性,类似于连贯法则,是服务于“达”的;“信”从属于“雅”.而“信”和“雅”均为译者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某种特殊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9.
注重师德和师德培养是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身体力行的重要的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就他的爱国爱民,献身精神,求真求实,创造开拓和好学品格等方面,阐述了他的师德观,以期联系当前实际,开展向陶先生学习。  相似文献   

10.
何春芬 《考试周刊》2011,(51):84-85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在教学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巧练,总结了学习数学三部曲:加强"说话"训练,夯实理论基础,形成技能技巧,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重视"看、想、说、画"训练,认真审题,说清思路,寻求数量关系;注重一题多想、多变、多解训练的"多变"综合训练,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熟练掌握近体诗的分析方法,是提高本科生对近体诗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分析法以及杨载的“起、承、转、合”法与金圣叹的“前解后解法”。  相似文献   

12.
“祁连”一词,经师们错误地解释为匈奴语,后代遂以讹传讹。实际上,它是一个地道的汉语词,是“天”或“乾”的古老的缓读分音形式。“天、乾”二字在上古西北方言中音同义通,说明它们具有作为“嵌词”所从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资格。从“嵌词”和其所自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语音模式及其二者之间的语音关系分析,“祁连”等形式是“天/乾”的缓读分音形式,这从域外借音中也可以找到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3.
翟亮 《生活教育》2014,(21):72-73
本文从当代高中生诗歌解读乏力的归因探究入手,分析了"高远"出境、"静独"生情在诗歌抒情阐发中的独特价值。在诗歌创作的内在肌理中,探究了"高远"出境与"静独"生情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发掘诗歌抒情中的"客居意蕴"与"高、远、静、独"内在生成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丁玲的个性气质 ,可以归结为“辣”、“倔”、“蛮”三个字。她火辣、热情 ;她倔强、执着、乐观洒脱、刚毅勇悍、好胜任性 ;她又具有“霸蛮”的精神 ,吃得苦 ,耐得劳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些个性气质既有父母的遗传基因 ,同时又是湖湘文化孕育的结果 ,是一系列环境因素造成的 ,是丁玲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当下“课程思政”学习中“知、情、意、行”严重脱节的问题,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提出“具身”式“课程思政”概念,强调“身体”亲历参与在“课程思政”学习中的回归,涉及知识、感受、动机及行为“四维”系统。基于“具身”式“课程思政”学习的内涵,论证“具身”教学对学生“知、情、意、行”改变的重要价值,重构“四维”和谐统一的实现路径“。知”是基础,汲取“知技价值”认知“;情”是核心,点燃“知技报国”之情“;意”是动力,砥砺“知技报国”之志“;行”是落脚点,力“知技报国”之行。四者和谐统一,形成螺旋上升轨迹,从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了”、“着”、“过”的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界及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了"、"着"、"过"的相关问题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主要分为现代汉语本体研究、汉外对比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同时指出这些研究所反映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文化在印尼的发展,汉语普通话发展得很快。以汉语"吗"与印尼语"Kah、Apa、Apakah"为例,二者在语法结构方面有密切关系。汉语语法"吗"的"疑问句"结构跟印尼语语法的疑问法基本相同,在用法上有区别。  相似文献   

18.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及"教、学、评"一体化、真实性评价、主题(项目)学习理论,结合高考命题与课程标准关于学科内容和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致性分析,建构化学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课程实践模型,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内容提出主题式单元整合课程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9.
"教、学、评"一致性和"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课程实施中,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在情境问题解决中教学,着力研究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难题。  相似文献   

20.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突出了词学主体性意识,他通过“词心”——“词境”以强调创作主体性;“缔构”——“俱化”以强调欣赏主体性;“重、拙、大”以强调批评主体性,使其词学和词论具有鲜明的特色,初步形成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词学主体性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总结,又是对中国现代文论的启迪,具有了承上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