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过程与方法目标:1.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2.理解古诗的内容,能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意境。3.品赏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4.在充分领悟意境的前提下,将古诗改写成散文。二、教学重点领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三、教学难点将古诗改写成散文。四、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在我们刚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妈妈就一字一句地教我们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那琅琅上口的节奏,那抑扬顿挫的韵律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上学了,我们听过、读过、学过的诗  相似文献   

3.
李莎 《湖南教育》2013,(1):28-31
教学目标:1.自主读懂诗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2.对诗歌意象("酒")的理解;正确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更""尽"把握诗人的心境。一、解读诗题,了解作者(课前板书古诗,"浥"字暂不写)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送别诗?(生背诵《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有时候,离别是一种"千帆皆不是,唯有孟浩然"的无限惆怅,有时候又是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固执""牢骚""竭尽全力"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认识并感受两种不同评价方式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的爱。  相似文献   

5.
薛晶 《儿童音乐》2007,(12):77-79
教学目标:1.通过《读唐诗》的欣赏,了解歌中唱到的古诗,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歌曲的意境。2.通过活动复习学过的古诗歌曲,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3.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为故事朗诵配乐,让音乐与古诗的意境融为一体,增加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古诗教学应追求多样化实施策略,而基于"妙语童趣"的古诗课堂的构建就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从"妙之吟与诵""诗语编春秋""诗泽润童心""诗情绘雅趣"等方面来展开趣味性教学,在"妙语童趣"中达成寓教于乐的古诗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聚焦并抓住关键字词鉴赏古诗,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句的精细理解,从而为其把握诗人情感及古诗主题铺路。以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聚焦诗中的"依""尽""上"三字,以使学生借助想象理解诗意,走进意境,体悟哲思。  相似文献   

8.
许美琴 《儿童音乐》2011,(12):74-76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新唱》——《读唐诗》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读唐诗》,增进学生对我国古诗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2、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能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的意境。3、通过拓展活动创编古诗新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音乐创造能力。教学重点:通过《读唐诗》这首歌曲激发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重点文言词语。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8单元《古诗二首》(二)中第一首古诗。教学目标1援学会"独""暗"两个生字,认读三个字(其中"数"、"为"是多音字)。书写正确、工整、规范。能写出自己喜欢的诗句。2援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大致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本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0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重点理解"可恶""蚜虫""盼望""治病""惊奇""碧绿碧绿""雪白雪白"等词。(2)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对于古诗要具备初步的鉴赏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的时候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文章从"知人论世,走进诗人""重视诵读,加深理解""涵泳情境,感知内涵""质疑拓展,加强反馈"等四个方面展开探析,力求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鉴赏古诗的技巧。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古诗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意境。【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文本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第4课。【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枫、于"4个生字,会写"于、枫"等生字。重点理解"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背诵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秋色;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一、读题解题,导入新课1.知诗人。师:谁能通过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诗歌《山行》的作者?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明快简洁的文风,学习运用演绎推理、假设论证说理的方法. 2.理解王安石批驳"致怨"之名所展现的改革家不计得失、一往无前的情怀,感悟宋代文人"心怀天下""和而不同"的君子风范. [课前准备] 1.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利用导学案,疏通文意,积累"某""蒙""见"等书信用语. 2.阅读司马光《与王...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本五上P99例8,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教学目标】:1.探索并理解求商的近似值的不同方法;2.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求出商的近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2.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同一个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难点:正确判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情况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9.
[目标预设]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含义,读懂古诗意思。2.体会古诗的意境,有感情地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能背诵。3.感悟诗中蕴含的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使学生对母爱心存感恩。[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相似文献   

20.
白凯 《成才之路》2014,(14):9-9
古诗诗句凝练、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性。对古诗的理解就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与其相碰撞。情感的引导主要有:背景讲述中积淀情感,"唱""画"中激发情感,贴近生活体会情感,演绎诗作碰撞情感,用古诗中蕴含的高尚情感引领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