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8月25~27日,由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本次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六十多位学者围绕论题展开了全面讨论。一、比较文学教学与中国语言文学及其诸二级学科1997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被归属为中国语言文学类二级学科,取代原"外国文学",这一课  相似文献   

2.
"宏观比较文学"指的是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是各民族文学特性、各区域文学的形成及其特性、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差异性与相通性的研究,是一门描述和揭示各民族文学、世界文学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应以"宏观比较文学"对本科生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加以改革,将以学科原理及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微观比较文学",置换为以世界文学宏观比较论为主要内容的"宏观比较文学",把"微观比较文学"划归为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把"宏观比较文学"确定为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解决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的繁琐化、比较文学与西方文论等其他课程的重叠交叉化、研究生与本科生课程的无层次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分裂化、东方文学缺失造成东西方文学的失衡化等困扰已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自1995年成立以来,有效促进了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教学研究会成立以来的四届年会,不断健全和完善了研究会的组织机构,壮大了研究队伍,推动了比较文学的教材建设,实现了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良好互动,日益丰富着比较文学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近30年来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已经移至中国。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做了一系列新探索与新表述,提出了阐发法、原典实证法、三重证据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影响研究"与"传播研究"剥离,将"平行研究"优化为"平行贯通"研究,并在"译介学"与"翻译文学"、"世界文学学"与"宏观比较文学"、"形态学"与"变异学"等若干分支学科中做了新的建构与开拓。中国比较文学以其开阔的胸襟与宏大的视野,超越了法国学派、美国学派那样的学派局限,以东西方文化融合,文化视阈与文学研究融合,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融合的方式,形成了"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与特色,也使世界比较文学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世界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一样面临重新建构的问题。针对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规范与理论体系的主要争论,探讨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比较文学“失范”问题与二次危机论。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应当超越20世纪中期的“菲勒斯一西方中心”的理论模式,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代表新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也将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新理论由学科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4个部分构成,重点讨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涵,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6.
1999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了全国的学科点,将"世界文学"学科点与"比较文学"学科点合并,组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的学科点,使之成为中国语言文学八个二级学科点之一,并规定全国师范院校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课程取代原来的"世界文学"或"外国文学"旧课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和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比较文学在中国得到蓬勃发展。1981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接下来有些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并招收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1997年,国家教育部在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合并,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名义归为中国语言文学内的二级学科,在本科专业目录中,也明确规定比较文学为中文系主要课程之一。此后,中国比较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些学校增列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硕士点、博士点,全国大部分学校在本科生中开设了比较文学的课程。  相似文献   

8.
杨慧娟 《天中学刊》2012,27(5):71-74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比较文学从复兴走向繁荣,这其中离不开乐黛云等先驱者披荆斩棘的探索与奋斗。与王国维境界说相呼应,乐黛云的比较文学之路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期和2000年至今的成熟期。乐黛云的比较文学之路既是她个人学术研究的求索历程,也折射出中国比较文学30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教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的命脉,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比较文学界同仁的共识:比较文学学科史的第一页是由比较文学教学写的;绝大多数比较文学学者都是教师;有影响的比较文学著作也多是比较文学教材。因此,本文对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的模式、功能、地位与前景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生存方式、价值与前途命运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核心是应对"危机论",但中国比较文学应对的"危机论"是一种"伪危机论",没有实在的价值和意义,它是脱离中国实际的舶来品.由于中国比较文学缺乏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悬置"危机",回归本土文学.  相似文献   

11.
《比较文学研究》是第一部完整论述中国比较文学一百年发展历程的学术史专著,极具开拓性和创新性,对比较文学研究本身和学术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必将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窦海鹰 《集宁师专学报》2005,27(3):14-16,19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中国文学研究的四大学科之一。比较文学学科的目的是在世界文化与文学发展的新的语境中研究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探讨中国文学在这一动态发展的语境中对末来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所能作出的贡献。本文就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季羡林以中国考据学、德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和其他学术研究为基础,从比较文学思想的形成到影响研究的实践,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倡导到立足于东方文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化研究,从比较文学研究到比较文化研究,在近60年的理论探索与学术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学术思想体系。季羡林堪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泰斗。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发了季羡林为复兴中国比较文学,指导该学科的发展,关心学术队伍的成长所作的贡献,并论述了季老的比较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比较文学发轫于20世纪初,王国维,鲁迅,茅盾的研究,已带有比较的性质,二三十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在中国正式形成,50至70年代,大陆的比较文学-度外于沉寂的状态,但港,台地区较为活跃,多有创获,进入新时期以来,比较文学研究复兴,在学科理论,文本解读,以及学科发展史诸领域全面发展,视野开阔,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6.
乐铄 《语文知识》2009,(3):26-29
最近20年中国大陆教科书中新出现的五六种比较文学类型如“阐发研究”、“接受研究”、“历史类型学研究”、“跨学科文学研究”等,有些其实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或比较文学的某种别称,有些则由于其无论研究对象还是方法体系皆不出影响研究或平行研究范畴,实际是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这比较文学两大基本类型的子类型或亚类型。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与子类型都是在研究实践中产生的,子类型是基本类型研究路径、程序的延伸、细化与拓展。随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发展,在无论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中,都可能诞生新的子类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详实的资料,介绍了从19世纪末到当代,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的现状,并指出中国比较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比较文学发轫于20世纪初,王国维,鲁迅,茅盾的研究,已带有比较的性质,1920-1930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在中国正式形成,1950-1970年代,大祟的比较文学一度处于沉寂的状态,但港,台地区较为活跃,多有创获,进入新时期以来,比较文学研究复兴,在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史,学科理论建构诸领域全面发展,成果丰硕,展望新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切实的途径是展开异质文化语境下多元文学研究的透视与对话,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走向中外文学的双向阐释与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理论引进中国后,对中国本土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中国比较文学》中以女性主义为视角的相关文献,对比较文学中的女性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女性主义理论在比较文学中的发展是相对单一的,缺少中国特有话语的。  相似文献   

20.
地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比较文学教学应当结合师范院校培养"师范性"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主动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比较文学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