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弄清《淮南子》的文道关系,对《淮南子》之“道”作“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阐释。就形而上来说,《淮南子》之“道”是本体之道,《淮南子》称之为“一”;就形而下来说,是指具体的自然、社会中万物特殊的规律、法则。同时,《淮南子》也认为文艺是人的精神情感的表达,而人之“情”来源于人之“性”,“性”又本于“道”。这样就圆通地阐释了文道的关系,在本体论的视域中,赋予文艺以形而上的依据。把文、情、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次尝试性地进行儒道文艺观的融合,对后世的文艺思想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论思想在《淮南子》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本体论、宇宙论还是养生论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然而,其道论也可以从道之体、道之用以及道之体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道之体来看,其作为宇宙之本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性质;从其形而下之“用”来看,则是“无为”;从道之体用关系来看,《淮南子》中的“无为”与“道”之内涵互为表里,并且使“道”体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万物莫不尊道而重德”的价值主张,进一步提出了“体道抱德”的养生观念.《淮南子》将养生与修仙得道有机地结合,在炼食丹药的过程中,偶然发明了豆腐,从此豆腐文化誉满天下.在营养饮食方面《淮南子》中强调“食者民之本也”,主张均衡营养,适时养生.《淮南子》养生术对现代养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淮南方言与其农耕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农耕文化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一个元素,可以从多角度加以研究。淮南方言中有关土地及其整理、生产管理及收获等农业生产词语,充分体现出淮南农耕文化中的和谐、精致、交融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以汉赋化的言说方式来描述道,是由道的特点和汉赋的本身素质决定的。道不可由"小言"也就是概念化的逻辑分析来言说。而汉赋是一种特别的语言艺术,能够将诗与思,虚与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和道的显现条件十分符合。《淮南子》运用汉赋化言道方式是道美学化的标志之一,而美学化的道则开启了其美学体系的终极视界。  相似文献   

6.
淮南市的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农业以种粮为主,经济结构极其单一,而依托合肥经济圈,优化淮南经济结构以使淮南持续发展,既是机遇,也是必然。为此,以淮南在经济圈中的功能和自身特点为依据,构建以煤炭采掘、选煤、洗煤、电力、煤机为一体的新型工业结构,发展新型农业和城市边缘蔬菜基地,建立沿舜耕山脉的新型林业和以煤炭、电力生产伴生物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淮南优化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思想研究和文献研究长期以来在《淮南子》的研究中占据着主体地位,而这部煌煌散文巨著的文学性研究却始终不尽人意,今仅以《淮南子》开篇《原道训》为例进行探究。《淮南子.原道训》作为《淮南子》二十一篇中的代表,不仅在哲学领域深入论述了"道"的本质、"道"生成万物和万物发展的总规律,而且以其篇中多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的举用,铺张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方式的追求,成为《淮南子》诸篇中一颗文采斐然的明珠。  相似文献   

8.
淮南市的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农业以种粮为主,经济结构及其单一,而依托合肥经济圈,优化淮南经济结构以使淮南持续发展,即是机遇,也是必然.为此,以淮南在经济圈中的功能和自身特点为依据,构建以煤炭采掘、选 煤、洗煤、电力、煤机为一体的新型工业结构,发展新型农业和城市边缘蔬菜基地,建立沿舜耕山脉的新型林业和以煤炭、电力生产伴生物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淮南优化优化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一书的古今取向比较复杂.从坚持道家自然主义道论思想出发,《淮南子》在其具有总论性质的篇章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崇元古倾向,故而其文艺思想也体现出与道家文论思想相一致的一面.但是在具体论述“事”“物”的过程中,《淮南子》又抛弃了论述“道”“术”时的古今取向,推崇圣代、主张乘时应变,从而对儒家思想及其注重教化、重质尚实的文艺理论进行了肯定和实际践行.而《淮南子》“通古今之事”而求治的编撰思想与目的,则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它在古今观念及文论思想上的这种矛盾.由此,其古今取向更能反映出《淮南子》对先秦诸家尤其是儒道两家文艺思想的综合性吸收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招募宾客集体创作的一部著作。《淮南子》内容极为丰富,体系庞大,包含哲学、政治、天文、地理、文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成书于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写成于武帝即位之初,也就是在中国思想大一统前夕,思想界相对自由的时期。因此,透过《淮南子》,可以相对更为真实的认识当时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更为真切的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和当时的法律思想,全书以"道"为统,力图融合各家学说之长。文章着重于挖掘《淮南子》一书在法律、治国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自我观与自他观 ——“中国哲学”言说方式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是B"这种语言结构呈现出来的是宾词B,据此,本文指出"中国哲学"的"中A是西B"这种言说方式潜藏着严峻问题,它是自他观我(以西解中).如果没有自我观我(自我解释)作为基础,自他观我不但不能理解古典义理学,不能维护本有文化自性,而且不能帮助引进西方文化.回顾佛学东渐初期与其在中国确立后所采取的言说方式,本文认为,对本有文化与外来文化都应该首先分别进行自我解释,然后才可以用一者解释另一者.  相似文献   

12.
五代十国之际,冯道历五朝事十一主,传统史家以“忠臣不效二主”和“华夷之辨”为圭臬,忽视其时代特征,斥责冯道“私德圆满”、“大节缺失”,这一评价有失客观公允。  相似文献   

13.
《中庸》是一部蕴含丰富生命哲学思想的儒家古典著作。开宗明义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话从天、命、性、道、教之间的关系谈起,既从本体论的层面探讨了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也从实践观的角度阐明了生命如何实现的问题。其中,“率性之谓道”承接“天命之谓性”和“修道之谓教”,蕴含顺应自然天性、激发主观能动性、展现自由本性等生命哲学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十分深刻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4.
前贤时人对《原道》篇所言之"道"的众说纷纭,不惟字句理解上的差异,亦忽略了"道"在此篇中涵义的丰富性。刘勰在推原"文"之起源的同时,亦在推原"道"的发展。《原道》篇的深层意图在于言"文"而非言"道"。"道"的发展是通过"文"的发展来展示的。《原道》开篇所言之"道"是宇宙生成的终极之道,中间部分所言之"道"是道家之道,最后所言之"道"是儒家之道。刘勰通过"道"的丰富涵义的内在转换,意欲为"文"的起源找到终极,从而通过强调与神化儒家经典来纠正时人对文章形式过分追求的文风。  相似文献   

15.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德"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道"是整个生命系统之大体,"德"乃从属于"道",分化于"道",并实现对"道"的引渡,"德"与"道"息息相关,"德"本身回归于"道",是生命整体的具体表现,万物只有尊"道"贵"德",如此"德"方能长生久安,"道"源远流长,生命源泉不断。  相似文献   

16.
李铁荣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1):78-81,124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刘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一人类之文(《周易》之文)一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一《周易》之“道”一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刘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始,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在对中唐诗坛背景进行多方考察之后,将文学史上历来并称的"郊寒岛瘦"划归两个集团,从他们对现实的不同态度,指出孟郊诗歌的特点在于"写实"和"敢骂",肯定其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贾岛诗歌则多写"人生的半面",以逃避现实来获得心灵的休憩,并成为唐以后各时代之末世的共同倾向.这种辨析体现出闻一多一贯特有的历史文化综合研究的宏见卓识,具有现代学术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陈白沙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一自身合目的性的至上存在,修道成圣是他教育理念的核心追求.然而,这种至上的道却又是无法言说描状的,圣贤的典籍也无益于道的修证.白沙认为“道”在心中,教育的任务不在于言说描状道,而是设置环境从而形成一特定心境,让心中固有的道自然活泼地呈现,这丰富了语言与教育关系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道家的"道"既是"无",也是"有":"无"就其体言,谓体虚不实;"有"就其"在"言,谓确有"道""在"。但"道"或"无"作为一形而上的"存在",恰恰"在"于并且仅"在"于形而下的有形有名的物象之中。故"道"之"体"乃"无体之体",其"体"之显恰在于使万物通过"无"而成体;"道"之"用"乃"无用之用",其"用"之征亦在于使一切用成其为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