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英国现代作家。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交叉口上,其小说创作体现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征,对于东方文明的描绘是毛姆书中的亮点之一。在西方殖民者统治下,东方民众生活表面上似乎生活在西方人的阴影之下。但是,那些在西方文化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西方人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东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渗透之后所导致的结果有两种:一是被东方文明所异化,另一种是借助东方文明以寻求精神解脱。毛姆小说中所呈现的东方文明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有关中国的两部畅销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人的状况》中,中国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中国形象的两极差异并非认知水平所致,它们隐含着共同的西方殖民视角,是西方利用中国形象服务于殖民话语,论证西方文明统治东方文明的合法性而有意识确立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3.
战后东方国家整体崛起,是20世纪世界最有影响的重大事情,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发展观与发展模式。它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与思想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不仅影响现在,也影响未来,使人类社会的前景充满光明。东方国家重新崛起绝不是简单的历史轮回。长期被认为"停滞"与"专制"的地区发生有史以来历史性巨变,使世界进入了由各国共同创造文明的崭新时代,彻底打破了西方人认为的东方历史循环论与直线发展论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4.
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文明的的主导思想,是东方综合的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西方文化是以分析思维为基础的,现在已经呈现出强弩之末之势,走向衰竭了.挽救的办法就是,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在西方文化已经达到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把人类文化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自早期到罗马时代一直对周边的国家、民族产生强烈的影响,希腊也不例外.在公元前750-前650年间出现了所谓的东方化时代,这一时期的东方各种文明对希腊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有着横跨欧亚大陆的辽阔疆域,又有着一部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所以,俄罗斯的民族精神是东西方两种因素相互角力形成的,其中西方特色占有绝对地位,但东方特色也不容抹杀。文章着重谈论了俄罗斯民族精神中的东方特色及其对俄罗斯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东方主义领域,欧洲处于世界的中心,代表着文明、进步和理性,而真正的东方代表着野蛮、落后和感性,处于沉默、被边缘化和被叙述的地位,不具备与西方对话的主体性和话语权.而庞德诗学理论的建构得益于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其巅峰之作<诗章>处处蕴含着中国文化元素,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中国风景".本文拟以庞德诗学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与汉字结构在庞德诗学建构中的影像,以此质疑、颠覆东方主义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8.
受到欧洲,特别是英国"东方叙事"的影响,美国文坛自19世纪初也开始出现类似体裁和风格的纯文学创作。19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开始逐步摆脱欧洲传统束缚,彰显自身创作个性。如擅长运用超自然因素渲染气氛的作家霍桑,在《红字》、《福谷传奇》及《玉石雕像》等作品中,就曾使用"东方公主""东方特征"等字眼来表现多情善良的女主人公们所具有的神秘性感之美。虽然霍桑所指涉的东方从地理概念上讲意义并不很清晰,但从他留下来的写作札记中,我们可以推测霍桑对东方(中国)并不十分陌生。因而,想象中的东方(中国)成为霍桑作品"他者"形象的理据。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消失的地平线>,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香格里拉.文章拟从乌托邦思想和东方主义角度分析<消失的地平线>,作者希尔顿将西方文明融入到中国的香格里拉,并且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充满了民族优越感,其实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只是西方社会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10.
东方主义,是西方有关东方的观点,是西方发展出的一种解释、描述、建构有关东方的思想。其在叙述上缺乏清晰的思考、客观的标准、以及基本的谦逊、容忍与节制。因此,在这样的一种视角之下,比较法研究的开展,无论是对于西方来说,还是对于东方而言,无不意味着一种极端盲目却永不自醒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殷商人的文字创造不会是无中生有,事实上,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已发现有多种刻画符号;稍后的柳湾遗址,彩绘符号达50多个,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古文字在古代文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比较中西方文明进程,中国古代德性文明与生态文明有天然的相通性,西方古代理性文明易于通往资本文明。未来文明发展应该是一条中西文明间互相取长补短的新的文明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戏剧是希腊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希腊文明走向成熟和理智的体现。它对后来西方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7世纪西方歌剧的产生,以及19世纪瓦格纳的歌剧改革都受到了古希腊戏剧的影响。文章将从对古希腊戏剧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以及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角度,来分析其对后来西方歌剧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文明研究的角度出发,否定了西方历史学界长期流传着的一种观点:世界文明起源的标志是城邦(Polis)。通过分析介绍仰韶文化群和景阳岗古城,认为从世界文明史的意义上来理解《苏州城墙》一书,发现中国古代江南城邦的历史功不可没。再更进一步而言,点明《苏州城墙》对于世界文明中的国家起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代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近四千年的独立发展历程中,它曾经创造出了灿烂而又独特的文化。我国对其研究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在近十年间,随着埃及学在中国的兴起,我国学者在古埃及的语言文字、年代学与历史分期学以及古埃及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古埃及的文物考古等方面发表了一批论文和专著,促进了埃及学在我国的深入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6.
艾略特的《荒原》揭示了主体在自身的分裂中构成自身 ,在他者话语的延展中呈现自身的过程 ,并形成了一个更有历史意义的多元主体的对话。而这与诗人的“非个性化”理论所强调的传统意识完全吻合。诗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远古神话与现实故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相交融 ,让读者从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看到西方现代文明的荒原的现状、诗人拯救荒原的祈求以及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辽西地域处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三省交界处,是北方游牧区、东北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r-地带,也是东北文化区面向中原文化区的前沿。辽西地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多民族聚居、融合的重要场域。朝阳为三燕古都,宁城为辽代中京,承德为清代陪都,都体现了区位的重要性。这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农牧交互转换。辽西地域多元文化因素荟萃,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诗书之路辽西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民族一文化廊道,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生态环境变迁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标本,对于辽西地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当前国学热的现象,回顾了国学提出的背景;指出应该正确认识国学:国学不是汉学,国学不一定是书,国学并不全是精华,国学是动态的,国学同世界文化并不矛盾而是互补的;并建议学一点国学。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20.
在两河流域的古代历史上,苏美尔文明是人类文化遗产中重要的部分.其王权的形成在一些神话传说中有所提及,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王权形成的真正内容.事实上,其王权的形成还受民族和地域的特殊性影响,如神庙形态、城邦形态、传统观念等.正是由于苏美尔人的这种特殊地理条件和思维习惯,使他们不仅在两河流域南部创造出了古老的农业文明,而且也使其城邦形态更显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