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知识溢出是企业集群发展、提高创新能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驱动因素之一,但其过程仍是一个"黑箱"。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在高技术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的知识溢出过程中,知识的难度系数、自然溢出度、接收者的创新能力、溢出者和接收者的初始知识势差对组织知识存量和组织间知识势差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是,知识的难度系数、知识势差一定程度上阻碍知识溢出,而自然溢出度和接收者的原始创新能力则加速知识溢出。  相似文献   

2.
苏屹  林周周 《科研管理》2021,42(1):168-176
立足于区域边界的内外部视角,将创新活动的知识资源划分为自有知识和知识溢出两部分,利用2009—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OLS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自有知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OLS回归结果表明:自有知识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知识溢出的影响显著为负;自有知识的主效应大于知识溢出,且二者在影响区域创新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分位点的提高,自有知识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效应先升后降;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除在0.25分位点没有显著影响外,在其他分位点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自有知识与知识溢出的交互效应在区域创新产出不同分位点的影响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论情报吸收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海 《情报杂志》1996,15(4):19-20
讨论了用户情报吸收过程的意义和现状;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情报吸收过程就是用户对情报信息所含知识内涵的同化和异化过程的观点,并对布鲁克斯的情报与知识关系作了相应的修正。  相似文献   

4.
洪勇  李琪 《科学学研究》2018,36(5):857-867
本文以促进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效果为目标,从主体间多维交互的视角,选择“沈鼓-大工”产学研合作为案例样本,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基于SECI知识转移过程模型,探讨产研双方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交互形式及其作用机理。首先,从项目合作、技术中心、合作研究院等多种合作形式的演变过程介绍了“沈鼓-大工”合作历程;其次,基于案例信息的分析,发现在产研合作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利益交互、情感交互、任务交互、行为交互这四个维度的主体间交互,分析了四个维度的主体交互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体现形式;然后探究了这四个维度的主体交互在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发掘了不同交互维度在知识转移不同阶段发挥的多元化作用;最后,提出了基于主体间多维交互的产学研知识转移过程整合模型,并阐释了多维交互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5.
汪曲  杜紫嫣 《软科学》2012,26(8):87-92,117
实证检验了1995~2009年我国28个省区的人力资本、制度因素对知识溢出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省际溢出、国际贸易溢出、FDI溢出和ODI溢出都是影响地区TFP及其分解变量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对地区TFP及相关变量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双重作用,人力资本对技术溢出具有"同化器"作用,这些作用在不同制度环境下将呈现出显著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按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将全国31个省市分为五类,综合以往的文献资料并结合BP神经网络工作原理确定了6个影响和制约知识溢出因素的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知识溢出分析模型;经测算后,取精度较好的两组检验数据,对其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论为影响科技进步水平较高的地区与北京间知识溢出的最重要的因素为创新能力、信任水平;而对科技进步水平较低的地区,影响与北京间的知识溢出最重要的因素为结构相似性水平、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7.
汪冬华  雷曼  阮永平  汪辰 《预测》2012,31(4):46-52
本文按照上证综合指数的走势将2005年6月6日至2008年10月28日的整个样本区间划分为牛市和熊市两个样本子区间,采用样本子区间内的上证综合指数和中债总指数的对数收益率日数据,通过VAR(p)-BVGJR-GARCH(1,1)-BEKK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市态下中国股市和债市间溢出效应的异化现象。结果显示,在牛熊市中,我国股市债市间不存在均值溢出效应,但两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存在着显著差异。牛市时期,两市场间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但一个市场的条件方差对另一市场负冲击不存在非对称效应。而熊市时期,两市场间只存在股市对债市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且一个市场的条件方差对另一市场负冲击均存在非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8.
知识溢出是知识外部性的一种表现,它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但是,因知识溢出模糊、风险难测度的原因,限制了当前计量等方法在该领域下的深入应用,理应尝试换一种视角切入研究。文章在界定知识溢出风险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自变量,借鉴Cobb-Douglas模型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溢出风险表征函数,尝试验证并分析知识溢出风险极小值和稳定性存在的理论逻辑。结果表明:协同创新知识溢出风险极小值在联盟可控范围内存在,并随着核心主体知识创新能力与联盟溢出知识质量的提升而减小;风险达到极小值前提下,反弹的可能性与联盟内外环境变化剧烈程度呈现正相关性;此外,风险稳定性与组织间非正式沟通密度、组织结构合理度等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溢出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BVD子数据库Zephyr2006-2014年数据,统计OECD35个成员国企业海外并购数据,研究企业海外并购与母国技术进步问题,得出结论:母国技术进步源于本国人力资本存量、研发资金投入与企业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企业海外并购通过逆向研发资金溢出与逆向人力资本溢出方式带动母国技术进步,实证检验得出企业海外并购对母国技术进步影响显著,并发现母国人力资本存量与研发资金投入和企业海外并购之间存在"门槛关系",当企业海外并购数量和母国研发资金投入与人力资本存量跨越"门槛"后,母国对并购目标企业获得的先进技术存在"同化吸收"作用,反之,当其低于"门槛"要求时,母国对并购目标企业获得的先进技术存在"异化排斥"作用,因此,企业海外并购受到母国固有研发资金投入与人力资本存量影响,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区域创新网络内部的知识溢出效应,提出了知识溢出的市场调节机制,认为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市场将会对知识溢出进行调节,并达到一定的均衡状态,并且这种调节将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螺旋式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又对知识溢出、知识吸收这一循环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陈怡安 《科研管理》2016,37(6):168-176
基于中国199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利用门槛面板模型检验了金融发展水平与海归回流知识溢出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海归回流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的联系显著依赖于各省市金融发展水平,只有当金融发展水平越过一定门槛值之后,海归回流才会对回流国产生显著的技术进步正效应;当金融发展水平跨越第二个门槛值时,东、中、西部地区的海归回流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均为正,且东部地区的海归回流对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加速、跃升"正效应,但西部地区海归回流对该区的技术进步效应产生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本文认为受金融发展水平门槛限制,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省份还不能为释放更多的海归知识溢出效应提供必要的金融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12.
FDI技术溢出及其区域创新能力门槛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磊  黄凌云 《科研管理》2009,30(2):16-25
本文利用我国1985-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及其区域创新能力“门槛效应”。研究表明:FDI技术溢出在我国存在显著的创新能力“双门槛效应”;1987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省份已进入中等创新能力区域,FDI的流入对这些省份都存在显著的正溢出效应,但由于还未进入高创新能力区域,这些省份对溢出效应的吸收还不够充分。这为我国坚持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努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以充分发挥FDI对技术的促进作用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期刊聚类与SOOI分类体系的科学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  梁立明  刘则渊 《科学学研究》2012,30(9):1292-1300
应用基于期刊互引分析的聚类算法对Web of Science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领域八千余种期刊进行聚类分析,将期刊聚类结果与SOOI"专家"分类体系做对比分析,将二者结构的一致部分定义为"学科内核",其余部分则为"学科外围"。所有学科内核形成了科学结构之网的网上纽结,展示了科学知识的差异性和学科的多样性。学科外围则展现了学科的分化、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理论的渗透和方法的移植,以及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相互作用等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樊耘  汪应洛 《预测》2003,22(1):1-6,24
论文提出了基于知识经济的组织运作环境在理念上产生巨大变革的基本假设,并在深刻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了验证。研究指出知识经济对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出的最大挑战不仅在于运作平台所产生的变化,而且在于随着信息的充分化与通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组织管理理念所产生的深刻冲击,在于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即组织运作基本假设的本质性变化,包括:“从以‘经济人’假设为主到以‘智能人’假设为主的变化”;“需求结构尽管没有发生改变,但是主导需求及其需求强度却会发生逆转”;“从‘是与否’的决策为主到‘是与是’的决策为主”;“从货币价值尺度为主到知识价值尺度为主”;“从以生存为主到以发展为主”;“从以竞争为主到以合作为主”;“员工地位从雇员到成员”等等,进一步指出了,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建设具有生命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知识的价值具有长时间、多维度、广发散的特征,这就决定了知识的效应具有多元复合性,尤其是在无处不在的知识外溢过程中,知识的效应更呈现出前置、同步、后续等连续性特点。以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知识的外溢效应随着知识价值的实现而逐步减弱,转换为另外一种效应,以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关系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6.
We review the recent literature on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diffusion to shed new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s cross-country income distribution. Technology is viewed as non-rival knowledge in the sense that firms in more than one country can simultaneously use it. R&D investments generate often also a return outside the innovating firm itself; these knowledge externalities are called technology spillovers. We emphasize that technology is to some extent tacit,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often involves the face-to-face interaction of people. Our paper reviews the evidence on whether international trad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other cross-border activities are important for technology diffusion.  相似文献   

17.
吴波  杨菊萍 《科学学研究》2008,26(1):130-136
 区域龙头企业的知识溢出对本地中小企业成长的带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是目前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点问题。已有对作用机制的研究存在社会临近观和认知临近性两种观点。基于知识转移理论,我们认为二者的交互作用会对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具有更大的作用。基于浙江省三个区域产业集群中163家中小企业实地调查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本地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社会临近性和社会临近性对中小企业成长具有显著正的交互作用;而区域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带动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同时与龙头具有较高社会临近和认知临近的本地中小企业才能享受到显著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9-2005年省际工业面板数据,对外资企业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外资企业对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经济发达程度也对技术溢出产生正面影响:技术差距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当中外企业技术差距大于临界值时,技术溢出效应无法发生,而在技术差距小于临界值时,技术差距越大,溢出效果越显著;人均资本小的民营企业能从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中得到更多好处,原因在于这些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更能适应市场变化,通过与外资配套加快了技术的溢出;外资参与程度越高,技术溢出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Policy》2022,51(6):104529
When firms are heterogeneous, externalities within clusters can affect firms asymmetrically. These asymmetries at the firm level lead to a productivity effect at the cluster level that has been overlooked thus far. We develop a heterogeneous firm model where firms with different productivity levels decide how much to invest in market survival. With this model, we find a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high-productivity firms investing in market survival and low-productivity firms not investing in market survival. Cluster externalities alter the optimal market survival investment of firms, which in turn affects both cluster composition and cluster-level outcomes. By focusing on cluster productivity and assuming that cluster externalities take the form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we find that the effect on the cluster depends on the particular type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Using modelling outcomes and an extensive numerical simulation, we show that knowledge spillovers that reduce the cost of investment benefit investing, high-productivity firms and increase cluster productivity. By contrast, knowledge spillovers that imply that non-investing, low-productivity firms can free ride on the efforts of investing firms tend to reduce cluster productivity. We discuss ramifications for research on clusters and cluster policy,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industry and knowledge spillover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