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莫高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说明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相似文献   

2.
王军 《教学与管理》2012,(32):49-50
课文《莫高窟》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这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情感性为一体的教材文本。文章以规整和谐的结构、整饬优美的语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下册起,课文依照一定的主题组织单元。《莫高窟》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与《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共同构成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各地"。(一)关于莫高窟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莫高窟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介绍,说明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相似文献   

5.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方式。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训练,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呢?现将小语苏教版第九册《莫高窟》的教学谈谈本人的几点认识。一、依据教材运用迁移《莫高窟》一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二段是  相似文献   

6.
胡正仙 《小学生》2010,(4):58-59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析 《九色鹿》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这篇课文是一个民间故事,写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这个故事原出自《佛经》(佛说九色鹿经),并被绘于敦煌莫高窟的第257窟的西壁,是莫高窟中最完整的连环画式故事.  相似文献   

8.
袁玲 《中学教育》2007,(11):43-44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向我们展示了丝绸之路上这颗璀璨明珠的夺目光辉。学习时引领学生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  相似文献   

9.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课文生动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课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适当引导迁移,引导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写作的视角解读教材能够更敏感地关注文本的遣词造句、语言风格,能够更清晰地把握文本的谋篇布局、体裁样式,引导学生探索语言的特点,揣摩文字的妙处,品味语言的情感,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莫高窟》选自苏教版第九册,课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如果从写作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我会更多的从文章形式上的秘密着手。《莫高窟》  相似文献   

11.
鞠僖格 《广西教育》2013,(41):55-56
《莫高窟》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致、条理清晰,大量运用了四字词语和排比句,用词精妙、句式整齐,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执教《莫高窟》这篇课文时,笔者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以表达运用为重点,通过体验、熏陶、理解、感悟,将内容感悟与语言训练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敦煌石窟论稿》,贺世哲著,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收集了作者历年来从事敦煌石窟研究的主要文章共计20篇。主要包括有敦煌莫高窟石窟与禅观,敦煌莫高窟隋代石窟与双弘定慧,对莫高窟第285窟系列研究,对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涅槃经变研究,对莫高窟第254窟难陀出家图、第290窟佛传画、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等的研究,也有关于十六国北朝石窟千佛图像、三世佛与三佛造像、十方佛造像,以及莫高窟释迦、弥勒、阿弥陀的三佛造像等研究,另包括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等论文。书后附有“贺世哲论…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的"交融与创新:莫高窟创建1650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莫高窟举行。作者在这篇欢迎辞中阐述了敦煌文化的多元性、自发性和进取性;并着重强调了保护、研究、传承与弘扬敦煌文化的紧迫性、科技性、开放性和国际性。  相似文献   

14.
教材“整取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篇篇教材 ,是一个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只可整取 ,不得零打碎敲。问答组合教学为整取教材提供了条件。一、为什么要整取 ?一篇教材像一部机器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凭借 ,是教学大纲的物化形式。当前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 ,是由一篇篇文章汇集而成的文章选本。要最大限度发挥一篇篇教材的作用 ,就必须揭示教材构成的内在规律 ,把握教材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第一 ,课文的有“物”性有物性 ,是语文教材最基本的属性。教材作为载体是由一连串实实在在的物所构成的 ,如果言之无物 ,尽是些空话、大话、套话 ,就不成为载体 ,就无法给读者带来有…  相似文献   

15.
本书编辑出版旨在纪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周年及《课程·教材·教法》创刊30周年,勾勒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及教学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本书包括四卷:第一卷课程研究篇;第二卷教材研究篇;第三卷教学研究篇;第四卷各科教学实践篇。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积淀,蒙学教育、蒙学教材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史籀篇》、《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为代表的周秦教材,以《急就篇》为代表的汉代教材,相传相袭,发展至唐代,蒙学教材不断完善,基本趋于成熟。到了宋代,蒙学教育流行于民间,几乎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随之出现了一大批语文教科书的雏形——《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童训》、《十七史蒙求》、《训蒙诗》、《名物求蒙》等重要蒙学教材。到了明清,教材内容更趋完善,分科教材的出现,教授方法的规定,是这时蒙学教育、蒙学教材成熟的重要标志。探讨我国蒙学教材及其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其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我们今天普及中小学义务救育,编纂中小学教材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益增加的由游客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给莫高窟及我国其他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提出了新课题。2007年选取莫高窟景区典型垃圾桶,对废弃物进行实地抽样调查,了解莫高窟旅游废物数量和物理组分现状。根据莫高窟环保部门10年间垃圾清运数量,统计并得出莫高窟旅游固体废物与游客人数的相关关系,建立固体废物发展趋势预测模型。莫高窟气候干燥,降水量稀少,蒸发强烈,适于建造基于蒸发蒸腾盖层的准好氧卫生填埋场。从蒸发蒸腾盖层原理出发,论文提出了毛细屏障盖层的设计建议。通过室内击实试验,确定了莫高窟澄板土(粉土)的最大干密度为1.885g/cm3,最优含水率为12.2%;通过室内非饱和导水率试验结果 ,拟合出了澄板土含水率及非饱和导水率与吸力水头的关系,试验研究成果可供处理莫高窟固体废物的卫生填埋场底部衬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8.
《莫高窟》是苏教版五上一篇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作者以精妙严谨的结构、整饬准确的语言展现了莫高窟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风采,盛赞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基于文本所处的单元位置和自身的特点,教师紧扣"学生核心素养"的这一观念,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发掘出契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价值。提出要整体感知,在联系对比中探寻结构;明确写法,在统整对比中明晰思路;洞察异同,在统整对比中表达实践,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一、课例设计说明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7年级上册美术教材自学课程《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具有珍贵的艺术研究价值。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在教授中容易以讲授知识为主,让课堂显得枯燥,并且很多孩子一听到敦煌莫高窟就觉得它很复杂,太难了,如何以一种简单易懂、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呢?欣赏课是让学生表达感受和见解,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壁画的美并进行评述?我设计了3D漫游莫高窟,让学生感兴趣。以大家较熟知的飞天为欣赏对象,环节中通过学生表演飞天动作,感受飞天动态美。  相似文献   

20.
莫高窟 敦煌     
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渭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前秦符坚建元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蝗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外国旅游者对莫高窟的评价是:“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