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马歇尔使华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战后中国局势和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以杜鲁门总统特使的身份抵达中国,开始调处国共争端。整个调处期间,由马歇尔主持或参加的有正式记录可查的会议三百次,而马歇尔本人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所列举的数字更高达六百次。在这日复一日的建议和反建议的谈判中,马歇尔表现出耐心和顽强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于马歇尔的努力,国共签定了停战令、政协决议、整编协定和东北停战令,全面内战推迟了半年时间。但马歇尔的和平努力最后以失败告终,中国爆发了空前规模的内战,他也于1947年1月8日暗然赋归。 马歇尔使华,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国内外作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著作观点不同,立论各异,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马歇尔使华作了多方的探讨。但这些著作主要利用美国的官方材料,从美国对华政策的角度来观察问题,认为美国援蒋政策是导致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不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马歇尔使华与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徐山平马歇尔使华距今已有49年。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史学界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一当时对中国政局影响颇大的事件及它所代表的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美关系恶化.或者说中共公开遣责美国并与美国断绝正常交往,是始于马歇尔使华。因此研...  相似文献   

3.
由于国民党的惨败,美国政府于1948年底就决心从中国“脱身”。但当时美国上层及公众对政府的对华政策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加强援蒋,有的主张停止卷入。杜鲁门总统认为就对华政策进行公开辩论势所难免,故决定把“事实”公之于众,但国务卿马歇尔等却不同意公布政府历史文件。1949年1月21日,艾奇逊继马歇尔出任国务卿,恰好蒋介石于这天宣布“引退”。艾奇逊不胜感慨:“我刚好就职时,他就垮在我的头上”。2月7日,美  相似文献   

4.
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支持中国中央政府进行自相残杀的战争"。正是遵循这种基本方针,杜鲁门政府才坚持执行调解国共争端的政策。除了竭力促成停战协定之外,当全国性内战爆发后,杜鲁门政府立即对好战的国民党政府实施严厉的军火禁运。马歇尔将军和杜鲁门总统起初在国际政治问题上有些天真和理想主义,他们误以为国共政治争端可以通过政治谈判得到解决。固守"美国的基本原则"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课内外阅读的时候,常会遇到类似下列的语句(着重号为引者所加):(杜鲁门、马歇尔系统)在助蒋作战的开头,又曾演过一出美国出面调处国共两党争端的文明戏,……(《别了,司徒雷登》)  相似文献   

6.
二战之后,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其对华政策,以此来实现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但华盛顿方面调整的基点始终是支持亲美的国民党政府。由亍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加之中国内战形势的不断变化,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在中美两国交往的历史上压碾出一条明晰的辙痕来。深入分析这些,有助于加深认识美国在该时期的对华政策,从而把握战后初期中美两国外交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7.
杜鲁门主义的续篇——简评马歇尔计划的历史背景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歇尔计划亦称《欧洲复兴计划》。它是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提出,1948年4月国会批准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是在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下,美国称霸世界的经济扩张计划。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和重建遭到战争重创的欧洲经济。但实际上,它是杜鲁门主义的续篇,是杜鲁门主义的经济表现,真正目的在于以借复兴欧洲经济为名,利用西欧的经济困难,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进而夺取西  相似文献   

8.
“真理运动”是冷战初期杜鲁门政府提出的一项对外宣传政策,其目标主要是铁幕后国家的人民。该宣传政策旨在通过非战争手段,对抗苏联宣传攻势中对于美国的歪曲,将美国认定的“真理”传播到全世界。该政策是杜鲁门政府执政时期对外宣传政策的核心,是思想意识领域的“马歇尔计划”。  相似文献   

9.
战后在中国占有优势地位的外来势力是美国,美国对华的政策也就一直影响着中国政局的发展。作者试图从战后美苏的关系、美国政治等方面分析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944年10月,美国政府应蒋介石之请将史迪威召回.这一事件是美国对华政策与国民党政府立场分歧的反映,又是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产物,对战后中国的政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杜鲁门总统在任内对联邦政府雇员实行忠诚调查 ,在战后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忠诚调查是杜鲁门在冷战的大背景下 ,在共和党和行政部门内部保守派的巨大压力下而做出的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1958年,在岸信介内阁时期,由于日本政府推行反华政策,导致中日关系全面中断,并在历史上留下恶劣影响。本文拟对岸信介政府的对华政策加以剖析,以澄清历史真相,辨明历史是非。一岸信介内阁的对华政策在日本战后历届内阁中,以反华最烈著称。岸信介之所以推行反华政策,主要是由日本垄断资本的意向决定的。另外,复杂的国际形势也给日本对华政策以深刻影响。战后,美国给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较  相似文献   

13.
哈里·杜鲁门(1884—1972年)是美国民主党右翼政治活动家,1945年4月到1953年1月担任美国第三十三届总统。在他担任两届总统期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国际关系进行重新组合和十分动荡、紧张的年代,战后初期德、意、日法西斯崩溃,英、法、西欧各国受到削弱,美国充当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杜鲁门为了维护美国垄断资本的利益,对内压制人民,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和战争政策,叫嚷创立“美国世纪”。到五十年代初期,在侵朝战争失败、国内外舆论一片谴责声中,美国统治集团决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战时经济体制必需向和平时期体制转变.如何安置数百万复员士兵的就业、如何防止美国经济不在战后陷入另一次危机,成为新上台的杜鲁门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阐述杜鲁门政府上台时,美国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15.
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战后镇压中近东革命运动,反对苏联和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的第一个侵略性的扩张计划.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了一项声明,宣布要帮助希腊和土耳其反动政府,对抗"共产主义威胁"和"防止苏联侵略",并为此要求国会拨款4  相似文献   

16.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绩.但就是赫尔利在华的15个月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日益失去灵活性和现实性.他不仅与驻华的外交官们发生冲突,而且使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从军事上的“援蒋联共”转向政治上的“扶蒋抑共”,又从“联合政府”构想下的“扶蒋压共”转向意识形态的“支蒋反共”.导致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转交的动因,既有赫尔利的个人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有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和自身利益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印度的援助,服从于其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开启了战后美国援助印度的序幕。在冷战背景下,影响美国对印度援助的因素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陈旭 《华章》2007,(7):25
魏德迈来华是美国欲寻求新的对华政策的产物.目的是要急谋挽救国民党危局的办法,解决是否非要援蒋以及如何援蒋的问题.尽管魏德迈的最终调查报告是建议美国对国民党继续并扩大援助,但是由于战争的决定力量还是在国内,不是在国外.所以魏德迈的来华是不可能扭转中国政局的.  相似文献   

19.
战后初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核武器巨大威力的显现,促使杜鲁门政府形成了一种核垄断和国际控制原子能并行,但以核垄断为主的核政策。这一政策排斥与英国的核合作,但由于原材料对美国核计划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杜鲁门政府又不能完全中断这一合作,因此形成了一种与英国有限合作的政策。该政策的出台,造成了战后初期美英核关系的恶化。  相似文献   

20.
徐蚌会战伊始,宋美龄立即前往美国寻求紧急援助;宋美龄这次出访活动的主要策略是,重点对马歇尔国务卿进行私人公关,企图首先说服马歇尔,然后通过马歇尔打破中美外交僵局,为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争取即时的政治支持和进一步的军事援助,以便鼓舞国民党军斗志并稳定国统区民心。由于杜鲁门政府一致认识到国民党政府大势已去,且病入膏肓,因此不再愿意积极涉入中国内战事务,由此决定了蒋夫人再度访美的使命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