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远离科举之道和谋生所迫 ,王韬来到“西化”的上海 ,加上当时中国对西方科技的需求 ,为王韬接受西方科技提供了特定的环境。王韬醉心学习西方科技标志着王韬西学观开始形成。王韬南遁香港后 ,香港神奇的变化和发展 ,使王韬观其地之兴 ,知其政之善 ,西学观有了发展。王韬西极欧域亲历资本主义社会 ,考察英国议院法国政治 ,重返香港宣传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标志着王韬西学观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王韬西游欧洲诸国近三年,与西方的亲密接触让王韬感同身受地逐步融入到发达先进的西方场域中。在《漫游随录》中,王韬记录了出游泰西的所闻所感,归国后,王韬以创办报刊、开办西式书院开始了他的启蒙者历程。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王韬的改革诉求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王韬的特殊社会经历成就了王韬和王韬的思想。由于他在与西方的接触当中,看到了早期的民主社会,因此在文章中多次拿西方的社会作为参照物,希望中国也能按其方向发展,体现了先进的早期民主思想,也许他所说的"君民共治"和西方真正的民主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历史的前进,目标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相似文献   

4.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位以个人身份访问欧洲的知识分子,王韬在《漫游随录》中对英、法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让普通民众对相去万里的西方世界有了一个具象化的认知。但受到王韬本人政治立场、知识储量和时间距离等多方面影响,“隐含作者”在塑造异国形象和王韬个人形象时都与真实形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矛盾。这些矛盾中暗藏的不可靠叙述揭示了这一代知识分子努力摆脱思想桎梏、鼓励国民向西方学习、推动近代中国转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5.
王韬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面对中国近代的落后和西方列强的挑战,他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改变现状,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王韬批判了中国封建统治制度,要求效仿西方建立现代国家政治体制,着重从权力运作以及权力分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思考和探索,启迪了后来的维新变法思想。他的政治变革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中华神功的精彩渲染表现了王韬在受到西方文明冲击时且走且战的文化策略:在对外战争屡屡失败的现实面前,王韬想在精神领域留下一些可守的据点,以维系民族自尊自信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1867年-1870年王韬对西方的游历,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是极富意义的大事,这是中国文化知识精英第一次以自由身份对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等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促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经过这次游历王韬原有的儒家观念产生了动摇,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认同,并进一步提出了近代变革思想。  相似文献   

8.
王韬对西学的广泛认识与了解使他的文言小说克满了经受西方文化洗礼的浓重色彩.反映了一个游历海外、深谙西学的责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反思。在西学思想影响下,王韬的文言小说显然比以往的文言小说有所突破,西方的科学精神、经济观念、女权意识、民主平等的婚姻观念在王韬笔下都有所体现,为我国文言小说开拓了崭新的题材内容,也显示了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知识分子儒学观念的避步解体和向现代文明的艰难迈进。  相似文献   

9.
1862年之前的王韬,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其重民思想依然属于传统民本思想特别是明清之际民本思想的范畴。1862年之后,王韬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开始向近代转化,其重民思想具有了新的内涵。而从其重民观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在萌发时便具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王韬不可能比其同时代人走得更远。即使如此,其重民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史上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王韬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首倡"恃商为国本",主张学习西方,大力发 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真正揭开了批判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的序幕。兴利是王韬经济思想的中心议题,他主张通 过国佐工商的途径实现全面兴利,并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主张。他强调"利权归我",强 烈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考察王韬的经济思想的创生性,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对话与失衡——王国维境界理论生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的境界理论是在融合中西文论、美学以及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新理论,它的出现体现了文化间展开对话所具有的文化新因素的生成功能.但是,存在于王国维境界理论当中的这种中西文化对话并非平等,而是一种失衡了的对话,或者说王国维的境界理论更多地表现为西方美学思想的一种移植,是西方美学思想对中国境界理论的一种全面切换.其具体体现主要有两点:一,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从实质上来讲更多地来源于尼采的悲剧理论和叔本华的直观理论;二,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完全立足在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之上,是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一种具体运用与展开.  相似文献   

12.
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观念是利用中西两种诗学传统的思想资源建构起来的。他在建构自己的“自然”观时,面对的是中国传统和西方nature两种不同意义上的“自然”,这两种“自然”观并不具有对等性和同质性,西方浪漫主义时代的原始主义、有机主义、非理性主义等三种自然观构成了它的理论主体。而“自然”一词在中国古代诗学中负载的种种意义或遭受压抑,或被放逐到边缘的位置。因此我们与其把王国维笔下的“自然”看作两种诗学传统的融合,不如看作在特定历史语境的知识/权力关系中二者对符号意义的争夺。正是通过对现代中文里许多类似“自然”这样词汇的符号意义的占领,西方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权威地位才得以牢固地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与形而上学的歧途——王国维与常州词派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与常州词派在文学阐释上存在差异,常州词派继承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以"比兴寄托"为旨,力图通过重建诗歌与历史的关系来阐发作品的思想意义,他们的文学批评是政治性和道德性的。而王国维则站在西方近代美学非政治和非道德的立场上,依据诗歌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来阐发作品的思想意义。这两种阐释方式折射出中西两种不同的宇宙观。论文还同时揭示了王国维在走出中国古代诗学"阐释共同体",进入西方诗学"阐释共同体"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犹疑和矛盾,而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正是被王国维在理论上一度唾弃的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4.
临桂王氏家族自始祖王云飞迁桂,至王鹏运已历五世。王云飞以下其子王会、其孙王诚立二代因家贫等原因无力返乡参加科举考试,故未曾出仕,至王必达一代始以临桂县籍应试,一门科第鼎盛。其中王必达中举后,因军功以出仕,官至兵备道。王鹏运之父必达有诗集传世,其诗歌创作成就颇高,王必达的言传身教对王鹏运的人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胡应麟是明代晚期一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与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过从甚密,他的著作《诗薮》得到王世贞的肯定和赏识。胡应麟曾七次拜访王世贞并有很多书信往来,这种密切交往基于他们文学思想的相近。王世贞对《诗薮》的欣赏是一以贯之的,胡应麟在诸多方面受到王世贞的巨大影响,尤其是文学思想中的复古倾向、格调理论等。  相似文献   

16.
王韬是我国名的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人才思想以重经世功利、强调专门人才、推崇西学西才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王国维倡导的“游戏说”历来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游戏说”最初是由康德,席勒提出来的,20世纪初,王国维把这种学术观点译介到中国学术界。其译介“游戏说”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有助于中国艺从“工具论”,“载道论”束缚中解脱出来,首次从理论上确定了学自主性的地位,拉开了中西艺理论交流和对话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林纾的“口译者”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纾的“口译”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其实他们也是“林译”作品的重要参与,王寿晶,魏易,陈家麟,普宗巩等精通西,并有着一定的学修养,与林纾合作默契,为林纾能翻译出这些多优秀作品作出了重要贡献,还有其他一些“无名英雄”,我们也要肯定其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应有的地位,当然,他们对林译作品的失误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元杂剧的西方和东方学者刻板地运用西方悲剧涵义,怀疑或断定中国戏曲中没有悲剧的语境下,王国维提出的“而元(剧)则有悲剧在其中”的论断,富有中国个性,并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士禛论诗“独标神韵”,王维诗歌艺术境界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神韵”说的审美理想,因此成为王士禛心目中的“神韵”范本。王士禛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王维诗歌艺术做出更为透辟细致的阐释。标志着”神韵”说理论成熟的《唐贤三昧集》确立了王维诗歌作为“唐音”正宗的地位,也强化了王维诗歌在中国诗歌美学中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