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陈四年前通过招聘考入某报社成为正式摄影记者。单位为他配备了相当不错的器材,小陈的业务也进步很快,几年来在所供职的报纸上发了近千幅照片。但就在单位准备进一步重用他时,小陈却提出调离。单位在惋惜之余,同意了小陈的申请,但要求他将几年来在本报发表的照片底片留下。单位认为,小陈是为了完成单位的任务而拍摄这些照片  相似文献   

2.
早在19世纪50年代的同治年间,上海滩就有了照相馆,如"公泰"、"宜昌"、"苏三兴"等。20世纪初,照相业又有所发展,当时的照相馆称"画楼"、"影像铺"、"像馆"或"照相楼",绘画和摄影兼营互补。南京路一带成了上海照相业最发达的街区,耀华、宝记、兆芳、中华等照相馆相继设立。时人描述道:"金碧辉煌,楼台如画"。因为消费价格昂贵,这些照相馆的主要顾客大多为社会名流等社会富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1926年复刊后非常重视新闻图像的使用,但报馆缺乏专职摄影记者,只能寻求外援,而照相馆作为早期专业摄影机构,自然成为报馆的合作对象。由此,报馆获得新闻照片以飨读者,而照相馆也借此获得了免费广告的机会。从1926年到1937年,共有31家照相馆为新记《大公报》提供了234幅新闻照片,这些照相馆也成为报馆重要的新闻生产者。照相馆为新记《大公报》提供的新闻作品主要包括对政要人物、外交往来的影像报道,以及借影像宣传航空救国和倡导体育运动等。照相馆参与报馆的新闻生产,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双方共同愿景的构建和新闻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照相馆位于和平路251号。1933年,经理李耀庭将鼎章照相馆分号改名为中华照相馆。与此同时又在旧法租界24号路独资创办了中国照相馆。  相似文献   

5.
在我家老宅弄堂出口马路的斜对面有一家一开间门面的照相馆,以前叫吉利照相馆,我和姐姐弟弟出生后,母亲经常带我们去照相。听妈妈说,原来她很喜欢照相的,因为每次带我去照相我总是哭,一点也不吉利,慢慢地她也不愿光顾吉利照相馆了。  相似文献   

6.
早在19世纪50年代的同治年间,上海滩就有了照相馆,如"公泰"、"宜昌"、"苏三兴"等。20世纪初,照相业又有所发展,当时的照相馆称"画楼"、"影像铺"、"像馆"或"照相楼",绘画和摄影兼营互补。南京路一带成了上海照相业最发达的街区,耀华、宝记、兆芳、中华等照相馆相继设立。时人描述道:"金碧辉煌,楼台如画"。因为消费价格昂贵,这些照相馆的主要顾客大多为社会名流等社会富  相似文献   

7.
赵丽娜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33-I0034
为做永久性纪念,一对耄耋夫妻将唯一一张60年前的结婚照片送到照相馆冲印放大。可没想到取相那天,却被告知老照片丢失,无法冲印。二老一怒之下,将照相馆告上法庭。近日,鞍山铁西法院一审宣判,弄丢老照片的照相馆赔偿二老精神损失费5000元。  相似文献   

8.
陈哲 《北京档案》2023,(2):59-61
<正>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有一批珍贵的铁路照相贴册,它们拍摄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大多出自同生照相馆之手。同生照相馆是当时国内极为知名的照相馆,以精通人物肖像写真著称“,屡蒙公府及各部署招往摄制,故历任总统、总长、次长及名人各像无不网络尽致。”[1]目前所见大量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名人肖像很多都出自“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同生照相馆早年间是依靠一系列有影响的铁路工程摄影起家并声名鹊起的。  相似文献   

9.
搬家之后,我找出自己的结婚照底片,送到照相馆冲洗放大,又精心装裱,镶入铝合金镜框,挂在卧室里.新郎西装革履,新娘身披婚纱--这样的结婚照,俯拾即是,各家照相馆的橱窗里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0.
顾云德今年已经76岁了,他和他的大哥顾云明、二哥顾云兴,还有二姐顾秋琴都是上海滩老资格摄影师.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白俄商人在当年迈尔西爱路,今日的茂名南路淮海路开办了一家叫做乔奇的照相馆,顾家兄弟是它的伙计.到了1948年,顾家便盘下"乔奇"改称"乔士",以保留其"洋味".据说,旧上海由中国人开办的照相馆多集中在南京路,如广东人王炽开创办的王开照相馆;而在淮海路附近,则以外国人相馆居多,由此便有了旧上海中西两种流派的照相馆.顾家吸纳西洋人物影像用光与影调处理法,故而属于"海派".  相似文献   

11.
潮流新品     
1 3D打印照相馆全球第一家3D打印照相馆即将在日本开业只需3步就可拥有自己的3D"公仔"。扫描全身时顾客要保持相同姿势约15分钟,以便让扫描仪捕捉到足够数据。打印一个10厘米高、20克重的小型模型要约  相似文献   

12.
   《天津档案》2006,(2):43-43
成立、发展、改组 鼎章照相馆坐落于和平路24号。占地470.4平方米。建筑面积735.67平方米,成立迄今有近百年历史。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黄国华在今解放路开设恒昌照相馆,王子明任技师。光绪二十六年(1900)关闭。光绪二十七年(1901),王子明在估衣街归贾胡同开设鼎昌照相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迁至日租界旭街,即今和平路24号。王子明1909年病故后,由其子王祖宋接替。因年轻外行,不善经营,任意挥霍,导致业不抵债,于1911年停业。嗣后。由鼎昌照相馆职工王润泉找到财东郑良棠。  相似文献   

13.
在陕西省档案馆馆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张微微发黄但品相较好的的照片,它长18厘米,宽13厘米。这张照片是在抗战期间,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与西北富豪原大华纱厂老板石风翔之女石静宜结婚,在常宁宫度过蜜月,并在西安市民熟悉的东大街西安照相馆的前身——英华照相馆拍下他们的结婚照。  相似文献   

14.
在机关上班的小陈最近又郁闷了,找同学陪喝酒,喝着喝着就恨恨地嚷开了,说机关近来提拔了一批人,又没他。小陈从小记不住人长相,来家做客的叔叔们在他眼中都长得一个样,于是经常叫错,被他爹申斥数回。急了小陈就辩解说,这些叔叔们哪个也不缺鼻子少眼的,多难认啊。他爹大怒,要不是小陈跑得快,估计一顿打是免不了的。小时候不记得也就罢了,大了还认不得人就不是一顿打的事了。有一次,系统内一位地方领导来本部办事,小陈一看面善得很,上赶着热情招呼,天南海北地聊,  相似文献   

15.
爱德华·S·柯蒂斯(Edward S·Curtis1868年~1952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一个牧师。十几岁的时候,他自制了一个相机,开始了摄影生涯。1892年,柯蒂斯全家搬到华盛顿,此后,他又在西雅图和洛杉矶开设照相馆,成为一位成功的照相馆老板。他在洛杉矶的拉塞恩嘎大街和贝尔梯摩饭店拥有几家照相馆。尽管他的肖像摄影生意非常成功,而他最著名的作品却是关于北美印第安人的摄影报道。他进行实地考察,并逐个拍摄了在北美的100多个印第安部落的风土人情,创作了20卷《北美的印第安人》的宏篇巨著。商人以经商为业,同时关注并致力于…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初,《中国少年报》发行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1142万份,居全国报纸之首。而该报的"知心姐姐"栏目在全国小读者评选出的"我最喜欢的专栏"里,名列第一姜达雅记得那是1956或1957年,她二十七八岁。在《中国少年报》当编辑的她去南京出差,在照相馆照了一张标准像。照片上的她,辫子盘起来,微笑着。1960年,12岁的北京小学生卢勤也到照相馆照了平生第一张标准像。  相似文献   

17.
胡同口住的老王爱和我们年轻人凑一起,尤其是早晨散步,不是喊上大王就是叫上小陈。昨天早上我刚起来,就听老王在楼下喊大王,喊了一会儿,又喊小  相似文献   

18.
《小陈故事》是江西吉安人民广播电台2004年12月24日开办的一档晚间故事节目。每天22:00~23:00播出。  相似文献   

19.
心腹     
刘娜曾是“城花”,如花笑靥没日没夜地在照相馆橱窗里绽放,引得众多荷尔蒙旺盛的的色鬼们两眼发直。一干追求者中,王大雷无疑是“实力”最为出众的一位。  相似文献   

20.
五六十年代,照相机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还是生活中的奢侈品,人们想要留下自己的人生足迹,照相馆成了惟一能留下岁月记忆的地方。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机开始步入普通百姓之家,从机械到自动,从一次成像到数码影像,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论是家人团圆,还是朋友聚会,定格这些瞬间,易如反掌。今年初,笔者偶尔去了趟久违的照相馆,若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