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字之师     
紧张的阶段性考试结束了,短时间的期待之后,学生们拿到了试卷,那些考得不错的学生将欢乐与喜悦写满了小脸,恨不得马上飞奔回家向妈妈爸爸报喜。作为老师的我,也对学生们这次的考试成绩感到满意。一声“放学了”,学生们陆续走出教室。晓昊同学却拿着他的语文试卷,走到我跟前,指着一个字问我:“老师,我这个字怎么错了?”我一看,他的卷子上写着一个“哓”字,这个字对我来说真是太陌生了,我说:“你写错了吧,应该是日字旁。”他说:“不,我前面写了日字旁的了。”原来这道题要求学生写出四个形近字,而他写的是“侥、晓、哓、娆”四个字,“那你认识…  相似文献   

2.
"二"字考释     
写了《“一”字考释》后,意犹未减。加之,朋友们鼓励我继续写下去,于是我就写了这篇《“二”字考释》。“二”和“贰”、“弍”是同一个字,前面是小写,后面是大写。本文就“二”字作一番以形说义、以声求义、据文证义的探索,或许对训诂学有兴趣的同仁们有点启发。一、“二”字的本义、同义、引申义  相似文献   

3.
【教例简述】这是一节教师指导下的自读课。课的中心内容是:《明湖居听书》是怎样写声音的? 教学的主要步骤: 1、指导阅读自读提示,明确“直接描写”、“间接描写”、“通感”这三个学习重点。 2、结合学习重点反复阅读课文,勾画圈点批评。 3、师生一起找出全篇文章中写声音的词、句、段。 4、按直接写声、间接写声的学习重点将写声的材  相似文献   

4.
(学完“小主人公真情的付出”与“订户们真诚的回报”后,师生共同理解文末的句子: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师: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请拿出笔把你的理解写一写。(生练笔后交流)生1:多伟大的情谊!这是我读了这一课发出的第一声感慨。文中的“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对待送报这份微不足道的工作,由于“我”的认真负责,因此赢得了订户们丰厚的回报。师:“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句古话用在这儿太恰当了!生2:一个九岁的孩子,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通过忙碌地送报来为家里挣钱;没有自行车,他却一如既往地…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听觉艺术,无形无状,难于描写。唐代的音乐诗因音乐的繁荣而繁荣,诗人们在这个题材上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本初步总结出四种表现手法,即“以声拟声”、“以形写声”、“侧面烘托”、“曲中有人”。  相似文献   

6.
解题是数学的心脏。本文想就解题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解多写、多解一写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关于一题多解 用多种方法寻求一个题目的解答,老师们都是很重视的。“一题十解”、“一题九证”之声不绝于耳,似乎在暗中比赛,看谁能创“解(证)法多”之最。  相似文献   

7.
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我在家写作业,忽然听到里屋“砰”的一声,进去一看,手电筒躺在地上。我想一定是妈妈放偏了,滚了下来。我捡起来放在了柜子里。第二天,母亲突然问我:“你怎么把手电筒摔坏了?”我大吃了一惊,忙说:“不是我,我在那儿写作业,里屋‘砰’的一声……”母亲不耐烦了:“错了就错了,有什么不敢承认的?这么一点小事  相似文献   

8.
何洁 《现代教学》2013,(1):117-118
初中语文的教学要点,约定俗成为“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训练,近年来有向“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发展的趋势,教师们视品读文本、获得体悟、落实写作等为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于是将前两者“听、说”逐渐弱化,特别是“听”。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因声求气”,以文言文的读音、形式来解读文言文的内涵,是一剂教学良方,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9.
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作文题,让孩子们写一个自己最崇拜的领袖。大多数孩子写的是丘吉尔、罗斯福这样的名人,但是一个男孩却在他的作文本上写下这样的标题:卡尔兹——公交车上的领袖。 作文是这样写的: 每天早晨,我都会搭同一辆公交车上学。几年下来,我几乎熟悉了车上的每一张面孔。但是,乘客们从不交谈,个个神情冷峻,若有所思。这些年,哪怕是一声“你好”我也没有听到过。  相似文献   

10.
心灵驿站     
嘻嘻姐姐敬致全国小朋友的一封信各位亲爱的小朋友,《小学生阅读》的铁杆“粉丝”们:大家好!新一期的“心灵驿站”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现在姐姐可是怀着好高兴的心情给大家写这封信的!你可能要问:嘻嘻姐姐为什么要给我们写这封信呢?嘻嘻其实啊,虽然姐姐经常给小读者们解答各式各样的问题,但一直都没有机会给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所以,借这个机会,姐姐要向那些支持《小学生阅读》和嘻嘻姐姐的小朋友们说一声:谢谢!当打开一封封热情洋溢的读者来信,接到一个个热心读者打来的电话,收到一件件小读者们寄来的礼物,看到小读者阅读我们杂志时微…  相似文献   

11.
《天山景物记》里“有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丁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之句的后一分句主谓搭配不当。因为主语“那”指代前一分句的“丁当声”,“丁当声”怎么“是……银饰在风中击响”呢?显然,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12.
趣味游戏     
猜一猜有位画家画了一只狗,要大家猜一个字。小朋友们议论开了,其中一个人说:“我猜中了!”画家问他猜的什么字,连问几声他都不回答,画家连忙把奖品给了他。小朋友,你猜出是什么字了吗?“海南”连世界请你从“海”字出发,到“南”字结束,填出世界上6个国名。图中每一横行里都写  相似文献   

13.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诗同《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诗篇一样,是作者后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诗人在描写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其艺术特色表现为: 一、动静结合。“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可见深山之荒僻与幽静,忽然“嗡嗡”的钟声在深山中缭绕,使本来就很寂静的深山显得越发安谧。前句写静,后句写动,以动衬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思是泉水由于受到危石的阻挡,发出了沉的响声,照在青松上的阳光,由于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给人寒冷的感觉。“咽”写出了泉水在嶙峋的岩石之间流动所发出的幽咽之声,如此低微的声音诗人居然能听到,可见深山之“静”;阳光照在松林上给人冷的感觉,可见深山之“幽”,前句写动,后句写静。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王维深谙此道,静之精神写不出,以声写之。且看他的其他诗作:《酬诸公见过》“雀噪荒村,鸡鸣空馆”;《鹿柴》“空  相似文献   

14.
有一天,动物王国的大王对小动物们说:“从今天起猫、狗、猪、鸭子、小鸡……各种动物,轮流值周,看谁的方法好就奖励谁。”大家都高兴得叫了起来!第一周是小猫值周。小猫喵喵叫了几声说:“这一周我们白天睡觉,夜里抓小偷。”这一周把小动物们累得腰酸背痛。特别是小鸡没有这样的习惯,真是太难受了。该轮到小狗了。小狗汪汪地叫了几声说:“动物们都看好家,少出门、少睡觉。”这一周过去了,小动物们变得更可怜了,特别是小猪眼睛都睁不开了,它需要好好休息休息了。正好下一周轮到小猪了。小猪无精打采地哼哼了几声:“我们吃完饭就睡,睡醒就吃,好…  相似文献   

15.
五年制第九册第三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文章就是把“不应该那么写”的地方,改为“应该这么写”。如何把握“应该”与“不应该”呢?鲁迅先生说:“应该怎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本册《鸟的天堂》是一篇老课文,再次入选义务教材时,文字作了多处改动,分析其成功与不足,对领会“不应该那么写”和“应该这么写”是很有帮助的。本文的改动有三种:  相似文献   

16.
还有一响     
某官员念秘书写的讲稿,念到“十月革命一声炮”一页完,翻到下一页,发现句子未完,忙说:“哦,翻过来还有一响。”  相似文献   

17.
曹洪玲 《山东教育》2003,(25):17-18
像往常一样,我又给同学们布置家庭作业。“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作业是把第十课的生字生词……”“带拼音写两遍。”我的话还没说完,同学们便齐声高喊。接下来就是一片吵嚷声:“又是这样,我早就会写了,还写!”聪明的班长张杰并不介意我的存在:“会写了,不会再写一写,巩固巩固嘛,显能!”嘴快的陈岩,耳朵也灵,接着话茬就来了一句:“就是,写两遍怎么了!”一向为老师利益着想的徐立强不失时机地补充着:“写就写,这不简单,抄抄就万事大吉了。”真有的同学已经动笔写了。“老师怎么总布置这样的作业!”班里不太喜欢说话的张琳琳和耿艺菲也在小声地发…  相似文献   

18.
怎样写游戏     
小朋友们都喜欢玩游戏,可一遇到写“游戏”,就有点儿犯难。那么先把你喜欢的游戏想好,然后读范文,再按提示写一写,看会不会轻松一些?打野鸭一次,老师带领我们玩“打野鸭”的游戏。老师先宣布游戏规则,男生当猎人”,女生当“野鸭”,“猎人”的武器是篮球,击中全部“野鸭”,就算胜利。老师一声令下,游戏开始了。当野鸭”们还没反应过来时,“猎人”们就发起了进攻,篮球像雨点一样,一个接一个向“野鸭”们掷去。“猎人”们一边掷一边大叫:“看你们往哪里逃?”“野鸭”们开始时显得很忙乱,但不多一会儿就能沉着应战了。她们东躲西藏,避开“猎人”…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祝福》中六次写祥林嫂的哭,两次写祥林嫂的笑。哭态有异悲却同,笑不见喜尽见悲。哭态与笑态描写,成为强化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独特色彩,凸现小说主题的形象一笔。先说写哭第一次是间接描写:“看见的人报告”鲁四老爷,祥林嫂被婆家来的人拉上船时,“还哭喊了几声”。“哭喊”是哭中有喊,边哭边喊,面对来人突然袭击的“抱”、恶狠狠的“拖”,祥林嫂希望从“哭喊”引人救援,但这声  相似文献   

20.
窗外,一棵棵树木光秃秃的,虽已经交春,却没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教室里,学生们在写作业,老师在课桌间来回地巡视,安静得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