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武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荣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3):173-174
中国传统武术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应让中国传统武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充分发挥其功能,更好地培养民族精神,凝结民族情结,宏扬民族文化,贯彻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民族深化身份认同、维系情感纽带、强化利益关系的坚实思想基础,更是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无根无蒂,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层次内涵滋养与精神激励,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以及根植于中国实践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引。唯有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理论基础以及置于中华民族“自在”“自觉”“自为”发展阶段中探讨其历史逻辑,才能对其有根源性认识和深层次认同,为新征程中更好地推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党的民族工作实践夯实基础条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3.
明晰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实现路径,有助于语文课程走出人文性泛化和弱化并存的困境。较之于言语作品的思想内容,言语本身内蕴的东西方民族文化意识,更能够深刻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从整体感知和对话理论两个视角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进行考察,发现其练习系统设计在文化意识的把握和处理上存在较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上古的中国神话,在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认识和愿望的表现中,流溢出忧患人的生存、关爱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彰显主体意识等精神,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高度契合,是我们祖先与生俱来,发自生命内里的生命关怀。本文从生命意识、主体意识和和谐意识等方面探究中国上古神话的人文精神内涵,其对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对当下人类如何面对信仰危机、人文危机、生态危机等挑战,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文化形态,彰显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和历史积淀.全球化拉近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交流的密切程度前所未有,同时蔓延出强烈的跨文化意识,甚至文化意识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价值追求.高校外国语翻译教学承担着塑造外国语人才的重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倾向,在文化软实力的思想下丰富外国语翻译教学体系,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促使我国文化永葆青春的秘诀.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旗帜,而这面旗帜的魂魄正是凝聚着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作用。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  相似文献   

7.
伴随全球化和文明多样性的进一步扩展,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应积极追求弘扬民族先进文化,培养自我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而高校志愿服务以其独有的德育功能创造性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及多元文化中的共生性人格。展现了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文学教学应当避免纯文学教学,要以文学为媒介,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增加俄罗斯文学教学的文化功能,多元化地诠释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开阔学生的文化与思想视域,为陷于困境的俄罗斯文学教学探寻一条与时俱进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由于当代文化主要由流行、形象、消费起结构功能作用,往往缺少应有的意义深度,难以形成必要的整体积累,因此在转型期必须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处理好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由于当代文化出现功能性转换,产生个体心理结构性失衡,因而急需重建人的精神家园,树立面向21世纪的民族精神,将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的民族自信意识与面对竞争、忧国忧民的民族忧患意识有机结合起来。邓小平理论体现了中华民族现时代的伟大精神,是中国人民极为强大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理论的政治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它的文化价值取向无疑带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我们民族处世与思维中的贵中守和的中庸原则、与其它民族关系上的博大容纳精神、政治文化上的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的北纬点,即是中国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万国之上犹有公民在,民族的复兴首先在于超越时空与国度的民族精神的复兴。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栖息地,研究民族精神必须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力量”结合起来,排除两个干扰,做到有的放矢,为民族复兴,振兴世界服务。道家自然民本思想与自由民主思想同于一理,交相辉映:道家是东方的自由民主,自由民主是西方的道家。道教远播海外,目前正汇流国内成为世界当代文化与思潮的洪流,同时带动世界文明中心回归中国。中华民族的先进精神有九个方面,九九归一,绝学无忧,中美文化底蕴与价值取向还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先进文化建设,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建设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在5000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产生过许多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其发展过程虽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异性,但又有着以一贯之的统一性,形成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方法论,"自强不息"、"变通日新"的进取精神,"仁民爱物"、"以人为本"的人本意识."厚德载物"、"以和为贵"的文化开放性等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这些精神既是推动中国文化前进发展的基本观点,又是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民族性格的基本文化要素和力量.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堂应立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结合数学的思想体系,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课堂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世界”,联系数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开放化,以及教学实现数学化,实现创设数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情景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以此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其学习热情,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联系学生相关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真知;在真知中品味文化;用文化搭建思想;用思想培养意识;用意识点亮人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母语教育是以汉语文为主要标志的。汉语文不仅是一种语音、符号系统,在其中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是中国古今文化的结晶,融汇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思维、意识、心理、风俗等自然表露在语言之中。所以,母语教学,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思想以及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教育,而后者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提高人文素养的高度进行语文学习活动。“人文语文”便是应运而生的语文实践和研究的新范畴。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形成于民族的历史生存和长期实践探索,是民族文化共同体在历史实践中尽情营造、并在精心恪守中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作为民族心理、传统文化、思想情感和民族时代使命的综合体现,其形成和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当代中国探讨构筑民族精神的途径包括: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强化民族自觉意识和社会历史责任感,以创新民族文化;抓住民族精神构筑的特点,找准在和平、发展时代及社会转型背景下民族精神构筑的内在规律;着眼于社会和谐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新其文化实践形式和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7.
<正>伦理道德意识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思想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生活及精神产品曾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明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在深广的历史背景中描绘和揭示了由水浒英雄们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生活、思想和精神,自然也深深地印上了这个民族的伦理道德意识的投影。因此,从对中国封建时代的思想文化的整体特色的认识基础上,去探讨《水浒传》的伦理道德意识的具体内容及其与人物悲剧命运的联系,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判这部文学巨著的思想,阐明它的历史的和美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20,(1):81-85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知识中高度综合的创造意识和民族意识对学生的精神引导和价值。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既不能沉湎于确定知识的罗列和讲述,而是要大力分析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的历史开创性和对于传统文学的变革是如何形成和表现;另一方面,也不能拘泥于说明中国现代文学的外来文学文化的影响程度,而是要有力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熔铸欧风美雨其富于自我民族的文学精髓和内在灵性。最终完成教师与学生双重主体都能将创造意识和民族意识作为自我沉思的情感、超越的思想、美好的心灵向理性转化的中介,并由此拓展出他们关于守成与创新、世界与自我的观念,获得一个既可以承袭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又能够接近当下现实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存在实体,其延续发展于共同体成员共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联系。共同建设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团结互助意识、共享精神家园意识以及彼此尊重、相互认可接纳的心理认同,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其存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和存在的共生性、共在性和共意性,表现为民族成员之间在心理上的相互认可接纳、对民族历史的共同认可、对民族整体文化的价值认可,揭示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存共生同发展的有机体。新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重要文件,制定了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实现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针政策,对其基本原则、方法和价值沿承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为大学精神奠定文化底蕴,大学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在大学的具体体现,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大学精神构建建对民族精神培育具有文化引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整合的价值功能。在大学精神构建中,要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专业课的渗透作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和社会实践的深化作用,进行民族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