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代中国的唯意志论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绵延百余年,它有着其独特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王阳明心学的复兴、近代佛学的盛行以及西方唯意志论思想的传入,为其提供了思想理论来源。中国近代的唯意志论具有政治上反封建,哲学上反“天命”,伦理学上反封建纲常的革命意义。但它又极易成为无政府主义和法西斯专制独裁思想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2.
在有关人地关系的广泛讨论中,就人-地矛盾双方主、次问题的讨论始终是一条重要的“红线”,中西方关于这一问题的代表性理论主要有:(1)地理环境决定论;(2)适应论;(3)相关论(交替作用论、生态论、共创论);(4)唯意志论;(5)可能论。然而,对人地关系的实质问题至今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地理学应当重点研究人地关系的实质问题,提出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指导人地关系实践活动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是西方非理性思潮的开端,其唯意志文论直接导源于唯意志哲学,在文艺的起源,作用,本质及文艺与社会和人生的关系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观点,他主张用审美观审来把握理念。把握世界本质,强调艺术的目的的是复制理念,表现普遍永恒的世界本质,把形而上的理念视为艺术的唯一对象和源泉,这种文艺观是古希腊以来占据欧洲文论主导地位的“模仿说”的反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近代哲学的理论归宿和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论是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资料的混合体 ,其中 ,孟子陆王心学、佛学和唯意志论是其主要思想来源。孟子尤其是陆王心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主观唯心论的集大成者 ,是近代主观唯心论的雏形和蓝本 ;佛学中的“心学”派别如华严宗、唯识宗等也成为近代主观唯心论的理论支柱 ;而从西方传来的唯意志论则是中国古代哲学不曾有过的内容 ,它的出现不仅为近代主观唯心论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而且在论证情感高于理性时 ,推动了近代主观唯心论对心的个性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的“心力”范畴指的是主体的精神意志,他把“心力”看作自主选择的道德主体的意志力量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唯意志论倾向,此说具有反天命论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生存意志论是叔本华哲学的核心部分.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第一次把意志提升为哲学的首要范畴,并将它与理智完全对立起来,把意志看成非理性的世界本体.就此而言,叔本华开了现代西方人文哲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意志自由观是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因此,考察不同思想家、不同思想派别对待意志自由问题的不同态度,无疑是一种必要而有效的方式。文章先从禁欲主义、唯意志论的视角探讨意志自由,再以比较论证的方法阐释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生存论意义上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8.
叙本华是唯意志论的代表之一,他从唯意志论去考察人的幸福和痛苦,形成了片面的,脱离现实的悲观主义道德观。恐惧环境而投身其外,偏离现实而抱怨生活,悲哀随知识同步增加,其根源于示探究意志背后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9.
意志自由观是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因此,考察不同思想家、不同思想派别对待意志自由问题的不同态度,无疑是一种必要而有效的方式。从禁欲主义、唯意志论的视角探讨意志自由,再以比较论证的方法阐释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生存论意义上的自由观,在当代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思想,对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悲剧意识的增强产生了重要影响。哈代对裘德、淑和艾拉白拉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刻画,深受叔本华意志论哲学的影响。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人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和欲望,而意志又具有悲剧性,所以人生是痛苦的。哈代小说创作后期,由于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意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对裘德、淑和小时光老人悲剧形象的刻画。  相似文献   

11.
活着的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当代性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就是指通过现时代的问题所激活了的马克思哲学精神,马克思始终都应当是活着的马克思,因此,要阐发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贯彻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化.马克思哲学对当代哲学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由马克思哲学所开启的本体论转换,即由超验性的、实体性的本体论向感性的、实践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始终是整个当代西方哲学的努力方向.与当代西方风行的全球性理论相比,马克思哲学更有理由被称之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哲学.  相似文献   

12.
重审西方哲学背景是中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它意味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研究超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而与西方哲学学科相交叉、渗透,意味着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西方哲学发展史的进程中加以考察,而且意味着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研究西方哲学传统本身,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西方哲学流派进行比较,使它们相互“对话”。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对待西方其他哲学流派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重审西方哲学背景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整个8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90年代后为第二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研究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近代哲学的关系问题上;90年代以来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在重新评价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学者们围绕是否应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究竟应该从现代西方哲学中吸收哪些合理因素、西方现当代哲学对于近代哲学究竟有哪些继承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以及经历的两次大的转向,分析了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学派的思想基础及其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基础地位和指导作用,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科学哲学的狭隘定位,从而使其走出现有的困境,而且还将大大拓宽科学哲学的研究视域,从而为科学哲学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当前活跃在理论界研究话语中有四种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内容,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为现实使命,以实现全人类包括每个个人的自由和解放为价值追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特征通过四种特殊形态表现出来: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比肩而立而又互不承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次生形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形态。为了展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工程,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因此而出现的各种特殊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自身内在理论逻辑的变革.同时,通过对市民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审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可以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而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导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真正出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和理论核心,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研究,挖掘新的理论资源;要与当今时代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要结合中西哲学,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去思考与发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7.
程强 《唐山学院学报》2013,(4):14-18,38
在西方主流哲学,所谓的客观性并不是在意识之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存在因为不在意识中,故不需要探讨,也不能纳入哲学视野,所谓的客观性只是主体给予现象世界的,它属于主体的范畴。作为西方哲学的另类,马克思哲学则偏重于经验常识,在他看来,客观存在本身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哲学前提,无需加以讨论。与此相反的,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不是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大主流哲学的话题,除了佛家的唯识宗讨论认识论,儒家与道家对此都全无兴趣,它们的哲学也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就提醒我们,中西哲学的比附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从产生以来,它的发展历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是在不断的战斗中发展壮大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艰难历程中,在1949年后遭遇了三次大规模的争论,即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争论,实践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争论.对此,有必要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有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资源,时代的变化时而把他们的这个思想推到前沿,时而使他们的另外一个思想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从总体上看,思想资源的丰富和与时俱进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一直没有失去它的当代性。马克思恩格斯拥有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丰富的哲学思想资源,但是新的、具有当代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还有待于人们去建立。这样的哲学在今天无疑是能够为人类摆脱当前的困境作出巨大贡献因而最具有当代性特点的哲学。这是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真正所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属于现代哲学,它们既有共同的理论特征,又有根本的原则必区别,在它们的比较研究中,共同的时代理论特征使比较成为可能,而根本的原则性区别又使比较具有必要,而对它们的异同的认识则是比较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