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浅谈《明良论》中龚自珍的思想□周益锋龚自珍(1792—1841),字王瑟人,号定庵,又名巩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三世京官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深受汉学薰染,曾从外祖父、著名的汉学家段玉裁攻文字学。鉴于社会危机日重,他不甘埋首于正统考据学,21...  相似文献   

2.
龚自珍研究三题□陈泊一、龚自珍研究中的争论问题1.龚自珍是古代还是近代思想家。龚自珍死于1841年9月26日,鸦片战争此时虽已发生,但他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任讲习。认为龚自珍应为古代思想家的学者,其理由是龚自珍对鸦片战争及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没有多少了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汉武帝时期统治政策的缺陷厦其引起的社会矛盾与危机。认为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将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大一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国家统治意识形态,在经济上实行垄断政策,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以法饰儒”,对外穷兵黩武,使封建国家由盛至衰,它体现了董仲舒“春秋公羊学”大一统儒家思想在凸显君主专制与儒家“德治”思想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引起了儒家士人的批评与反思。这种批评与反思,为其后盐铁会议的召开、“春秋谷梁学”的复出以厦儒家学说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论孝     
周蜜 《华夏文化》2009,(4):18-20
董仲舒以春秋文本为基础,以公羊学为背景,发挥孝的思想,继承以往先秦诸子思想,对汉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孝观念不仅体现了儒家对父子伦理的关注,也可以看出董仲舒的世界观和人性论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龚自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之交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潮的重要先驱。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起过开风气作用的著名思想家,他不仅具有引人注目的政治、经济思想,而且也具有丰富的文化思想。他有关黄帝、炎帝及炎黄文化的论述,就是他文化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对炎黄为"民族始祖"的体认龚自珍明确认为,生活于中华大地上的人们,  相似文献   

6.
宋翔凤是常州学派里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舅父庄述祖今家学,并对龚自珍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虽然试图用今经学的理论重新解释经学问题,但由于生活在古经学盛行的年代里,故而治学带有浓厚的“朴学”特点。他以朴学方法治经学,难免存在穿凿附会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政治统一是汉代公羊学的重要价值追求。汉代公羊学者把尊君集权看作政治统一的保障,通过儒家传统与天人哲学论证了尊君集权的合理性,并通过"祭祀"与"尊君卑臣"来具体落实。该思想是对孔、墨、荀、韩等诸多思想综合创新的结果,能够更好地发挥尊君集权、维护政治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以字解经是龚自珍最重视的解经方法,龚自珍认为任何一个文字都完整的包括形、声、义三个方面,形、声、义对于经典的训解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他特别重视音韵对解经的作用与价值,强调等韵为明天下汉语的关键所在。他肯定乾嘉汉学以字解经超迈前代,但却不迷信,并有所批评。他赞许乾嘉汉学求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但反对乾嘉汉学的斤斤于考据的学风。  相似文献   

9.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史上卓越的思想家,在封建社会进入“衰世”之际,他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对专制制度的腐朽、黑暗进行大胆批判,同时,又以一颗优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大声疾呼,倡言变革,在晚清思想界掀起巨澜。诚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然而,有趣的是,正是这样一位殚精竭虑,为国为民报尽匹夫之责的思想斗士,却又崇信佛教,探研佛理,与佛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文化抉择的启示熊述碧近代中国文化始于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他们在文化方面的建树为百余年来的近代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对近代中国文化的抉择作些回顾和思考,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是会有启示的。一从鸦片战...  相似文献   

11.
龚自珍不仅是独步一时的大诗人,也是震烁古今的大思想家。他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中说:"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九》中又说:"群言之名‘我’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以不名。群言之名‘物’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曰‘我’。"将"我"视为万物之源,将"我"推到与  相似文献   

12.
编后     
《中国文化》2010,(2):234-234
<正>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先生高足荣新江教授的缅怀文字,藉由书房和书的细故,还季先生大学者真书生的本色,特刊于卷首,以志永怀。本期佳构颇丰,张寿安先生专攻明清学术思想史,《龚自珍学术思想研究》、《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等著述,让我们见识了作者严谨绵密的研究风格与文章体制。《打破道统,重建学统》一文,是她对清代学术思想史流变的一个新观察。杨儒宾先生的《混沌与太极》,以上古神话的雄奇瑰丽,追述元气淋漓的先秦学术,一反学界成见,认为中华文化有丰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代思想家一贯主张读史,以史为鉴。清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也曾提倡“读史爱国”,他说:“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此言堪为至理。毛主席极为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因此,他主张:“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同志也曾告诉我们:“了解自己的历…  相似文献   

14.
《公羊传》开宗明义提出“大一统”之说,这种学说在该书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虽然在民族问题上表达了“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是区分“诸夏”与“夷狄”的标准则是文明和道德进化的程度而不是种族,并且“诸夏”与“夷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换句话说,《公羊传》的“大一统”与“夷夏之辨”是一体的。但是经过宋、明士大夫以及清初反清士人的宣扬,“夷狄”与“诸夏”的界限被绝对化了,加上康、雍、乾三朝对“夷夏之辨”说的压制,“夷夏之辨”成为一种取消清政府合法性的学说。清代今文学者从庄存与、刘逢禄到龚自珍都对“夷夏之辨”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论证“大一统”与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15.
張壽安 《中国文化》2012,(1):173-174
昌龙英年辞世,我心伤悲。捡拾遗作,得诗词若干。吟颂忆往,四十年携手奋斗,历历在目。抄录数篇于此,供师友吟赏。昔龚自珍词有"怨去吹萧,狂来说剑"句,友人洪子骏叹二者实难得兼,和词慨云:"侠骨幽情萧与剑,问萧心剑态谁能画?且付与,山灵诧!"我读昌龙诗词,时有此缅怀。是志。妻张寿安2012/2/9江城子今年花勝去年红,曾游处,与谁同。柳色青青,依旧扶行踪。  相似文献   

16.
远古民本遗迹就已体现出民本思想的因素。传统意义上的“民本”思想萌生于商周,发展、形成于春秋战国。夏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是在对政权更革、王朝兴亡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理性认识,也是退神重人观念发展过程中萌发的理性意识,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以“天命顺民命”为主要特征。春秋战国时期,“以民为本”的表达成为一个思想概念,形成了“立君为民”、君民相互依存观念和教民、富民思想,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施行仁政,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已基本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和支流勾利军,汪润元如果把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发展过程,喻为一条波涛浩渺的长河,主张增殖人口的思想则是这条长河的主流;主张减少或节制人口的思想为其支流。本文试图以主流和支流为线索,对中国古代人口思想进行梳理,以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  相似文献   

18.
吴廷翰论道以《易》为宗,以孔子之言为准的思想,是对以往易学和经学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发展,其理论针对性是批评程朱以阴阳为气,以道为理的理本论思想,以及朱熹易学以图解《易》的治《易》方法。这亦是对张载、王廷相以来的气学理论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其经学与气学的结合,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宋徽宗时期的20余年,词学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表现出回归本色当行、注重词的艺术美创造的倾向。周邦彦则是这一时期词学思想转变的核心人物。周邦彦词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对“清真”的美学追求,具体表现是:注重词律的谐关与规范化、精心雕琢而自然天成的辩证创作意识以及浑厚词境的创造。周邦彦继承与发展了“花间”的本色论,确定了本色词应有的状态,开拓了新的审美境界。周邦彦的词学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狭隘性,但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是姜夔、吴文英等人词学思想之先声。  相似文献   

20.
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至春秋战国渐成一股思潮,历经整个封建社会而不衰。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转折时期,它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近代民主思想的内部基因。民本思想于是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最强者,在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论及民本思想,学术界每引述《尚书》、《左传》、《国语》和儒家经典来说明,又因孟荀等儒家大师倡民本尤力,所以,常把民本思想的走冠奉送给儒家。如近出《中国儒学辞典》“民为邦本”条说:它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要论点之一”。《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人本、民本、民主”条也主要介绍儒家的民本思想。笔者所见其他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