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阿拉比》讲述的是一个都柏林少年追求朦胧爱情,但最终梦想破灭的故事。作者詹姆斯?乔伊斯,深受宗教影响,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宗教象征符号。本文试图分析和解读小说中各种宗教意象来揭示人们对宗教信仰的破灭以及弥漫于都柏林社会中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瘫痪状态。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小说的爱情书写在政治的统帅下经历了“三起三落”,涉爱小说命运坎坷,但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描写爱情的作品。“百花时代”迎来了一个百花盛开的爱情书写的春天。“十七年”小说难以找寻纯粹的爱情,小说中的“爱情”只不过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种点缀。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宗教与爱情的关系方面对考琳.麦卡洛(Colleen McCullough)的长篇小说《荆棘鸟》(The Thorn Birds)作一个简要的探析;从宗教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中叶两个不同的时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信念产生的不同影响,看出基督教所宣传的传统"理性"与"上帝"正朝着新时代的方向发展。小说赋予了宗教禁欲主义背景下的爱情悲剧以美的内涵,也推动了后现代主义元素与传统爱情联姻下新的文学阅读走势。  相似文献   

4.
张资平小说有一个独特的“性爱--宗教”生活表现领域。他对宗教虽有基本看法,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中也颇具代表性,但其为文与为人具有分裂性。在其小说所摄列的人情世界里,宗教是爱情痛苦的精神避难所和生活煎迫的下层人的寄生地,也成为道德败坏者逃避罪恶的自欺欺人的面纱,同时还是一种道德批判的尺度。表现宗教与爱情、灵与肉对立是其小说的情节特征,也形成一种讽刺戏剧性。  相似文献   

5.
徐訏的小说创作在浪漫传奇的通俗形式之下展开的,是对爱情、人性、人生以及宗教等方面的现代性追问。这种追问主要表现为爱情的哲理反思、心理的深层剖析以及宗教的关怀与提升这三个方面。这种融哲学、心理、宗教于一体的生命的道说,体现了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索,是徐计小说的现代性的主要表征。  相似文献   

6.
每个作家的人生体验必定或多或少的对其作品的创作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家庭成长经历、社会生存经历和爱情婚姻经历,总结这种缺失性的人生体验对其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摩尔·弗兰德斯》被誉为丹尼尔·笛福小说生涯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小说里,笛福把女主人公摩尔·弗兰德斯一生的经历与宗教紧密融合在一起,使其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从分析宗教对摩尔一生的影响,揭示笛福的清教思想对他的小说创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宗教与文学理念的关联性,使人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二月河在其"皇帝系列"小说中创作了许多以"凄艳"、"残缺"为美的悲剧爱情故事,形成了"才子佳人"和"风尘知己"等多种悲剧爱情模式。它们既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爱情的体验、认知有着密切关系,又深受《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的影响。对此进行严谨的分析,能使读者更加深刻地领略"皇帝系列"小说及其爱情悲剧的浓郁魅力和强烈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红字》和《穆斯林的葬礼》是两部中西方悲剧的经典,《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品,《穆斯林的葬礼》是我国著名回族女作家霍达的成名作,两部小说看似没有什么相关联之处,但细细看来,小说中的爱情之所以都以悲剧结局,原因之一都是因为处于宗教世俗的束缚之下.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作品中主要人物为线索,分析两部作品中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0.
在通俗道德教育意识、知识阶层的自我教育意识和宗教意识的影响和支配下,明清人情小说以写男女私情来弘扬进步的爱情婚姻观,以写因果报应来惩恶扬善,表现出强烈的“训诲”倾向。这正是明清人情小说读者广泛、创作蓬勃、流派纷呈的本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小说中的爱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均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病态的社会文明使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情”成为人世间渴望而不可求的“奇迹”。读张爱玲的小说,联系小说作者的情感经历,令人感慨不已。  相似文献   

12.
关于乔伊斯作品《阿拉比》背景的分析与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伊斯作品《阿拉比》是其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里的第三篇。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都柏林少年追求朦胧爱情,但最终梦想破灭的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但作者詹姆新·乔伊斯.深受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影响,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宗教象征符号.隐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对小说背后的各种宗教背景进行解读以助读者对作品做更深的理解。进而领会作品里潜在含义:因宗教信仰的破灭.都柏林社会陷于一派颓废状态。  相似文献   

13.
论徐訏创作中的宗教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是一位颇具宗教情感和宗教情怀的作家,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常常溢出浓浓的宗教色彩。《精神病患者的悲歌》通过“我”与海兰、白蒂之间的情感纠葛,《彼岸》通过主人公“我”的坎坷人生经历的描写和心路历程的揭示,《时与光》通过对郑乃顿、多赛雷、苏雅的人生道路与追求的描述,都溢出浓郁的宗教色彩。作品都以充满悲剧意味的爱情故事,探索爱情的真谛,表达人性的思考。以奇幻的情节、心理的剖析,显示其创作的诗意风格、浪漫色彩。  相似文献   

14.
吕小莉 《文教资料》2010,(33):17-18
本文立足于《荆棘鸟》与《穆斯林的葬礼》两部小说文本。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宗教和性格两个方面分析两部小说爱情悲剧成因的相似点。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汀的作品向来被认为是阐述婚姻家庭观和道德伦理观的典范,国内鲜有文学评论家从宗教角度对其加以研究,这里主要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简·奥斯汀生活背景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阐述宗教对其作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小说人物塑造受宗教影响;二、小说采用的叙事手法受宗教影响;三、小说情节安排受到宗教影响;四、小说场景安排受宗教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瑶 《培训与研究》2007,24(3):18-20
爱情是方方小说创作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方方近期小说创作中,她更多地把目光投注到女性对爱情的理解与感悟上,通过她们的情感经历表达出作家对爱情的真实性的质疑,具体体现为对爱情虚无性的表达、对男性的绝望、对现实婚姻的逃亡。  相似文献   

17.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代表作,该小说以克利里家女孩梅吉与拉尔夫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详尽描述了澳大利亚的地域风光和人情风俗,探讨了社会环境和宗教意识等问题。人物行为和命运的必然因果关系:违背上帝意愿,并将遭受命运惩罚,是作者麦卡洛对宗教、基督教的传承和肯定。修女和拉尔夫们对金钱的崇拜体现了宗教的虚伪性。通过痛诉宗教虚伪性和天主教禁欲主义,考琳·麦卡洛提出对宗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李淼 《林区教学》2014,(5):32-34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的小说讲述了许多美好而感人的爱情故事,但却无一例外以悲剧告终。小说中"多余人"的爱情一般都败给了他们性格的懦弱与胆怯,爱情毁在社会制度、传统法制的束缚上;而"新人"的爱情在作家无法确定改革成败的情况下也走向了悲剧。此外,作家的渐近主义思想埋葬了主人公的爱情。基于此,论述了屠格涅夫小说中"多余人"和"新人"的悲剧性爱情,分析了悲剧性爱情主题的意义及其与作家本人感情经历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北村是新时期文学中有宗教情感的作家,他的小说从形式的先锋性实验转变到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从热衷于小说技术的不断创新到宗教信念的“布道”,经历了新时期小说形式与意义的双重变革,试图在汉语小说里建立文学终极关怀的意义向度。  相似文献   

20.
异域风情、宗教氛围、爱情线索、传奇情节四大因素交相作用,使许地山早期小说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传奇色彩.因时代的激变,思想的更新,许地山的后期小说脱下了"恋爱的外衣",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削弱了宗教色彩,萌生了阶级意识;放弃了"蜘蛛哲学",确立了尚实的"落花生主义",从而使后期小说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