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根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流派,寻根作家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论文认为寻根文学的兴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和文学自身发展的机理.对寻根文学兴起的研究对我们思考当下的文学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寻根文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思潮,自出现至今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且受到较多积极评价;然而对其内含的问题少有细致分析,比如,寻根文学理论倡导中存在的裂痕、创作与理论间的悖反现象等,都给当代文学造成了隐形创伤。就上述问题有必要对寻根文学重新考察,以便客观评价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当代文坛发生在八十年代的那场寻根文学运动,给予了否定性的评价,认为它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并且正是寻根的文学本文自身在将传统置于当代语境中时否定了传统。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寻根”的文化思潮曾喧嚣一时,但因种种局限,行之不远.回族女作家霍达却汲取了这次思潮的有利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寻根”文学的不足,凭借《穆斯林的葬礼》,在达到自己文学生涯顶峰的同时,也对之后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崛起并兴盛于八十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其成因主要有:文学对时代认识深化和文学独创性的必然;“走向世界”的创作情结与外来影响的一拍即合;“文化热”社会思潮的影响与促进.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初文学重新确立了人在文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经历了寻根、先锋文学、到新写实小说,对于人的本质的重新思考,文学对人的认识更加接近了生活中的人的本真状态。这标志着中国文学对于人的认识正在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革结束后,回到城市的知青群体是失落的一代。心理的失衡,产生了寻求补偿的愿望。作为知青一代的代言人,知青作家通过前知青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成功地扭转了知青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提升了知青的社会地位,并且最终占据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话语中心,改变了文坛格局。  相似文献   

9.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寻根文学无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朵文坛奇葩,它是对传统的话语模式和写作方式的一次有力反动。然而,寻根文学自身的悖论又使它陷入了自我拆解的文化困境。命名的无边和混淆、对传统的眷念和批判以及对政治的疏远和回归,都决定了寻根文学的存在是昙花式的匆匆一现。寻根文学从出现的那一天起,“寻根的希冀”就和“失根的苦痛”交相融合、不可分离,盛极一时、如日中天的寻根文学必然无可奈何地走向偃旗息鼓、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1.
知青作家是寻根文学的主力,寻根文学改变了新时期文学的叙事方向。寻根文学创作要比其理论高明得多,其作品所导致的实际文化价值判断大多与其理论旨趣相悖。“寻根”过后,知青作家作出了新的选择,调整了自己的叙事策略,知青写作很快由分化而汇入多元化文学发展潮流之中。  相似文献   

12.
寻根文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对于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初衷或者母题的一种文学形式,由此,其中包含有一种乡恋之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歌颂、传承与反思。本文主要对寻根文学中“家”母题的文化意蕴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3.
从寻根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出发 ,对寻根文学的文化主题形态加以描述。认为寻根文学作家虽然有着大致相同的追求 ,但由于作家对民族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 ,决定了他们寻根文学的不同方向 ,从而决定了寻根文化主题形态的嬗变和演进。  相似文献   

14.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成名作,也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一颗璀璨的明星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非常有名的作品,也是中国八十年代“寻根文学”代表作之一。前者魔幻色彩浓厚,后者在这一方面有所继承。与此同时,两部作品在生死观问题、主色调的选择和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性成分。  相似文献   

15.
寻根文学作为80年代中国文坛上一股重要的文学思潮,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在肯定它重要价值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它的缺陷。笔者以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为切入点,对寻根文学进行反思,并阐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与新时期文学前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相比较而言,奇峰突起于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唯一能在文学视角和文学思维方式的探索方面由作家们自己树起鲜亮的理论旗帜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的首倡者韩少功在他那篇被称为“寻根派宣言”的文  相似文献   

17.
"寻根文学"是我国新时期由作家和评论家共同谋划、共同完成的自觉的文学运动。它是在全球文化寻根大潮的背景下开始形成的。它的发动,一改往日中心城市是文学思潮发源地的格局,由中部省份的韩少功亮出了大旗,其他非中心城市的作家、评论家跟进。"杭州会议"对"寻根文学"运动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寻根文学"思潮的出现,一扫长久以来"文以载道"、文学服从并服务于政治的格局,终于使文学回归本位,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也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题材领域。"寻根文学"两年后逐渐式微,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寻根文学"作家和评论家自身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外界的干涉过多;第三个原因,则是当时社会形势发展太快。  相似文献   

18.
"寻根文学"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理论先于创作的文学思潮。寻根文学作家的创作大体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张扬与肯定,另一种倾向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的批判。寻根文学作为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文学流派,弘扬了传统文化,批判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同时,寻根文学还推进了小说创新和发展的进程,使得文学创作由政治话语开始转向民间话语,也标志着当代文学对政治的疏离,这种转向对于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对其界定往往是沿着“写的是什么”的思路来求索的 ,把触及了“文化之根”即传统文化的文学都聚合到“寻根文学”的旗帜下 ,实际上也就处在了一种无边的状态。而通过考察作家在表现“文化之根”时所持的态度和所作出的艺术化处理就会发现 ,“寻根文学”表现的是作家面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度的困惑 ,这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是作家一段特殊心路历程的写照 ,可见 ,沿着“怎么样表现”的思路可以充分揭示“寻根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寻根文学     
<正>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