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琮  张冠文 《今传媒》2009,(7):25-27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网络交往行为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备受关注,从2001年的微软女员工被人肉搜索,到2008年的人肉搜索第一案"王菲案"结案,人肉搜索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单纯的解答知识性问题到如今的参与现实事件的讨论和追踪,可以说,人肉搜索这种网络交往行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与舆论监督、网络暴力之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锐 《新闻记者》2008,(9):87-89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发生的几起事件,如"辽宁女事件"、"重庆女生事件"和"范晓华事件"等,使"人肉搜索"再次处于风口浪尖,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从2001年微软陈自瑶事件到2006年虐猫女事件,人肉搜索经历了由雏形到成长的过程。随着铜须门事件、华南虎事件、死亡博客事件、天价烟事件等,2007年至今,人肉搜索的发生频率、覆盖广度空前,其影响更远远超出网络范畴,对媒介议程设置、政府职能决策都产生了不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6年,人肉搜索变成流行词语。2008年,人肉搜索井喷式发展。各种各样的人成为了人肉搜索的目标:奥运冠军寻父事件、王干源事件、天价头事件、兰董事件一位对四川地震受灾群众不敬的辽宁女孩、就餐被盗网上发监控录像“人肉搜索小偷”等等。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多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缘起人肉搜索是猫扑(mop.com)在2001年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从几年前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到2007年底自杀的女白领姜岩、今年的沈阳女以及逃跑教师范跑跑,每次都能搜到巨细的目标人信息。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的新玩意儿,近年来因其强大的网络威力与社会影响力而备受关注。从2006年的卖身救母事件、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事件,到2007年的钱军打人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流氓外教案事件、华南虎事件、“很黄很暴力”的张殊凡事件,从2008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死亡博客”事件、天价理发事件、“70后炫富女”兰董姐姐事件、“辽宁女”轻蔑灾民事件、林嘉祥猥亵女童事件、天价烟局长事件,到新近的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上大学事件、富家子弟飙车撞死平民大学生事件等,这些频频自网络空间延伸到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空间的“人肉搜索”事件,先后制造出一连串的媒体事件并转化为社会事件。“人肉搜索”一方面因其带来的可以揭开权力信息黑箱的传播功能,受到网民与社会的认可与赞扬;另一方面因其带来的网络暴力与社会暴力,受到网民与社会的反对与贬斥,以至于开始有地方政府开始立法明确规定“人肉搜索”违法。悖论中生存的“人肉搜索”,正在受到传播伦理的高度审视。  相似文献   

7.
刘锐 《军事记者》2008,(11):53-54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林海啸 《大观周刊》2010,(41):135-135
人肉搜索就是网民利用网络强大的信息汇集能力,寻找某个人的基本信息,人肉搜索起源于2001年的陈自瑶事件,其后经过了寻找虐猫女、死亡博客等事件。随着人肉搜索的进一步发展,其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益处的同时,弊端也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9.
综观2009年的网络事件,从"70码",到"钓鱼执法",再到"开胸验肺","人肉搜索"以强大的攻势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对"人肉搜索"的评价中指出:有人称它是"正义之师手中的武器,可以惩罚坏人",也有人说它是"让暴民得以通过隐私侵犯方式,公开诽谤和羞辱被他们选中的人".①"人肉搜索"已成为流行的网络用语.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的长尾特征"长尾"实际上是统计学中幂律(Power 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人肉搜索过程中,信息以人肉搜索事件为核心,通过搜索主体之间的对话机制,形成网状结构的连接机制,向四周呈波浪式延伸,并以人肉搜索事件的真相或本质为中轴聚合信息,形成扁平化的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11.
黎明 《新闻传播》2009,(8):106-106
近年来,“人肉搜索”日益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本文从“人肉搜索”事件出发.梳理引发“人肉搜索”的主要公众议题,由此分析“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2.
从2001年的"陈自瑶事件"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爱心寻人行动,"人肉搜索"这一网络行为的社会影响可谓亦正亦邪。"人肉搜索"在揭露社会丑陋、满足人们个性化信息需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其问题的梳理找出"人肉搜索"健康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如以网络大事纪的话,应命名为“人肉搜索年”,一系列纷纷攘攘的人肉搜索事件,使2008年的网络论坛显得格外热闹。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的长尾特征 "长尾"实际上是统计学中幂律(Power 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人肉搜索过程中,信息以人肉搜索事件为核心,通过搜索主体之间的对话机制,形成网状结构的连接机制,向四周呈波浪式延伸,并以人肉搜索事件的真相或本质为中轴聚合信息,形成扁平化的人肉搜索长尾。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的正义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他,给他人肉搜索;恨他,也给他人肉搜索“,这句话描述了“人肉搜索“的两面性。2006年的“铜须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女白领自杀事件“,2008年的“车展红衣清洁工MM走红网络事件“,由于当事人手机号码、家庭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隐私在网络中暴露,当事人正常生活受到严重的侵犯,成为“人肉搜索“的“暴力面“。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这种网络传播行为或许是中国互联网上一个独特的景观,根据文献与访谈记录,普遍认为是猫扑网(www.mop.com)首先使用人肉搜索这一概念.至于是否发端于2001年的"陈自瑶事件",则无从考证.但可以确认的是,5年之后的"女子虐猫事件"真正让人肉搜索在中国的互联网世界迅速蹿红.本文根据"人肉搜索,的传播路径分析出事件的共性,并对其传播模式与传播特征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互联网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是,被称为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北京女白领姜岩因丈夫出轨跳楼自杀一事。其夫王菲遭遇网友“人肉搜索”,个人信息被公开于网络,生活受到干扰,进而起诉网站,成为我国司法机关首次受理的此类网络侵权。人肉搜索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值得关注。本文以传播学与传播法规为视点,对人肉搜索提出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自2001年猫扑网发生"陈自瑶"事件以来,"人肉搜索"已经发展了10年。在这段时间里,"人肉搜索"作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工具,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和信息共享的作用。但同时,其负面效益也是越发凸显出来。"人肉搜索"对于个人隐私的侵害日益严重,形成"网络暴力",对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声音认为,应该完全禁止"人肉搜索",杜绝其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本文则试图从法理角度为"人肉搜索"澄清,证明其在实践上的合法性,并在"人肉搜索"和"保护隐私"之中找到折衷的出路。一方面可让网民继续利用人肉搜索带来的便利与威力,另一方面则尽最大可能保护公民的隐私。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介绍具体"人肉搜索"事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分析了"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化的成因并提出预防网络暴力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袁铮雪 《新闻传播》2009,(6):108-108
近年来.“人肉搜索”频频吸引人们的目光。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争议,特别是最近出现的云南“躲猫猫”事件,更是将“人肉搜索”推向了风口浪尖。在“人肉搜索”出现的这几年里,随着它的发展,其特点不断清晰明朗,并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