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操《观沧海》诗中有“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两句诗 ,很多资料理解为“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 ;《教师教学用书》解释为“这两句写大风大浪的景象 ,声势更加令人惊心动魄 ,耳边似有秋风呼啸之声 ,惊涛拍岸之声” ;在课后练习写景顺序的明确中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所有材料众口一词 ,都认为这两句写的是实景 ,其实 ,这种说法大有商榷之处。首先 ,从时间上看 ,此诗写于公元(非农历)207年7月 ,正值夏季 ,何来秋风?就“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二句而言 ,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象 ,因而这两句诗不可理解为“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其次…  相似文献   

2.
“似的”不应写作“似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似的”这个词,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经常用到它。如: ①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阿累《一面》) ②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鲁迅《藤野先生》) 有的人写文章时,经常用“似地”,语文课本中也常见。如: ③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 (《一面》) ④它冲出人群,一溜烟似地跑了。(《分马》) “似的”与“似地”在意义上莫非有什么不同?不是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只有“似的”一词的注条,而没有“似地”。为什么把“似的”写作“似地”呢?由于人们习惯在名词前面用…  相似文献   

3.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57-57
问:“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五年级上册第5课《秋思》)中的“见”字,有的说应当读jiàn,有的参考资料说应当读xiàn,理由是:秋风是看不见的,这里的“见”是“出现”的意思。请问:到底应当读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默写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竟有一半学生将“萧萧”写成“潇潇”,这让我很是吃惊,这两个词怎能分辨不清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潇潇”形容刮风下雨或小雨。于是我对学生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即无边无际的枯叶在萧萧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登高》中并没有写雨,  相似文献   

5.
戴素英 《河北教育》2006,(11):24-24
这种写法不规范。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农历月日应用汉字表示。所以“八月十五中秋节”不能写成“8月15中秋节”。根据规定,干支纪年的月日也用汉字表示,例如“庚辰年九月二十九日”不能写成“庚辰年9月29日”。  相似文献   

6.
说“突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突兀”,课本解作“高耸的样子”。反复阅读,甚觉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有一个典雅的短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现略作解析。 “西风”在古诗词中常指秋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残照”与“残阳”“残晖”同义,指落日余晖。王实甫《长亭送别》:“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相似文献   

8.
戴永青 《湖南教育》2007,(11):29-2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传世佳作,现为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笔者有幸观摩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新课改教学实践课。其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课堂中质疑探讨时有些同学说“群童抱茅”是杜甫的败笔。理由是“南村群童”中“群”字说明不是个别,有多个人,而且“欺我老无力”,  相似文献   

9.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一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不少选本都将其中的“屋漏”译为“屋子漏雨”。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欠妥。且看几家工具书对“屋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虞世南《蝉》中有名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临江仙·柳絮》中有名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虞世南、曹雪芹的诗句启示我们思考“‘自远’与‘借力’”的问题。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第三册第23页在叙述法国《人权宣言》时说:“1789年8月20日至26日,《人权宣言》由国民议会通过,经局部修改作为1791年宪法的序言成为制定宪法的基本原则。”而本书第56页又写道:“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了废除封建特权的八月法令和树立资本主义原则的《人权宣言》。”  相似文献   

13.
用“铤而走险”而不用“挺而走险”《现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大词典》分条释义,“挺而走险”条注明“挺,本作‘铤’”。《辞海》“铤而走险”条,注明“铤,亦作挺”。词频统计:铤而走险180,挺而走险0。《说文》:“铤,铜铁朴也。”《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急走貌。”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览》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铤而走险”通用性强,宜作为规范形式。用“透彻”而不用“透澈”《现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  相似文献   

14.
“正月”探源在民间。农历第一个月,为什么叫“正月”?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相配的六十甲子来记载月份,这叫干支记月法。由于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十二个,而农历每年又是十二个月,所以一年中各月份的纪月地支是固定的,这叫做“建”...  相似文献   

15.
《论语》“绘事后素”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绘事后素”辨赵代根《论语·八佾》第八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何谓“绘事后素”?在今人的一些《论语》注译本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说“作”话“做”周希文“作”与“做”用法有什么异同呢?现在就这一问题作个简略分辨。“作”,《说文》释为“作,起也;从人从乍。”形声字,本义为起身,引申义有开始、兴起,又引申为工作、制造、从事各种活动。“做”,据《正字通》说:“做,俗作字。”于是,“作...  相似文献   

17.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8.
汉字分为“文”与“字”始于东汉许慎。许氏《说文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由于许慎关于“文”的定义比较笼统,没有从结构上指出其特征;又由于许镇没有明确指出“文”“字”与作为“造字之本”的六书的对应关系,即何书所造为“文”,何书所造为“字”,故后世关于“文”和‘’字”的解释渐渐各师其心,至与许意相修。郑玄注《论语》《周礼》《仪礼》四次训“名”为“字”,并断言“古日名今曰字”。“名”是什么概念,能不能把“名”同“文”“字”当作同一层面上的术语看待?这些问题还值…  相似文献   

19.
高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把“敢以烦执事”译为: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将“敢”理解为表谦敬的副词。这样翻译,显然与上语意缺少连贯,理不通。于是有人认为:这里的“敢”字,应当理解为“岂敢”、“哪敢”、“怎敢”。此句可译为:“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以为这样译,前后理一贯,谦恭的语气也表达得很好。(见《中学语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  相似文献   

20.
两项新鲜有趣的评奖,请你参加!“良师”?“益友”?这是说谁呢?说你呀!只要你关心《故事作文》月刊,经常给《故事作文》月刊找毛病、提意见,你就是编辑大朋友的“良师”和“益友”。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当一回“良师”或“益友”?专挑毛病,多提意见,就有可能获奖。挺容易,也挺来劲!《故事作文》月刊特设“良师奖”和“益友奖”,期期开奖,期期颁赠奖品,欢迎你参加!“良师奖”(每期一至两名):把你读本期《故事作文》时发现的错别字,写信通知我们。最早最准确地指正错别字的朋友,将获得“良师奖”,编辑大朋友在《故事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