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比较文学常被错误理解为用比较方法研究的文学,这是从学科名称对它的误解。比较文学的“比较”和“文学”都分别有其特指,要正确理解其特指才能正确认识比较文学不等于用比较方法研究文学。  相似文献   

2.
李立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105-108
随着比较文学课程在国内外各高校的开设,"比较文学"受到越来越多来自文学界的关注。但在"比较文学"成为热点的同时,当今比较文学研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包括研究内容不明确,方法不灵活,目标不统一等。这些问题如果界定不清,会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危机。当今比较文学研究应回归到鲁迅提出的"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主张,透过世界文学的视野,用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提炼出具有普遍诗学意义的文学本质,以更好地服务于文学创作与批评。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的比较文学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无意给“比较文学”一个界定,只是本着推进和发展这一学科之目的,对其学科性质及其未来走向进行打量,认为在多元文化语境共生的背景下,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文学相互交汇并沟通对话,使比较文学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特征。该文的阐述就围绕“世界文学”建构之可能性、比较文学的跨文化走向、比较文学的科际整合这三个视界展开。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18 2 9年 ,法国人维里曼 (A .F .Villemain)提出了“比较文学”(LitteratureCompar啨啨)这一术语 ,比较文学从此由隐至显飞速发展。“比较”这一学术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文学界的重视并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虽然比较文学自其正式诞生之日起 ,围绕着它的定义便一直争论不休 ,但争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比较文学从幼稚走向成熟 ,是“比较”的思维习惯从狭隘变为宽阔 ,由拘谨变成自如的过程。一   1 82 7年 ,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 ,他用这个名称 ,据维勒克看来 ,是期望有朝一日各国文学…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是一门仅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却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学科。它不等同于古而有之的比较方法。首先,“它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也就是说,它是逐渐打破了民族文学的孤立状态,不断破除了狭隘的民族观念的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一种自觉的比较意识。第二,就方法而论,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也有特定的内涵,即它只限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比较,而不包括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之内的比较。第三,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贯穿在整个研究的始终,已不再是一种一般的方法,而具有学科的性质。总之,比较文学是把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把各国文学置于这  相似文献   

7.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9):F0002-F0002
王彤,女,1964年8月生,河北沧州人,1985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年6月获北京大学西语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会员。主讲“外国文学”、“比较文学”、“莎士比亚戏剧研究”等课程。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中西文学比较”主讲教师,“比较文学”重点建设学科成员。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外国文学史》(欧美和亚非两部分)或《世界文学史》与《比较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促进该学科教学的深度改革,郑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教师们希望用笔谈的形式,写出每位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经验,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9.
朱栋霖主编的《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以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对中国20世纪下半叶的中外文学比较史做了细致的梳理和论述,并对中国当代文学追求自己民族品格的“创造性转化”努力进行了极富意义的探讨,实现了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拓展与创新,也为中国比较文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贡献,是一部匠心独具、视野开阔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系统论著.  相似文献   

10.
"译文学"学科建构的基石是若干学术概念与学科范畴,需要从自古及今、源远流长的中国翻译史与翻译思想史中加以发掘、整合与提炼,还需要将外国翻译理论与翻译思想加以参照。为此,在"译文学本体论"层面上,提出并界定了"译/翻"、"可翻不可翻/可译不可译"、"迻译/释译/创译"三组概念,以此作为译文生成的概念;又提出并界定了"归化/洋化/融化"、"正译/误译/缺陷翻译"、"创造性叛逆/破坏性叛逆"三组概念,以此作为译文评价与译文研究的概念。这两组概念又都涉及"翻译度"这个概念。通过论证这些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了"译文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在"译文学关联论"的层面上,阐述了"译文学"与一般翻译学、与译介学、与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关联性,从而确立了"译文学"的学科定位,论述了其独特的学术功能。今后,还需进一步强化"译文学"的理论自觉,使其在翻译文学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探讨中西方化差异的本质原因在于中西方化创造主体的思雏模式上的差异。并从比较学向比较化的方向发展的角度,察看思维模式和化差异的关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提出正显示了对话者本身的弱势地位。强势文化是不会与弱势文化进行对话的,它只会进行文化输出与殖民。而中国学者的这一主张正是在面对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情况下的本能举动。其实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离不开与异质文化的相互交锋,当强势文化入侵或者被引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比较文学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也体现出了中国文化进化的某种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对"断裂性"的研究直接影响到"当代文学史书写"研究的深入。引入"断裂性"视域,重视断裂性的文化内涵,有力的突显出文学史书写中对于叙述中的统一性和平顺性追求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现象,它的风起云涌,是外部社会和文学内在趋势等诸多因素形成合力的产物。本文把网络文学置于当代的文化境遇之中,从双重视角入手,把握网络文化、后现代文化思潮以及当代小说对网络文学美学特征与审美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学科调整后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在信息一体化的全球化氛围中,再现勃勃生机,很快从原来的危机状态下走出,经过几年发展,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三级体制得以完善,全面拉动了该学科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层进展。但学科合并后的高层次整合并不理想,两个老学科之间的关系多有争议,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依然不少。文章就学科合并及合并后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理念目标、教学新模式建构以及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试验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沧州文学创作呈现繁荣之势,成就卓著,尤其近年精品迭出,既显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又呈现出与时代大潮的融合,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区域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文学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扬弃和改造。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反对抵制作用、桥梁沟通作用和改造、本土化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德化尚贤的思想奠定了汉代察举及科举制的理论基础。儒家教育与入仕相结合的思想为科举制的形成确立了一种基本模式。科举考试主要是一种文学考试,与中国古代悠久的尚文传统有关。以儒家思想与文学考试为观念、形式的科举制,对中国文人及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东方的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它对西亚、南亚、中亚、东南亚、东非和西非等地区许多国家的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传统比较文学定义中的跨民族概念讨论入手,以新疆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等为蓝本,围绕比较视域这一核心概念,以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关系,并涉及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地位,试图确立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的重要比较文学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