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克拉克.克尔率先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概念。美国巨型大学组织管理的成功经验便是采取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管理结构。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具有决策主体多元的领导体制、管理权利下移的管理模式及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共生共存的特征。构建科学合理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我国巨型大学组织管理的一种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2.
诗人艾略特在其惊世骇俗的诗作中,一反前人的种种成规,别出心裁地运用现代诗歌技巧,创造出"荒原"的诗歌世界,从而改变了20世纪英美诗歌发展的方向。批评家艾略特依托"传统"、"非个性化"等话语,追求诗歌批评与社会批评的"秩序",开创了20世纪英美批评的先河。诗歌创作与批评之间的龃龉构成艾略特一生的主轴,也体现了他的诗歌观念与政治观念的冲突。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艾略特展现了一位现代主义先锋诗人与现代性语境里的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  相似文献   

3.
吴亚光 《文教资料》2012,(26):179-181
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中描述了多元巨型大学,是大学从象牙塔走出,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机构之现代形式。本文认为大学发展到多元巨型大学的轨迹是由高深知识和大学的天然联系所支配的,在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基础上,高深知识天然是大学教与学的内容,高深知识以其所产生的生产力量推动着大学发展,吸引着社会各种力量对大学的关注与投入,最终形成多元巨型大学。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时代特征明显地表现为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与信息化。"人"的现代性与技术、制度的现代性并不必然地同步发展,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必须依靠"人"的现代性发展,高校公民教育正是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发展的必需。全球化的重要特点就是"一体化"与"解民族化",应该用全球的视角理解公民教育,正确对待自己的民族与国家;在多元化社会里,高校公民教育的旨归在于培养未来公民的宽容、聆听、对话与分享的人格特质;面对信息化社会,高校公民教育必须突破大学的有形之墙,借助信息技术,让网络文化有效地促进公民教育,并防范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语境中,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现了社会市场经济化、审美对象庸俗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知识分子自身的公共性和公共空间逐渐消失。知识分子从话语的中心走向了边缘,经历了立法者——阐释者——被阐释者的角色转变。在李洱的《花腔》中,主人公葛任只是存在于白圣韬、赵耀庆和范继槐的叙述之中,以葛任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成了历史、时代、他者阐释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克拉克·克尔顺应时代发展,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并在批判传统大学观的基础上阐述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形成、功能、管理和未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克尔的这一大学观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体现出鲜明的美国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继华  钟铧 《高教论坛》2006,(1):158-160
本文基于我国有关学者和克拉克.克尔对多元化巨型大学与多校园大学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对多元化巨型大学与多校园大学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我们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文化知识分子关于大众文化的知识生产与话语陈述,经历了一个从否定拒斥到理性反思、批判接纳的转型过程.这种话语转型,既反映出大众文化异军突起之后,当代文化场权力格局的嬗变与改写,也折射出话语主体身份症候与角色意识的历史性转换.当现代性启蒙文化随同精英主义的衰竭与世俗化浪潮的滥觞而走向匿名时,文化知识分子固守的现代性精英意识与美学趣味已然不合时宜.因此,祛除“立法者”之神圣光晕,在“阐释者”角色的历史建构过程中重塑大众文化时代的世俗化人文精神,成为文化知识分子新的现实使命.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的公民人格理念在晚清时期传入中国,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立宪政制的过程中,也潜在地传播了现代性的公民人格理念。此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民主、自由、公民权等新观念开始获得了更大范围的认同和肯定。到了"五四"时期,传统的儒家人格遭到了更为严厉的批判,而公民人格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格逐渐获得了肯定。现代性的公民人格深刻地批判了传统教育中的客体性人格、私己性人格和超越性人格,从而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变革与转型。当代教育有必要以现代性的公民伦理和公共精神为基础,培养具有主体性、公共性和法理制度性的现代公民人格,从而更好地完成社会转型期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克拉克.科尔通过考察和分析美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并就多元化巨型大学的目的、职能以及与外界的关系等方面构建起内涵丰富而深邃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此理论不仅开辟了大学观发展史的新阶段,充实了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理论,而且影响和推动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对世界高等教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清  李国庆 《教育科学》2006,22(5):46-49
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趋同化是需要解释的现象。基于社会理性与组织理性的关系理论对大学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关系进行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此研究视角下指出大学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类型关联和一致性因果关联是大学趋同的普遍性前提机制,而社会理性的强制机制与大学组织理性的合法性诉求机制是促使我国大学趋同的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合理性是科技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近代对科学合理性的理解,到现代对科学合理性的解释;从逻辑实证主义的释义,直至科学实在论和后历史主义把它当作科学哲学核心问题加以重建,不断赋予科学合理性新的意蕴,不断完善人们探索和利用科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宗教属于巫术与伦理并存的宗教形态或类型。一方面,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与思想的精英基于理性的性质和要求,巫术被认为是一种愚昧和有害的现象而受到排斥或挤压;另一方面,又由于中国宗教本身并未接受革命的洗礼,巫术又自然而然甚至堂而皇之地与理性包括伦理平起平坐。同时,即使是儒家伦理与理性与巫术也始终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巫术所特有的迷信或神秘倾向为儒家的伦理诉求与理性精神所不容,因此巫术必然会受到来自儒家知识或精神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的双重打压,在这里,儒家显示了和亚伯拉罕宗教相似的高贵品格;但另一方面,儒家系统本身却不能保持宗教信仰上的独立性。其不仅不能全然清除巫术,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延续或继承着巫术传统,特别是制度层面,更在暗中保持着与巫术的亲昵关系,历朝历代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科学哲学中,科学合理性问题如同休谟归纳问题一样,是一个让哲学家寝食难安的问题。为此科学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合理性模型,试图澄清和解决这一难题。波普提出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客观知识理论和科学知识进化论是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否定和对科学合理性的重新说明。因此,系统地分析、阐述和评价波普的科学合理性理论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If philosophy is a rational enterprise, it is natural to see that rationality as a function of the arguments used by philosophers. Yet there have been few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if any, the validity of which have not been challenged. This essay claims that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hilosophical enterprise resides precisely in the activity of exposing arguments as invalid. Such exposure is rhetorical since the attitude of the critic, the style of his message, and the nature of his audience are all involved.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现代性存在着种种隐忧:工具理性的张扬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空前紧张;不完整的人性观培养的是脱离“生活世界”的“知识人”;教育全球化带来了认同的危机。从后现代视角进行的批评揭示了这些隐忧,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技术理性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主导性文化精神之一,作为人类理性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延伸和拓展了人的身体,而且超越了人在自然上的维度。但技术理性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现代人的异化、世界的祛魅、生态危机等。技术理性的泛化和它与价值理性的分离,使现代社会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如何摆脱技术理性的控制及这种危机,不仅关乎技术理性未来的命运,而且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绘画与设计的关系,一直是艺术界探讨的永恒话题。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几千年的辉煌历史,许多成功的画作,在烙下画家个人情感和特有的精神意蕴的同时,却又蕴含了一些理性的元素。正是理性与情感的交融,对中国现代设计产生了重要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是否有亲合的一面,围绕这个问题自近代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而争论的焦点又在于儒家文化是否有工具理性的成份。文章认为,儒家文化有两个分属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即精英儒家文化和世俗儒家文化,二者中都有工具理性的成分,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而没能得到充分的展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逐步展开,儒家文化的工具理性已渐渐凸显出来。如果我们能合理地对它进行挖掘与改造,儒家文化将会像韦伯所论及的新教伦理一样,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和“润滑剂”。  相似文献   

20.
"治理"可以说是近年来被学术界运用的最混乱的术语之一了.进行政府治理绩效评估,首先需要厘清"治理"的内核,在此基础上廓清"治理域"与"政府治理域"的范围.我们发现,政府治理的特点在于价值理性的追求在于民主行政、工具理性的追求在于效率行政,同时,它是碎片化行政和审议行政.与此相对应,政府治理绩效评估的难点在于民主行政的绩效难于把握、碎片化行政的绩效信息难以有效获取、审议行政的参与度难以评估、效率性的追求与前三者之间的协调难以测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作为政府治理绩效评估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