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案例背景 在担任班主任和学校政教员期间,笔者经常发现学生有逆反心理:个别学生在行动上执拗、固执,在言语上顶撞老师,在平时表现出很自我,爱钻牛角尖;个别学生和老师产生误解,学生不去分析,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个别学生故意触犯校纪校规;个别学生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个别学生去做已作出禁令的事情。以下案例中的卓同学就是这样一个有逆反心理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潘建生“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有悖常理的行为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学生常有的“逆反心理”表现为:故意触犯校纪校规;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因好奇便故意去做别人已作出禁令...  相似文献   

3.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做出与该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常有的「逆反心理」表现为:因厌恶校纪校规便故意触犯校纪校规;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因好奇心便故意去做严禁做的事情。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正处在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特殊阶段,独立意识逐渐形成,自尊心日益强烈,他们往往对周围的人和事持批判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考虑问题还不够成熟。所  相似文献   

4.
当今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大致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逆反心理的表现方式是被教育者因对某些现象、某些事情有片面的看法,而有意识地和教育者的意志相抵抗。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时代不同了,再学雷锋是”傻子“的表现,于是对校内好人好事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也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故意找自己的碴,为了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便公开寻衅挑事,处处与老师作对,这种情况往往还以小群体、  相似文献   

5.
目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分配差距拉大,党内和政府职员中存在着腐败现象,加之政治课授课时理论和现实的脱节,学生对政治课存在着反感情绪,且易产生逆反心理。当老师讲述某一正确观点时,学生总是不太相信.怀疑或是从反而去理解,甚至以个别事件和个别现象来质问和反驳老师,造成了课堂上的不和谐气氛,达不到政治课教学目的。为了提高政治课的有效性.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不良逆反心理是指与好的、正确的、积极的东西对着干的一种心理。学生出现不良逆反心理时,正受某些情绪、观念的支配,很难意识到他正在犯错误,但当老师同学经过讨论,把某些表现摆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就可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帮助中学生克服不良逆反心理,可分四步。第一步,列举中学生不良逆反心理有哪些表现1.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如气温骤降,某同学正想加衣服,其父亲或母亲说,“再不加衣会感冒的!”这同学偏偏不加了,甚至还会故意脱一件。不良逆反心理严重的同学,以敢于顶撞老师、家长为自豪,事后,他能体验到一种快感。2.与他人、团体对着干某…  相似文献   

7.
周芳  陈秀娣 《班主任》2013,(11):40-41
本学期我中途接了一个初二的班级。接班不久我就发现,班里有个别学生逆反心理很强,总是与老师“顶牛”“对着干”;总把自己放在老师的对立面上,不仅在口头上排斥、反驳老师,在行动上也总是反其道而行之。任其发展下去,不论对他们个人成长还是整个班集体的健康发展都很不利。对此,有什么好的办法呢?(黑龙江李梅)  相似文献   

8.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你说正,却使别人产生一种负的感觉.逆反心理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大的不良影响.那么,教学中怎样克服逆反心理呢?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学生也会尊敬热爱老师,因而也热爱老师所教的功课,教师应该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和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9.
案例: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老师产生不信任后如何扭转?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因为平时得不到教师的肯定,感觉老师有偏心,老师不喜欢自己,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也不信任了,总感觉老师故意为难他,最反感的是,总认为老师经常去家长那告状,说实在的,老  相似文献   

10.
时代改变人,环境改变人。生活在新时期的小学生不可能不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由于家庭、社会等各种复杂的因素,有些学生产生了一种比较明显的逆反心理,表现在对老师、家长的教育难以接受,有时还故意顶撞。消除学生中的这种逆反心理,已成为我们教育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今的中学生,是思想非常活跃的一代,也是知识面较广的一代。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时常产生一种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对老师的正确教育往往难以接受,有时还故意顶撞.老师、漫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在他们的心理中厌烦“正统教育”、热衷时髦等。而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应正确调整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2.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逆反心理是出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样的孩子很容易与家长、老师、学生发生冲突,这既有孩子的原因,也有老师及社会各方面的原因.针对一个逆反的孩子案例的分析,运用情绪就教育、体验成就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逆反心理是教育的大敌,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老师的教育难奏效,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极为不利.逆反心理主要有超限逆反心理、自主性逆反心理、情境性逆反心理、公平性逆反心理等几种类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措施,做好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宋文凤 《成才之路》2010,(29):70-70
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是中学阶段极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学生对学校、教师所倡导的道德、伦理、规范进行逾越的故意行为,因此调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调整中学生逆反心理大致有理解、沟通、治疗与干预等几种手段。一、理解——打开学生的心门理解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教师需要理解学生逆反的原因,其次是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增…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课堂教学以“问答式教学法”为主的今天,教师的提问经常会出现这些问题:问题琐碎,杂乱;问题或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甚至偏题。学生要么无需思考,要么无所适从;由此,学生感到一直被老师被动提问,有时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故意不思考、不回答老师提问的逆反情绪。教师放不开手脚,对教案是“步步为营”。  相似文献   

18.
谷金明 《教书育人》2014,(12):68-69
任何一所学校、一个班级都会存在这样的学生群体:他们或者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没有明确的目标追求;或者自卑感强烈甚至自我l否定,纪律观念淡薄,学习懒散没有激情,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逆反心理强,是非认知观念偏颇,不服从老师管教甚至故意顶撞老师……  相似文献   

19.
吴永法  张强 《山东教育》2002,(17):14-14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学生逆反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自主逆反。处于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学生,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过分地运用控制手段,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办本来愿意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这种现象就是自主逆反。平衡逆反。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比较对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学生一致,学生也可能产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  相似文献   

20.
一、中学生德育中消极逆反心理的特点 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在接受德育过程中由于受某种原因(如教育者或教育内容、形式等等)的影响和刺激而产生的对某事物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消极否定心理状态.在学校德育实践当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越是宣扬某个典型,越是有人不买帐,甚至有意疏远;批评某人所犯的错误,反而会激起一些人的同情和亲近;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有人偏要去做等.中学生这些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来处理问题的行为,在心理学中归属为消极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